这是第742篇offer
REC
1、同学在2024年11月加入辅导
一、小米大模型产品实习offer🎉
1、技术转产品的原因:
转行的初衷,一是兴趣,对产品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二是觉得懂技术对于从事产品也是另外的一种优势。
方向细分:个人对大模型领域比较熟悉,可能会all in大模型产品相关的工作,目标方向大致包括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大模型的性能提升、平台建设等
规划:先入行,从技术思维向产品思维转换,再谈懂技术对产品工作的增益;对各个方向进行尝试和了解,进一步确定深耕的领域
2、加入26届校招辅导
现在比较卷,有人带着比自己摸索少走很多弯路,省去了很多无谓地试错;
林哥的预面试和前期的准备,也能在很多细节上帮助自己从技术的惯性思维跳出来,向合格的产品靠拢
二、具体面经✍️
自我介绍
简历比较偏技术,面试官确认是想求职产品还是技术,为什么做产品?
接下来就是全程照着简历深挖实习经历和项目,问的比较偏大模型技术
深挖第一个技术实习工作,介绍一下主要是做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
第一个实习工作中是如何绕过大模型的安全合规的?
第一个实习工作构造的数据集,有什么用处?会作用于哪里?
看起来第一个工作项目是基于prompt的工作,没有参与过微调?
介绍一下第二个工作项目,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实现难点?意义在哪里?
觉得第二个工作项目,能够给你产品的工作带来什么帮助?
项目到手的时候,仅有大致的最终目标需求,从0开始主导分析、制定了中间的各项需求、技术方案、技术选型,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适应产品工作。
介绍下第二个实习中,主要的工作,做了什么?
介绍下第一个个人项目中,做了什么?使用了哪些平台?做了哪些优化?
为什么第一个个人项目中,不采用RAG?
回到第二个实习工作中,如何微调的?具体使用的什么技术框架?训练时间?显存占用?什么卡?
为什么微调过程不采用web端可视化操作的框架组件?
对于技术来讲,部署完微调框架后,直接就用命令启动训练了;再打开web页面,再进行配置,再开始微调就多了一步
部署推理过大模型吗?都采用什么技术框架?
使用的技术框架里面,你觉得有哪些做的比较好的,哪些做的不是很好的?
做的好的:目前大模型流行的技术框架里面,解耦合做的都比较好,兼容性做的也比较好
不好的:部署环境问题,有的不提供docker,从零配置环境会踩各种坑
了解过RAG的一些前沿工作吗?
知识图谱RAG,对检索到的文档结构化表达,更好地提取信息
更多大模型产品offer👇
25届校招offer90+✅
字节策略产品经理SSP offer|40W,最高定级,双非!
阿里云管培生offer|22k*16,35W年薪,补录上岸!
......
25届秋招面试已经开启,加入辅导拿offer~🎉
就业形势严峻,加入辅导!
1️⃣700+互联网大厂offer:点击这里👈
2️⃣30+国央企银行offer:点击这里👈
3️⃣10+外企快消offer:点击这里👈
4️⃣10+社招跳槽offer:点击这里👈
end
腾讯产培、京东管培、宝洁管培、花旗银行、新浪 产培、拼多多 产管、苏宁 产培、荔枝 产培;微信/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美团/滴滴/快手等SP/SSP offer。
加入大家庭,拿到更好的大厂offer!
针对24/25届同学的要求:致力于今年/明年校招进入大厂的产品/运营同学。
具体案例:(600+大厂offer: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