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多狂?怼完诸子怼君王!然而他的思想竟然成为民族的脊梁!
文摘
文化
2022-10-05 15:41
江苏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位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长者,他温润如玉,说话和风细雨,让人如沐春风,孔子的弟子们大多也都是谦谦君子,然而其继承人孟子却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异类,带有鲜明的游侠性格,他狂野而不羁,言语更是夹枪带棒,尖锐异常。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点,曾游历宋、滕、魏、齐等国。他出行时声势极大,“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孟子宣传仁政与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的思想和学说被合称为“孔孟之道”。与温良敦厚的孔子不同,孟子是一个性情暴烈的狂人,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儒学衰微,墨家学说和杨朱哲学才是当时文化圈的香馍馍,孟子却豪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把“狂"字写在了脸上!他与其他门派激烈争辩,一言不合就怒怼,他疯狂攻击当时的墨家与杨朱哲学是无君无父的禽兽,法家是“苛政猛于虎"、纵横家派是妾妇之道.....孟子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斗士,即使面对一国之君也从不露怯,绝不唯唯诺诺,而是“说大人而藐之”,常把国君搞得满头大汗,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游历各国的第一站是梁国,梁惠王问孟子远道而来能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就被孟子痛批太庸俗,他跟孟子讲利益,孟子跟他讲理想和仁义,梁惠王说,哎,我这里风景不错,孟子回,如果不能与民同乐,那有啥好开心的?梁惠王又说,我对国家可算是尽心尽力了,孟子答曰:“五十步笑百步耳”,让梁惠王直接无语,战国时期脾气最好的齐宣王也被他怼得勃然色变。孟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是齐国,当时齐宣王刚刚继位,踌躇满志,希望大有作为,孟子一如既往,大谈仁政与王道,而齐宣王主动问起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道,孟子直接敷衍我不知道,谈及打猎和音乐,就是与民同乐;问到治国理政就是仁者无敌,好脾气的齐宣王被怼也并不生气,表示你说得都对,孟子索性变本加厉,“如果君王拿我当草芥,那么我把君王当仇敌”,更是在讨论公卿职责的时候,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不听话就推翻,听的好脾气的齐宣王都变了脸,为我们留下成语勃然色变,但还是赠与孟子一百金。孟子推崇一身浩然之气、独立不屈的大丈夫人格,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居天下之广位,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为后世确立了明确的精神道德规范,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与齐宣王的友好关系也走到了尽头,晚年的孟子与孔子殊途同归,他回到家乡邹国著书、教学,在总结教育经验的时候为我们贡献了许多成语,一暴十寒、拔苗助长、青出于蓝等,甚至教育这个词都来自孟子,他说君子有三乐,第三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然而 在战乱之中承受苦难最深的还是老百姓,他虽然对现实失望透顶,但仍留下《孟子》一书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传递,直到两千年后伟人的一句”人民万岁“依然闪耀着孟子的思想光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至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善良才是人的本性,只要后天不跑偏,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即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正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才一心推行仁政、王道等政治理想;文学方面,孟子的才能同样不遑多让,孟子文如其人,霸气又犀利,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讲,“《孟子七篇》广大而精微,其文法极可观",鲁迅的杂文就借鉴了不少孟子的写法。
孟子在他所处的战国乱世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他的主张哪怕是放在如今也嫌过于迂腐,过于理想主义,孟子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他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更在于他冲破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而正是这些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底色,个人的浩然之气汇聚成整个国家的浩然之气。读懂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更能切身感受这片伟大的土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蓬勃动力,它使得我们的国家在危难之际,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华夏薪火相传、文明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