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EC系列虽然只是内膜癌研究的一部分,目前出来的结果也未涉及到免疫治疗,但是影响力很大,FIGO 2023分期的很多证据都来自于这个系列。对于做放疗的医生来说,一些放疗技术细节也很有价值。
PORTEC 1要回答的问题是:对于早期内膜癌,术后放疗的价值是什么?PORTEC 1的结果定义了中危组里面相对高危的一组,即高中危组,这组患者更能从放疗中获益。中危组符合下面3个条件中的2个,就是高中危组:年龄≥60岁;浸润深度≥1/2;G3。
研究背景
PORTEC 1旨在探索术后盆腔放疗对FIGO 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局部复发控制和生存改善的作用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这项研究的背景是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低,并且缺乏术后放疗的随机试验数据,因此关于术后盆腔放疗是否必要存在争议。早期内膜癌治疗标准是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但如果存在复发风险因素,如深层肌层浸润(≥50%)或较高的肿瘤等级(如2级或3级),可能需要盆腔放疗来降低复发风险。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接受术后标准化盆腔放疗,总剂量为46 Gy,分23次完成,每次2 Gy,每周5天,共持续约5周。目标放疗区域包括原子宫及附件位置、盆腔两侧的宫旁组织、阴道近端三分之二、以及沿髂血管的淋巴引流区,上界为L5-S1间隙。采用不同的放疗技术,包括前后平行对穿照射、三野技术、或四野箱形技术(前后及两侧)。照射剂量在患者的中平面或射野的等中心进行剂量规定,以确保剂量均匀性符合国际放射治疗单位和测量委员会的标准。
统计方法
假设:假设术后放疗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尚不确定。
样本量计算:研究设计的最小样本量为600例,以确保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检验术后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局部复发率差异(预期放疗组为5%,对照组为15%)的效能为98%;同时,5年生存率差异为10%时的检验效能为86%。
终点分析方法:对于两个主要终点,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将显著性水平α分配为0.025,以减少多重比较带来的I类错误风险。使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率进行估计,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潜在预后因素。竞争风险分析用于评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无复发死亡的发生概率。
主要结果
入组情况:共有71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354例被分配至放疗组,361例被分配至观察组,最终714例患者(除外1例因数据缺失)纳入分析,随访中位时间为52个月。
局部复发:放疗组5年局部复发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p<0.001)。大多数局部复发发生在阴道,放疗组11例患者发生复发,其中5例为阴道顶部复发、2例为阴道其他部位复发、4例为盆腔复发;对照组有40例复发,其中19例为阴道顶部复发、11例为阴道其他部位复发、10例为盆腔复发。
局部(盆腔、阴道)复发率 远处转移和总体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放疗组为8%,对照组为7%。5年总体生存率在放疗组和对照组相似,分别为81%和85%(p=0.31)。
总生存率 治疗相关并发症:放疗组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6%(p<0.0001),其中大多数为1级并发症。放疗组有7例患者发生3-4级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小肠梗阻和乙状结肠狭窄,需要手术干预。
复发后生存:对于局部复发的患者,阴道复发后的2年生存率为79%,而盆腔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患者2年生存率仅为21%。复发后生存率在对照组患者中显著高于放疗组(p=0.02)。
复发后的生存率 亚组分析: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在放疗组中的局部复发风险显著低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接受放疗是局部复发的显著预后因素(p<0.0001)。
不同年龄组的复发风险
此外,亚组分析显示,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尤其是浅层肌层浸润的2级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可能并不适合,因为这部分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较低(约5%),且多数复发可以通过挽救性治疗治愈。因此,对于这一亚组的患者,术后放疗应慎重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相关毒性。
主要结论
PORTEC 1研究表明,术后放疗在FIGO 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未能改善总体生存率,并且增加了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对于年龄小于60岁或2级浅层肌层浸润的患者,术后放疗可能不适合,应慎重选择。对于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年龄较大、深层肌层浸润),放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但其对生存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每个患者的治疗决策应考虑其复发风险、可能的治疗获益以及治疗相关的毒性,以实现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