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起始。
秋天是大自然的画廊,万物开始变得丰收和多彩。金黄的稻谷、红彤彤的枫叶、碧绿的草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面对这无边的秋色,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词,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秋天,品味其中的深意。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描绘出立秋时节的独特景象。初秋的傍晚,乳鸦鸣叫着,回巢栖息,仿佛在向人们告别。玉色的屏风在凉风的吹拂下,似水波荡漾,空灵而宁静,这种宁静中又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那是对逝去夏日的感怀,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期待。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这是对秋天的声音的寻觅,也是对秋天的感悟。睡梦中,仿佛听到秋声无处不在,可醒来后却无法寻觅。月光明媚,照亮了台阶上的梧桐叶,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描绘山居的秋夜景色,展现了诗人王维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读完这首诗,仿佛心灵也得到了一场洗涤,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淡和宁静,它仿佛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去拥抱更纯净、更质朴的生活。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在这个立秋的夜晚,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刘禹锡,与他相别已有一年了吧。他如今在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要跨越千里,带去问候。
这首诗描写十分细腻,情感柔软而温暖,充满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7年,正值乱世之秋,杜甫带着一家人南下逃难,前往夔州。在夔州的三年里,杜甫不仅生活窘迫,而且疾病缠身。
一个秋日,杜甫拖着病弱的身躯,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苍凉壮阔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半生飘零的感慨,也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戒”、“惊”、“收”、“动”,将立秋这一天气候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云天下的木叶翻飞,意象开阔,其中的美感皆在细节处得到体现。
一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将夏去秋来写得生动有趣,令人久久回味。
立秋前一日,诗人在西湖游赏,白鹭、红莲,俱是风景。他在游览中,想到即将到来的秋天,心情十分喜悦,因为清凉世界就要来了!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节气时令都有差异。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边城的秋天,寒气来得太早了,三伏天,都一直披着裘衣,五更天时,还盖着被子。
面对这样的天气,诗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边城的描写,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
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如今我悠闲轻松,写诗一首以助兴。
唐·杜甫
这首诗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银烛、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流萤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诗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牵牛织女星的描写,展示了秋天的清凉和宁静。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秋风席卷洛阳城的每一个街道,思念就如荒园里的杂草,在张籍的脑中生根发芽。
的心头涌起千言万语,但手中的笔却无法跟随他的思绪,不知从何处开始。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这种情思,古今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