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的是一个文弱书生?他身高一米九,夹谷会盟一战封神!

文摘   文化   2022-10-30 18:24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文弱书生,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老学究,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根本不是这样!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高大威猛,他身高超过一米九,而且精通“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要求四矢连贯,皆中目标;“御”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孔子极为擅长,六十多岁的他还能驾着马车周游列国。


孔子有多高?《史记·孔子世家》有明确的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有多高?战国时期,1尺约为22厘米,孔子身高超过一米九,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十分魁梧,在那个普遍身高一米六左右的春秋时期简直惊为天人。



《礼记》中曾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的箭法十分高超,“每当孔子在外面练习射箭,总会有很多人围观,古代开弓射箭对于气力的要求很高,一般人根本就拉不开弓。


孔子拥有如此强悍的体魄并不偶然,他的父亲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叔梁纥,他是鲁国陬邑大夫,也是“力招城关”的原型人物,当时鲁、宋、晋三国联军攻打逼阳城,逼阳人为了抢粮打开城门,联军就趁机冲进城内,不想逼阳人又将城门放下,孔子的爸爸叔梁纥见状,就用双手托住正在下降的城门,让联军继续进城,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力士。



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孔叔梁纥就逝世了,从此家道中落,孔子虽然“十五岁志于学”,但是“贫且贱”,当时的官学是贵族的专属,他无法进入官学,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颜征也去世了,孔子想把母亲与梁纥合葬却不知道其父葬于何处?于是孔子就把母亲的棺材停在大路旁向来往的路人打听孔纥老爷的墓在哪里?迫于舆论压力孔家人只好将孔子的母亲与梁纥合葬于防。


此后的十几年孔子到处拜师学艺,从人生道理到驾车、射箭再到各种贵族礼仪,孔子30岁的时候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贵族了,他想要贵族身份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施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那个理想的国度里人人都是君子,老人安度晚年,朋友互相信任,少年互相关爱,他要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回到周公治理的太平世界。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国君重用他,十几年间孔子的从政之路十分曲折,没有机会做官,于是孔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随着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孔子的声望越来越高,这时候鲁国陷入了内乱,为了平定内乱,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也就是鲁国的第四把手,后来孔子终于平定了内乱,鲁国在他的治理下也日益强盛。


鲁国的强大引起了齐国的忌惮,齐景公就采纳了大臣的建议相约两国国君在齐鲁交界处进行会盟,以示交好,这就是有名的夹谷会盟,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参加了这次会盟,齐国的大臣犁弥以为孔子懂礼而少勇,就计划劫持鲁候来逼迫鲁国答应齐国提出的条件,等鲁定公来到会盟现场,突然窜出一群拿着兵器的土著人将鲁王团团围住,孔子一个箭步就冲到鲁王身前,保护着鲁王,高大威猛的孔子很快就镇住了场面,并且凭借智慧和勇气迫使齐景公在盟书上签字,并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在春秋、战国这样混乱的时代,知识分子们不仅崇文而且尚武,他们既研究学问,也练习剑术,作为最强“六艺”教师的孔子更是如此,他可以以理服人,也可以以力服人。


孔子成为了鲁国的大功臣,也一度成为鲁国权力最大的人,但是这并没有让孔子实现他的理想,其他贵族视他为眼中钉,孔子最终被赶出了鲁国。


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的旅程,为了自己的理念漂泊四方,具体过程不妨参考庄子的总结:“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困于陈蔡,杀孔子无罪,籍夫子无禁,“夫子再逐于鲁”说的是孔子两次被鲁国驱逐,”伐树于宋”说的是孔子在宋国的树下授课都有反对者来砍树,“困于陈蔡”说得是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受困,七天绝粮,饭菜都吃不上,短短几句话总结了孔子在外漂泊的惨状,真是字字诛心。


孔子在各国都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于是在周游列国14年后他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他没有从政而是专注于教学和整理经书,他转新修订了《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的这些理论也并不先进,周礼和分封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仁者爱人、理解尊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孔子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这套以仁爱为核心的、治国、做人方针甚至影响到两千年后,美国联邦法院上的门楣上从左到右的三个雕塑分别是孔子、摩西和梭伦,他们同样认可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感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他理性“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率性“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他从不向命运妥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使风餐露宿所愿仍是天下大同,即使命悬一线仍然保持一腔孤勇,他以自己为模板留下对“仁”的注解,穿越时空融入整个民族的骨血,将中华文明的魂魄书写!“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悦读春秋 继往开来




悦读春秋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悦读春秋,开卷有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