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身体像车一样载着魂魄,它们能不能不要分离?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的纯粹呢?像玄镜照心一样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不能让心灵没有瑕疵呢?爱民治国能不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呢?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不能守住雌柔宁静呢?明白四达,能不能不用心机诈术呢?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又在讲另外一件事,讲什么事呢?虚静。我们心里放空了,才能够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受外来的那么多诱惑的干扰。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靠什么来抵抗诱惑?除了外在的制度之外,规则之外,还有我们的内心。所以这三章在讲这个问题,第十章,咱们先总体说,这一章在讲什么?讲灵肉不分离,就是魂魄不分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灵魂和我们的肉体,不要把它分开。这在讲什么意思?
现在经常有讲一故事,相信大家也听过。一个旅行团进景点的时候,他们那个导游就留在了后面,然后这旅行队的人叫他赶快,这个导游说等一下我要等等我的灵魂,我们跑得太快了,就会把我们的灵魂丢在肉体之外。灵与肉,中国人讲这个事情叫什么?叫阴阳两者。不可离分。魂魄也是阴阳的表现,魂魄也是阴阳的一个对立的表现中的一种。所以因为整个《道德经》里面和《易经》里面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最高的一个命题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者不可分的,这两者一分开就要乱了套了。灵魂和肉体是阴阳两个相互融合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且不可分离的。所以这一章讲这个,第一句话就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就是车载斗量嘛,对我们身体就像个车一样,这个车呢,载着这个营魄,我们的身体里边有魂有魄,营魄抱一,两者应该相吻合,成为一个整体。我们不是有个词叫“魂飞魄散”吗?不要“魂飞”,也不要“魄散”,都要有,身体就像车一样,魂魄都在,两者相互融合。能不能够不让它们分离?这个事情讲得太深刻了,因为你看讲形神的这个事情是中国哲学里边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人去世之后,灵魂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个在中国哲学里边争论了很久。当然在这个里边老子重点不在这,老子重点讲人的身体和人的灵魂,或者换一句话说换到他那个角度讲得更细,叫“魂魄”,能不能够不像现在这样?有的人把自己的魂魄丢掉了,只剩下一个行尸走肉。换成这个词大家不就知道了吗?能不能够就不要分离,下边都是他给认为不能分离的具体的要了解这个的途径,或者说有些是他举的这个形象,“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我知道说到这儿,大家还是有一点疑问。一有疑问的时候,我们就要采用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拿哪一章来解释这一章对大家最有帮助呢?这是一个进入到哲学层面的问题了,有点深奥,大家看一下第四十二章开头的这一段。这一段我们大家都熟,起码听人说过。你看现在走在街上,有时候还能看见。当年在西安开世园会的时候,有一个标志叫世园小花,中间是三边形的,大家知道当初解释三边形图形的来源是什么吗?就是用这段话来解释的。“道生一”,一就是太极,“一生二”,二就是阴阳。“二生三”,三是什么意思?三就是参的意思。参与参合。阴阳两者相互作用就叫做参。三(叁)嘛,繁体字就是这个嘛。所以这个就好办了。这就是说这个道是怎么样一个运动的呢?道就跟太极一样,太极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三生万物。所以中国人首先认为这个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阴阳两者相互作用,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万事万物。
然后再反过来理解,既然三生万物,那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你看我面前这张桌子,内部都有引力和斥力,这不就是阴阳两个方面,正负,正力负力正反两个方面,阴阳两个方面。看我这手大拇指是阳,四指是阴,大拇指能动的地方是阳,不能动的地方是阴,你看这具体到很多的地方都是前面是阳,后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这互相都是对立而存在的。所以万物也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冲大家注意不就是二中嘛?那个冲的两点不就是阴阳嘛,两者综合不就是三嘛。冲气,阴阳两者相互,阴阳二气相互综合,形成万事万物,所以万事万物回来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形成这个和谐的动态的世界。你看既然这样,那人的灵魂和肉体不也是这样吗?魂和魄不也是这样吗?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都是不可以分离的。一分离便也就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所以你看这一段作为全书里面讲万事万物的产生,然后再回来告诉大家,其实这个世界就像太极图一样,你看阴和阳两者就结合在这一个太极图里边,它形成动态的变化的世界。反过来大家拿这一章了解了,你再来理解这第十章。第十章其实非常难理解,可是大家找到了他解读的钥匙就好办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能不能让他们不要分离呢,一分离,不就形成一种灵与肉的分离吗,不就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这种状态吗?
第二个拿婴儿来举例,继续说这种状态。“专气致柔”,有的本子注音为“抟”,但意义都是一样的。能婴儿乎?因为中国这两大文化的设计者太奇怪了,孔子也罢,老子也罢,都是婴儿的崇拜者。孔子认为婴儿该崇拜,他崇拜婴儿什么?眼睛!因为他觉得这一个婴儿的眼睛太天真无邪了,一点杂质都没有。孔子有一次在路上,在车上看见人家抱着个小孩,说赶快赶快,转过车再跟着看一下,他觉得那小孩的眼睛像什么?如《韶乐》将作。孔子不是最喜欢《韶乐》吗?周朝那些礼乐里边,尽善尽美,觉得小孩的眼睛像这样。老子崇拜的婴儿是什么?他说你看这个婴儿心无杂念,专气致柔,他的呼吸非常地专一柔和,婴儿估计不会打呼噜吧,我估计是这样的,反正非常得柔和。心无杂念,呼吸非常柔和,所以人能不能像他们那样,人一旦有私心杂念的时候,有时候呼吸就变粗了。有时候各种各样的,一吵架的时候会这样,你看看,他要的就是婴儿这种虚静的状态,心无杂念,天真无邪,心里边的那样的一种纯净。他讲的这个只是他借着婴儿说事,这个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能不能像这样呢?
第三个讲什么呢?照镜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大家知道中国人喜欢以前那个铜镜,自己脸上有什么脏东西是看不见的,到镜子里边一看,就看到了,就把它去掉了。这个里边就包含了一个词——“涤除玄览”。“玄”就是高,《道德经》里照的“镜子”跟平常的镜子不一样。这里的“镜子”有这样的一种能够照出万物的功能——能够站在高处,玄嘛,玄而又玄,站在高处,那你不就是把问题看得更全面嘛,看得更清楚嘛。有的本子也叫玄鉴。那个更清楚,就是鉴别的鉴,所以中国古人经常讲“如影照形”,说你这个人的心境就像镜子一样。外界是怎样的?你不把它歪曲,这样的话你就能发现你很多的毛病。你看你像照镜子一样,洗洗澡照镜子,你像照镜子一样,你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瑕疵,你不就把它去除掉了吗?心里边要想放空,可是心里边杂念太多,你怎么放空?有瑕疵的时候,你像那照镜子能把它照到了解。你这样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对自己的缺点有个正确的了解,那不就很容易把它改正了嘛?
这一章我说到这儿还是感觉到大家可能还有疑问,老规矩,大家看一下这第七十一章,这个事情就清楚了。第七十一章,我觉得你要说这个《道德经》像诗的话,我觉得这一章比较像的部分更多一点,第七十一章讲什么呢?就讲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明智的。其实有的人炫耀知识不也是一个“自满”的表现、“锐”的表现吗?“知不知,上。”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些东西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每个人的能力,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有局限的。所以要不自满,要不断学习,“知不知,上”。什么样人是有病的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都以为自己知道——“病”。怎么样的人才是“没病”的呢?知道自己这个病是病。就说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把它当作一种病把它改正。这个就不得了了。世界上哪有无所不知的圣人,圣人为什么不病——以其病病。知道自己这个地方是有问题的,知道自己这个地方不够不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进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这一点我觉得就跟我们刚才讲的能够“玄鉴”“玄览”,站在高处照镜子,全身都能照到内在也能够照到知道自己问题在哪,“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你这样就把问题改正了不就行了。所以能不能够没有这个瑕疵,这哪怕有点小的瑕疵,像我们身体有病,哪怕是一个小的部分不大注意的话,最后都可能酿成大的那种后果。所以你看要用各种各样的透视手段,什么红外线什么核磁共振,我说这能照出来嘛,这个老子当年虽然不知道有这些工具,但他讲的“玄览”如果从技术角度是这样,当然更高的还是站在思维的角度,那就是他水平更高的了,当然这是后边要说的话。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无为”也是《道德经》里边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道家讲的无为是什么?第一条就是不妄为,不瞎折腾。
大家要不信的话,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开头这句话,就说我们要了解他的无为,可千万不要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做,那就跟他这个里边的意思就相差太远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话,“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所以它这个里面讲的有为指的是什么?就是妄为。“无为”就是针对它的,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是你上边老瞎折腾,你把民心都折腾乱了,你不要老骂这些人民是刁民,那都是你上边瞎折腾,把民心折腾乱了,所以难治的。所以道家讲的无为首先针对的就是不妄为。妄为则是道家最反对的,这个为是了解事物的规律、规则,瞎折腾胡折腾。大家如果觉得这个第七十五章的这个第二句话,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大家觉得这话说的不是特别清楚,那我不妨再用另外一章。大家看一下第十六章中间的这一段,中间这六个字,“不知常,妄作凶”。“常”不就是规律、规则吗?不了解事物的规律、规则,瞎折腾胡折腾,结果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大家知道道家讲的无为第一条是不妄为,第二条是不多为,抓住事物的关键,该为的为,不该为的事情不要穿越边界,什么事都干涉干扰。所以这是讲爱国治民,如果你内心虚静,你没有那么多的贪利,没有那么多的贪念,没有那么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一个政绩工程,没有这样的杂念的想法,那不就是无为吗?
按照事物的规律、规则,自然而然,我跟大家讲,其实《道德经》翻来覆去就讲了几条原则,每一条原则你在多章里边都有表现。大家看一下第五十七章。第五十七章里边最后这一段,四句话,这两句话最有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这不是李克强讲话中引用过的吗?我无为我不妄为,不多为,该我管的管,不该我管的不去干扰干涉。百姓自我化育,自我成长,你不要认为百姓都是小孩,什么事都非得你来弄!有些规则定清楚了,有些事他们自己做,不是做得很好的吗,有些民间做的事情不是做得更好的吗?你看跳广场舞又没人组织,一开始不是办得很好吗?当然泛滥的时候你得去约束一下。还有“我无事而民自富”,不多事不扰民,百姓不自然富起来了吗?你看,这就是我们知道他在这一章里面,把他要论述的后边的一些内容都用这种反问句,其实答案就在这里边了,能不能这样,能不能够你别妄为,别多为。有些事情放给他们自己去做,不要老干扰干涉捆绑束缚。挺有意思。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下一句话是这里边被人搞得最玄妙的一个。“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个字应该是个“为”,作为的为,现在这个事根据它的古本已经校正过来了,天门有人就把它弄得很玄呢,天门哪什么天眼哪,其实根本不是,你看大家的感官叫什么?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最后都集中在哪儿呢?集中到意,意再往高走是什么?就是人的抽象思维。这章在讲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理性思维的关系,我们的感官接触万事万物,眼耳鼻舌身接触,这个世界有冷有热有疼,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口都喜欢吃这个好的味道,眼睛要看这个五彩的世界,这些都是感官,可是大家知道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为什么?因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有理性,也就是《道德经》里边把“天门”放到这样的一个高的位置,人应该懂得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统率这些感觉。可是人类有的时候把这些感觉要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它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得保持内心的虚静,无杂念放空,保持自己内心的这种柔,这个雌啊大家不要把它直接理解为一个女性的那个雌,因为在《道德经》里边讲这个雌代表的是那种宁静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文字里边,牝是代表女性,所以在《道德经》里边很多的章节都讲这个女性的牝呢,它是代表着柔和静,内心的这种放空。第十六章开头的“致虚极”,内心的放空,没有杂念,内心的安宁安静,这样你才能够超越了感官!它的这个诱惑,这样人才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所以大家注意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个雌就是静的意思。
宁静,安静下来,万物静观尤自得,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方法。能不能这样静呢?第十章仿佛就是一个引子,把它后边要讲的一些内容都放在这一章里边,给我们来提前说一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大家注意这个知在《道德经》里很多地方都读成智,智就是技巧。你这人明白四达,一个人通达事理了,那知识也很高了,智慧也很高了。能不能这样?能不能够把技巧的东西去掉呢?技巧用我们现在词讲就叫套路。一个人的智慧高了,知道老是靠这个套路,靠欺骗,这个不好。治国治民,最高的讲的是什么?厚道——厚道是最高的聪明。所以你说能不能够这个智,正好是跟厚道相反、相对立的,能不能这样,不要老那么多的这种技巧。第三章里边不都是讲过吗?“使夫智者不敢为”,这个智的意思可不是智慧的,指的就是这些技巧。老靠这个技巧,老靠这个术的层面的内容来掌控,来做领导。来欺骗大家,《道德经》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真正的一个能得到大家支持的人,厚道是最高的聪明,不信的话,大家看第三十二章开头这句话,“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在《道德经》里把这个朴实厚道看作是道的一个重要的属性,而这个朴和这个智正好是相对立的。
这个智就是技巧套路。能不能不用这些?你对待大家做事情的时候厚道,到最后才能得到大家真正的拥戴嘛,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嘛。全都是反问句,但是答案就在这里边。关于第十章最后这段话,前面已提及,在第五十一章我们再深入解释。
【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插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前面说过,第十章是开头,是后面九章的总纲,所以后边两章先给大家点一下,第十一章讲什么?讲“虚”的作用。心放空。老子拿了三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你看这个空才能够产生大的这种作用。房子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住进去;杯子中间是空的,才能装进水去。人心里不也应该是这样的吗?所以第十一章,很好读。第十一章内容非常好读,因为他用了三个形象,类比来说明问题。给大家说一下咱们中国人悟到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开头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语言和逻辑。道是高大的,道是全面的,你拿一个有局限的语言和逻辑来给大家讲道,讲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你误解了,为什么误解?那谁让你表达不清楚?“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所以你不能拿语言作为给大家讲道的一个根本的工具,拿什么东西来给大家讲道?让大家能领悟?用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给大家一个形象,你自己来领悟!我们中国的文化最高的目标就是悟道给一个形象。所以你看,遇到一个难点问题的时候,《老子》也罢,《孔子》也罢,《易经》也罢,都是给大家一个形象,《易经》都是易象,都是拿卦象来让大家领悟的,给大家一个形象,你自己来领悟。所以把这话说得远一点,咱们叫《易经》是中国的文化之源。《易经》有经和传两个部分,《易传》部分水平就高一些了,都用文字里边上升了,从这个形象里边领悟出来的道理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层面。可是大家注意这个“经”的部分,只有卦象,卦辞爻辞。那乾卦是拿什么形象来让我们悟到道的呢?一条龙。这条龙开始的时候怎么样?开始在水里老是潜着。逮到机会怎么样?跳一下。跳一下,表现一下。一表现就完了,谁让你跳那么高呢?有人就要针对你了。所以你要警惕。又积累了一段时间找到机会,好,跃龙!跳起来跳得更高。这个机会掌握好了,就成了飞龙,“飞龙在天”嘛!飞龙在天之后叫什么?“亢龙有悔”。你飞的位置高了,你就得小心警惕了,什么事情做到满的时候不就向相反的方向表现了。所以大家看《易经》,乾卦只有六爻,这六爻就是拿龙的形象来给大家比喻的。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的爻辞是说,往高跃的时候,别人就要针对你了,你得警惕了,早晨要警惕,晚上要警惕。不管有多危险的事情,你也不会有大的毛病!九四,或跃在渊跃起来了,跃起来你还得小心,你得看好落脚点。你别跳起来,一下跳到岸上去了,那就完了,龙卧浅滩了,麻烦了,到九五爻的时候,“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你看,从《易经》开始我们中国人的悟道就是这样,给你个形象,你自己拿它里边的东西来领悟,你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做,到一个新的单位,是潜龙逮着机会表现一下,表现完了你不得警惕吗?受到表扬之后,你就趾高气扬,那后边机会都没有了,要再潜伏再积累力量。这不是警惕的就在这儿嘛,然后找到机会跃龙飞龙,但是位置越高越危险,亢龙有悔。我觉得咱们长安也算是一个城市的建设非常有这个说道的地方。宇文恺在隋朝设计咱们长安城的时候,就是利用咱们长安城的六道坡,把这六坡作为《易经》的六爻,从渭河那个“潜龙”一直到曲江这一带,到咱们曲江这儿“亢龙”,到终南山这一带终了了,现在这六条坡很多还在,龙首原还在,乐游原还在,少陵原也在。这不就是悟道,不就从《易经》里边领悟的吗,所以现在说的《道德经》也是这样的。
有时候大家遇到一个《道德经》里边的问题,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解读。《道德经》这本书不难,就是解读方向难找。因为有人引导着大家把这解读方向搞错了,那对于这本书很多就属于牵强附会了。大家有些问题方向找不着的时候,你就到这本书里找它这个形象,把这个形象找到了,自然也就知道向哪个方向里边去理解。闲话少说,我给大家先举两个形象,然后再看我们后边要讲的内容。大家先看第六十六章开头的这句话的形象,正是《道德经》让人善于处下,不要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在老子那个时代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其他都叫“水”。你看长江和大海,为什么成为长江和大海呢?地势低善于处下,大家都团结到它这儿来,把水都汇到它这儿来了,成为百谷王。所以道家讲的善于处下是干吗?是为了成百谷王,是为了居上,是为了能很好地做大家卓越的领导者,团结大家共同完成大事。通过这一个形象不就知道他讲这个“下”是什么意思,又不是让你卑躬屈膝,又不是让你成为遇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主的,不敢挺身的那样一个人,讲善于处下目的在这儿,要搞清楚他的目的。
有人说这个《道德经》读多了,会使人变得软弱,成为弱者。那大家看一下第七十八章开头这个形象,这不是一下子就把这个事情领略了,把这个事情领悟了,你就没有必要再追随别人那个说法了。第七十八章拿一个水的形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落脚点在这。别看水外表柔弱,但它内在的力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的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道家讲的弱是什么?是一种善于胜利的方式和手段。力量不够的时候示弱,为自己争得机会。柔弱是战胜刚强的一种胜利的方式和手段,柔弱胜刚强。
如果别人跟你把这个事情扯远了,你就回到原文。我经常跟大家讲什么东西都不如立足于经典,立足于这本经典的原文,哪怕是今天大家只记住这几句,比如其中几句话涉及这个问题,你就会无比自信,为什么?你不是听别人讲的,你是自己从这原文里边读到的,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要不信的话,我还有其他几章来给你印证。这本书又不是写一百万字,那样会把他的话都稀释掉了。总共只有五千字左右,每一句话里边都是响当当的名句就会理直气壮了。含金量都非常高。这样的话我们在有些问题上再来跟别人对质的时候,当然问题不在跟别人对质,而在于自我的领悟,在自己领悟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能把它的精髓真正的意思领悟到。
所以这些用的是形象,第十一章用的也是这三个形象。第一个形象是车轴中间的那个空当,车辐条都得插在那空当里,如果车轮没有空当,没有虚的部分,整个车轮都活动不了!
第二个形象用的是陶器。培土烧成一个陶器,中间是空的。如果都是实心的,那就没法作为容器了。
第三个,用的是这个房屋,户牖嘛就是房子。
用这三个形象最后一并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世界上的事情都必须有和无两个方面相互配合,任何一个方面单独的都不能发挥一个好的作用。你说这房子如果没有“有”的部分没有棚没有地没有墙,你住哪儿啊,它怎么能叫房呢?这个容器没有外边有的部分你怎么用中间无的部分,话说回来只有部分中间不是空的,它也不能发挥这个作用。人也一样,只有外在有的部分没有我们内心的虚静,没有我们这样的一种格局和态度,那再好的智慧你也理解不了什么意思。一个人心里满满的全都是自己的东西,谁讲都没用,学什么都没用,你给他一条鱼,他看见鱼刺,他就说这个鱼不能要了,这鱼都是刺,他只看见鱼刺,他把这条鱼都给扔了,所以我们学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要看清知道我们的弱点,看他的这种优点,如果一个人心里满满当当全都是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那你什么东西都进入不了,讲什么东西都白费。
最后一个例子,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有一天来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要跟你学习。老师问都会什么呢?这学生讲自己这会那会都会,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但是你得交两份学费。这学生说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第一份学费,我得先把你脑子乱七八糟的满满当当的东西给清除掉,这很费时间的。第二份才是我来教你。如果我们脑子里边心里边全都满满当当,都是自己东西虚不了静不下来。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智慧,也是无也是没有也是空。你进入不了我们的大脑,进入不了我们的心里。所以我们在学这些经典之前,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姿态,一定要懂得“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开头这六个字),把自己心里放空,让自己保持这样的一种虚心的宁静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学得到别人的优点,了解大道思想与智慧。
第十一章,我前边说过这一章举了三个例证。第一个,三十辐共一毂。三十个车辐条,大家看以前那个车子古代那个车木头做那个大大的车轮,车辐条插在车轴的孔里,当其无有车之用,中间车轴是空的,空无嘛不是有的,所以就叫做无,这个车才能够向前行走,有车之用。
第二个“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埏是动词,培土,埴就是那个容器。把这个土培成那个容器的样子做成器皿。各位知道这个事不得了。你看中国以前做的那些工具,石头都没有改变它的物理性质,石器嘛,没有改变它的物理性质,打打磨磨而已。陶器不一样,陶器利用水泥和火把整个东西的物理性质都改变了,把泥的性质物理性质都改变了。以前人点火的时候在水边点火,发现烧完了泥块很硬,有的时候就可以烧成一个可以盛水的小的挖兜的部分,然后就想出来这样的一个方式做成陶器。埏埴以为器,这个是在证明陶器占的位置还是挺重要的,拿这个做比喻,一个车一个陶器,这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的状态情况。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是空的,所以有用,能发挥它盛水这个的作用。
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房子凿户牖以为室。户,这里边牖就是窗子,凿成这空间,然后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下边得出这个结论是很多人在研究的时候经常引用的,有之以为利。你说这杯子没有“有”的部分我们怎么样利用它,但是别忘了另外一个部分,无之以为用。只有“有”的部分没有“无”的部分,它怎么能发挥器、户和车的作用呢。所以老子在这儿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事儿大家千万不要忘!就是有和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经》开始的第一章就在讲,懂得了解“无”的作用的人,就已经是进入到“玄”的哲学思维的水平了。要是能了解玄之又玄,就踏入众妙之门了。因为众人都能看见“有”的作用,看不见“无”的作用,这两者都了解,那你的思维方式就很杰出了。因为“无”一般是大象无形的、看不见的,能了解这一点,其他那些东西就也都懂得。用一种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对待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关系。就是说,懂了“有无相生”,这些内容也能一通百通。
我觉得老子抓这个东西已经抓到了一个最前列的概念。我们都说无中生有,是把它当作一个贬义词来用的,你不要无中生有,可是从哲学层面里边,这个无中生有真的是蛮高的一种智慧。你说我们人与人之间能有多大差别呢?差别就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吗?可精神是大象无形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太丰富了,太复杂了!那一个社会如果只看到“有”的方面作用“有之以为利”,可是看不见“无”的方面的作用,那这个社会最后不都进入到一个非常病态的状态了。你只看重“有”的实力,看不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伟大与作用,看不到思想的伟大与作用,那这个社会越发达那精神世界也就越花果飘零。
《道德经》这本书,它对我们这个民族重要贡献是什么?中国人很讲究实利,中国人是非常实际的民族,实际的民族有实际的好处,可是别忘了,如果把那一面抛得太远了,也就是只重功利忽视大象无形的精神作用,那它也会走向反面。不能让每个人都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这个民族来讲也是一种损害。所以最后这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他就利用这些虚空的东西、大家没有注意的东西来证明,来告诉我们大家,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有无相生的世界里边。
所以庄子论述了一个大的命题叫“无用之用”。千万不要只看见有用东西,那个无用的东西有的时候它反而有大的用处,就叫无用之用。我现在坐在椅子上,我这样子来跟大家吹牛,你看现在对我有用的不就我椅子下这么一点地方吗?其他地方我又没用吧?这些地方对我都没用。你说的?那我把你周边都给你挖掉。你不是说没用吗就都给你挖掉,把你这挖得跟钉子户那房子一样。我看你在这儿坐一下。大家注意这周边在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它有用,我们以为我们自己就占这么一点的地方,你把它挖掉你就知道了,一直挖到黄泉,一会儿就掉下去了。你说我们写字这支笔这笔杆有什么用?我们不是用这个笔尖在写字吗?没有这个你的笔怎么发挥作用?就像我们射那箭的箭头道理不都是一样的吗?鸟飞的时候用翅膀,它又不用腿。把鸟腿捆上你看它飞一个试试?别说你有“隐形的翅膀”,“明着翅膀”也飞不起来。你说我们人生最没用的事情是什么?大家仔细琢磨一下,睡觉。睡着了什么都做不成,小孩最讨厌睡觉了。可是我们现在有多少人都为睡不着觉而痛苦,被这失眠所折磨,这个没用的事,做不好有用的事你也做不来,你说这有和无到底有用和无用。你看这个道理不就是往前稍微推一下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了,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无用之人呢,只是他在某些方面你认为他是无用的而已,这个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有的人看似无用却反而有大的用处。
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话讲的道理深刻,因为是站在一个哲学的层面。我们一般把哲学就当作一个最高智慧的代名词,站在一个最高的智慧的层面来论证这个问题。大家看一下第二十七章,我觉得这段话顺便也给大家说一下。在智慧高的人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你认为它没用的是你的看法,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没有谁是应该抛弃的,不要老骂自己儿女无用啊,只是他没有按你期待的那个用处而已,他在他自己想的那个方面有他自己的用处!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按照道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没用的!对垃圾你如能合理分类都能化废为宝。你看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我们何至于老讽刺别人,老认为自己很有用,别人无用,老认为自己儿女和别人比都是邻家的、别人的孩子是好的,哪能这样?站在这样的高度,对我们很多的问题以及胸襟的扩展,有非常大的好处。
有一位见过一面的朋友跟我说一个事例,他说上次听了你讲的那个事之后,我回去就读书,他说我发现读书让心静下来,现在连失眠都治好。自己原来失眠,睡觉之前你不读书,老在那胡思乱想。心如骏马,胡驰乱飞,那能睡得着吗?读书让自己宁静下来,要自己放空虚静下来,与圣贤对话,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只是一种知识,它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心态。大家坐在教室里边听哪个老师讲未必很关键。你能够静下来坐那儿听,只要能够听得进那么几句话,在此刻,你就发现其实心里是宁静的。因为你认真听他讲的时候,你就没有在想别的事儿。所以禅宗有个修行方法叫什么?就像猫盯着老鼠一样。猫盯着老鼠的时候就全神贯注,它把其他的外界的事情都忘了。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么长时间,能让自己心里保持这样的一种真正的专一和宁静,那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一个思想,哪怕它讲这个东西,你沿着它这个思路继续琢磨。比如他只给我们三个例子,我们可不可以再多找一些?
第五章不是也有吗?风箱的例子——橐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你看风箱里边是空的,你一拉就鼓出风来,一动就有。你不知道风是哪儿来的。动而愈出,你说我们的心里放空的时候,它很多的知识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第十五章有“旷兮其若谷”。我们用的成语“虚怀若谷”,就是出自这五个字的。一旦我们的胸怀虚空,像山谷一样才能够更能容纳,那才对万事万物有一种宽容。
第十章告诉我们虚静,第十一章告诉我们怎么才能虚静,心里放空。不要有那么多的渣子,不要用那么多的杂念。保持虚空的状态,虚静的状态,虚怀若谷的状态,我们才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学得到别人的优点,“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看讲的不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古往今来,其实大道理就那么几条,只是大家分成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而已,所以说嘛真传就一句话,假传才万卷书了。有时候我们学的那一句话里边,你才发现原来这个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述的是同样一个意思。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过于丰盛的食物,使人味觉错乱;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既然我们内心是虚静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的虚静状态,那么现在就出现这些状态,“乱花渐欲迷人眼”,你怎么样能够收拢自己的精神,不为其所惑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我觉得这个讲得太重要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就处在一个五色五音的状态,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我们把这叫五彩缤纷。好不好?好。副作用呢?坏了,区分不出来了。你看的这个颜色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乱了。我觉得重要的是这样,你说现在手机上或者电脑上那种五色,不是令我们很多人都跑到医院里去做眼睛手术。真是这样,这从生理上去讲,修身的角度来讲,讲的也有道理。真正的颜色朴素,莫能与之争美。道就是这么多颜色归于朴素的。最后真正的颜色就是无色,你看中国讲的那个墨墨是什么颜色?无色,或者叫玄色,你不能叫墨是黑色,各种各样的颜色收拢到一起了。所以在中国山水画里把有颜色的画叫“恶绿山水”,已经水平低了,中国水墨画的墨,真正的颜色是无色、玄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我现在看很多人年轻人走路的时候都戴着耳机子在那儿听音乐,你那个耳朵是受不了的,而且这个音乐总是那种大声音的,听的都是快节奏的,用高音用速度换一点痛快。所以你现在这样的事情听多了的话,我觉得这个咱别的都不谈,只从自己身体角度来讲,大家都千万要注意。五色令人目盲。它讲的本质的意思,颜色太多了,太复杂了,五彩缤纷了,最后大家区分不出来好坏。五音令人耳聋,你老听那种高声的这种音乐,最后好的音乐你分辨不出来,只是跟随别人,别人说好你就说好,别人说不好你就不好,还有一些伪专家说那歌好,你也跟着说好,标准出现了问题。
下一个“五味令人口爽”。大家看这个“爽”字的写法,注没注意到爽字的写法,叉叉叉叉一堆叉。这个爽可不是现在我们这用的,现在我们经常用很爽,好像很好的意思。爽就是错乱,全都是叉。有的人喜欢吃这个厚食重味,比如吃辣的,最后完了,味道都辨别不出来了,老吃这些东西,最后味觉都被破坏掉了。就是这些东西,这就是外在的这些诱惑。所以这些诱惑对大家来讲你要注意怎么样,以内心的这个虚静,予以合理的把握,我不说完全把它消灭掉,因为这个东西毕竟还是需要的,只需适可而止。
下边讲老子,大家知道《道德经》这个跟《论语》不一样的很多地方在哪儿?老子这个人对当时的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做法是极为不满的,他下一句话就指称这些,“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不是讲声色犬马吗,当时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看你们这些人,这些王公子弟,这些豪族天天都干什么事?声色犬马,驰骋畋猎。这些事情是什么好事情,最后人的心都静不下来了,令人心发狂。上帝要灭掉一个人,必先让其发狂,你现在心都发狂的时候,那最后不就走到另外的邪路上去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现在用这个词妨碍嘛,本来世界上没有什么难得之货,都是人炒作出来的。珍珠啊钻石啊,这不都是个骗局吗?这个东西真正有什么价值?那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在那儿乞讨,说我要钱买一个LV包。我听人说LV包的成本其实也就几十块钱,现在都卖得这么高,有的人就要拿这个来证明身份,拿这个外在东西证明身份,不就是不自信吗?“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碍了人的正常的行为,有的人拿了难得之货,他一定得炫耀一下吧?没谁说买了一个难得之货放到家里谁都不让看了,古董还等着卖高价,所以我见过几个都是这样的,戴一个钻石戒指的时候,那就一定是手要悄悄往前放,让大家看一下,没有谁戴戒指这样藏起来了,那你戴干吗?可是这个就有的时候就令我们的心里边起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人老羡慕这些东西的时候,有的时候令人心里边不平稳——长了草一样,说这个就令人妨碍,所以这个到了道家这里——这些东西很多本质上都是无价值的。他怎么炫耀都影响不到你,你对这个东西是无动于衷的。这个东西你觉得根本不是人所必需的,所以咱们《人民日报》发表几次发文章是强调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东西是不需要的,你为什么老在这些方面花销自己那么大的精力呢?——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下边一句话就讲,人应该注重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内容,“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大家不要把这个只理解为肚子和眼睛,它是用这个东西来代表什么东西最重要呢。其实很多食物对人来讲,它的营养是最重要的,它的充饥作用是最重要的,至于它的外表的颜色很多不是实质的内容,为腹不为目。就像第三十八章讲的,大家看第三十八章讲的这句话更清楚,“圣人处其厚,不居其薄”。这个“厚”就指重要的部分,你不要对那些个没价值的东西,你把它当作是重要的。两个里边都有,去彼取此。外在的奢华的炫耀的那种形式、那种颜色、那种不重要的东西,不要把精力全都集中在那儿,主要集中在去彼取此,懂得我们生命中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掌握最重要的,才能够返璞归真,才能够抱真守一。
这是我们说的第十二章,你第十一章第十章理解了,已经讲人虚静内心虚静的话,能把问题的本质一下就看清楚,“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处其厚,不居其薄”——讲的这个道理都是相同的。
这两章的内容合起来,你看第十章第十一章,这几章内容一合起来理解不就容易了吗?所以大家注意《道德经》本身是没有分章的。是后来人把它分成八十一章的。所以有些事情它本身是一件事情,你不能把它完全切割开,这几章内容讲的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