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人民要顺应天理,莫过于节俭节制。只有节俭节制,才能早得道。早得道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就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不知道其力量有多强大,就可以掌管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就可以长久存在。这是可以把根本扎深、扎牢固,长久存在的道。这一章讲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是做“加法”,不断地叠加,不断地累积,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另外一种是要懂得做减法,要节俭节制,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减少一分,其实我们的幸福也就多一分。这两种人生态度也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大家更注重的是第一种,所以一章就强调我们这种做减法的态度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章核心就讲四个字:节俭节制,讲节俭节制对一个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治人事天莫若啬。”一开始就讲“治人事天”,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民要顺应天理。“莫若啬”,什么事情最顺应天理呢?节俭节制。我们现在用的这个词叫“吝啬”,这个词有点负面的含义,在《道德经》中这个“啬”,我们把它译成节俭节制,这样更符合于我们的接受习惯。
“夫唯啬,是谓早服”,“夫唯”是个语气助词,“啬”是节俭节制。“是谓早服”,“早服”就是早得道。懂得节俭节制的道理,就是可以早得道的人。“早服谓之重积德”,“重”就是不断。懂得节俭节制就是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品德,积累自己的德行。因为我们说《道德经》道和德要分开理解,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不断地按照道去做,就是不断地积德。重积德就是不断地积德,所以你看“早服谓之重积德”,早得道,一直坚定地坚持按照这个去做,就是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德性,积累自己的品德,积德。我们就像一条船,我们积的德就像水,水积累得越多,我们船才能自由地航行,不管你船多大,如果没有水,在那儿搁浅,它也发挥不了船的这种作用。
“重积德则无不克”,“克”就是克服,按照这个“啬”的方式,也就是节俭节制的方式去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因为在节俭节制里边磨练的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磨练的就是人的意志,磨练的就是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态度。“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你说这个东西力量这么强大,没有什么东西它克服不了,所以它的力量“莫知其极”,你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你看这话是给谁讲的?给统治者、领导者讲的。一个领导者领导团队,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民培养出一种节俭节制之风,你这样才能让你的国家长久地存在,长久地发展。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自己也以身作则。你领导团队,领导全国人民培养出一种节俭节制之风,这样面临什么样的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有信心去克服。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母”就是根本。节俭节制是立国,是国家长久发展的根本。我们现在叫“八项规定”“反四风”,领导国家的人民培养出节俭节制之风,国家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有一件事儿大家都知道,电视经常打出一个公益广告,说现在每年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就是世界上两亿人的口粮。你说世界上现在每天都有人在饿死,可我们中国人这么浪费,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理吗?如果因为这种浪费有什么惩罚落到我们头上,那么我们也无话可讲。你从这一章里面就可以感觉到,一个人浪费,糟蹋的是自己的福分;一个国家浪费,糟蹋的是国家的福分,对国家的根本有所损伤。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国家培养出节俭节制之风,才能长久发展,这样做叫什么?叫“深根固柢”。我们讲叫根深蒂固,你让这个根本、让根扎得深,扎得稳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于人来讲是如此,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长久,因为一个人的节制节俭,不去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得以长久地存在,长久地发展,得以长寿,对国家来讲也是如此。所以“长生久视”,长久地存在,大家能够长久地看到它。
《道德经》强调“做减法”的这个方面,在世界哲学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优良的文化传统,讲勤俭持家,讲勤俭治国,所以这个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很少在哪一本著作里面把它强调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这就是早得道,坚定地按照这个道去做,就叫积德。不断地积德,那就使我们能够根深蒂固,长久存在,长久发展。人如此,国家亦如此,道理是相同的。第五十九章,希望大家认真地品味体会老先生给我们讲的“根深蒂固”的道理。
【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用道来领导、指引天下,鬼也就没有神秘莫测的力量。不是说鬼不神秘莫测了,是它的神秘莫测伤害不了得道的人。不但鬼的神秘力量伤不了人,圣人也不伤害人。鬼和圣人都不伤人,所以德不断地积累交汇,形成有道有德的世界。这一章有一句话,大家都非常熟,叫“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也是这一章的核心。一九八七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发表国情咨文的时候也引过这句话。
二〇一三年,“金砖各国”开会,在一个联合的采访中,有一位巴西记者问过习近平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担任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的这么重要的职位是一种什么心态?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位?习近平答记者问,先引的是《诗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话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治理国家要小心谨慎,就像行走在结着薄冰的冰面上一样,就像站在悬崖边一样,要小心谨慎,因为稍不谨慎就会出大的问题、大的危险。然后引用这句话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要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来对待我的职位。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如果上网去搜对这句话的解释,类型就有二十多种,每一种解释都不一样,有的甚至把它直接翻译为“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烹一碟小菜那么简单”,这是完全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正的含义。“小鲜”就是小鱼儿,鱼肉很细很嫩,拿它的时候就得小心谨慎,尤其是在高温里烹炒它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要有耐心。火候不到的时候你老折腾,甚至锅铲飞舞,翻腾,鱼不就成了碎片了吗?
汉朝的毛亨,喜欢《诗经》的人都知道,这个人写过《毛诗传》的,他就用两句话来解读这句话,其实最符合它的本意。第一句话叫“烹鱼烦则碎”,环节太多老折腾它,那鱼就成了碎片了。第二句话“治民烦则乱”,治理一个国家也是一样,讲究的是制度的稳定,不能今天一个制度,明天一个制度,朝令夕改;你不能今天一个运动,明天一个运动来回折腾,国家不就被折腾散架了嘛。“治大国若烹小鲜”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道理是相同的,讲究的是小心谨慎,有耐心,掌握火候。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莅”就是莅临。用道来领导天下,指引天下。大家注意,这个“神”字很多的理解有问题,其实并不是神鬼的神,不是说我们后来的人格神、神化了的神。这个“神”在《易传》里面的解释是非常明确的,“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也就是神秘莫测。用道来领导天下、指引天下,鬼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的力量,因为你走的是正道,你走的是堂堂大道,鬼也没有办法去伤害到你,所以“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里用它的道,把大家所恐惧的鬼的位置给取代了,你堂堂大道,鬼也近不了你的身,“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不是鬼不神秘莫测,是因为你走大道,它的神秘、莫测、玄妙、诡秘已经没有办法伤害到你。所以把下一句话作为上一句话“其鬼不神”的注解,就很容易理解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说这鬼不神秘莫测了,神秘莫测是它的本性。“其神不伤人”,但是它的神秘莫测已经伤害不了这种走在大道上的人、得道的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单是指鬼的力量伤害不了人了,反过来说,圣人他智慧高,但圣人智慧高也得返璞归真。圣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智慧高,心眼多套路深,就使用这种“技巧”,这个东西不是正道。所以,鬼的神秘莫测伤不了人,圣人的智慧在领导大家的时候也会“善利万物而不争”,对人民没有伤害,“夫两不相伤”,你看鬼的神秘莫测也伤不了人,圣人领导也伤不了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所以有德的事情,积德的事情,两者交汇到一起,两不相伤。因为你按照道来做事情的话,鬼伤不了你,圣人也是按照道来做的,彼此也不相伤。这样大家就走在正确的道上,按照道去做,不断地积德,所以叫“德交归焉”,交汇,归到一块。“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如果这样两不相伤的,那就是“德交归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有道的、有德的世界。
【第61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善于处下,就像处在江河的下游。处在天下交汇的地方,处在天下最雌柔的地方。雌性常以柔静胜过雄性,是因为柔静又善于处下。所以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争取到小国的支持;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庇护。所以有的“取”是从上面抓取,有的“取”是从下面托起。大国所希望的不过是得到小国的支持,小国所希望的不过是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小国都达成了各自的愿望,越是大国越要懂得善于处下。《道德经》从头至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与理念:善于处下。在第八章里面就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去的是又低又脏的地方,把那里的污浊洗净,在那个地方滋润万物,跟道最接近的。做人要做“上善若水”的人,才能称其为“大人”,这个“大”代表的是品德。国家要成为一个大的国家,该怎么样做呢?它的处事的态度是什么呢?第六十一章里边开头这句话说得简要、明确、深刻:“大国者下流。”所以,这一章的核心我们看一下,开头“大国者下流”;结尾“大者宜为下”。越是大的国家越懂得善于处下,和小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谦逊谦和,和谐相处,你就把小的国家争取了。人也如此,位置越高,越要善于处下,这样才能真正居上。这是这一章的开头、结尾,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我们在解读“大国者下流”之前,我们需要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拿第六十六章开头这句话,用这个形象先来让大家直观地感知一下,这个直观的形象我们了解了,再来看这一章就容易了。
第六十六章开头这句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江大海为什么能成其大呢?它地势低,善于处下,其他的水系就都汇到它这来了,用我们习惯的话讲,就叫“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辞细流,所以成为大江大海。然后我们再来看第六十一章开头这个五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国者下流。”所谓“下流”,就是善于处下、处在水的下游,最好是处在大海的入海口,涓涓细流慢慢地汇成大江大海。那么善于处下《道德经》拿什么来比喻它呢?这个地方是什么?是天下的水交汇的地方,所以叫“天下之交”。拿什么来比喻“天下之交”的呢?《道德经》把它叫“天下之牝”,“牝”代表母性、女性,本来这个“牝”是指母性的生殖部分。因为在《道德经》里边母性、女性代表着慈,代表着柔,代表着静,“牝常以静胜牡”,“牡”是雄性,“牝”是雌性。这世界上的事情便是如此,这雌性善于柔,善于静,所以她的力量更长久。拿这个道理来说明什么呢?以静为下,什么叫善于处下?就是以静为下。别那么急躁、暴躁、浮躁、狂躁,善于处下,这样才能具有更大的力量、更长久的力量。
这段讲完了,下边又接着“大国者下流”的道理。上面那一段是在论述它力量产生的源泉。一个大国老去动武,喜欢好战,好战者必亡,看着很强大,其实这都不是长生久视之道。所以下面就讲,“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不是以静为下吗?善于处下吗?一个大的国家在跟小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态度谦逊谦和,善于处下,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处事的方式方法,把这个小的国家就争取了。你和它平等相待,它觉得你这个大国可以倚靠,它喜欢跟你交往,遇到事情的时候喜欢支持你,帮助你,为你出力。“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为什么小国会这样做呢?因为小的国家也得找倚靠。小的国家在和大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也善于处下,也把自己的位置放低,那么它就成了大国的朋友,有事的时候,大国才能给予支持,用我们现在习惯的话叫“罩着你”。大国也罢小国也罢,都得善于处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下面这两句话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什么叫“以取”呢?争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上边抓起来,还有一种方式是更为有智慧的从下面轻轻地托起来。别小看这两个虚字、连词,“以”和“而”,这表示不同的动作。“或下以取”,要抓住你掌控你,“执者失之”,越想抓住越想掌控,失去得越快。“或下而取”,其实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就获得了别人的这样一种真心的敬佩,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够得到人家帮助。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想要更强大,就得需要更强大地支持,大国就得团结更多的小的国家,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局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对这个问题就理解更深刻一点。我们中国文化的图腾——龙,大家都熟悉,我们叫“龙的传人”。可是,龙在自然界里面是没有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这些氏族部落,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一个小的国家,那个时候他们互相征战、合并。龙的主体的部分就是蛇图腾,源自中原地区一个力量非常强大的部落,后来这个部落把很多小的部落合并到自己大的部落里边,它们收归一个部落就加上一个部落的图腾,这样,逐渐形成了龙的样子:蛇的身,马的头,鬣的尾……这不就是“兼畜人”吗?其实落到国家的层面也是一样,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阵营,当然最好是正义的,遇到事情力量不就强大了吗?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也想加入这个里面,大家一起做事,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国还可以帮助、支持,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吗?各得其所,所以叫“夫两者各得其所欲”,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话讲完了,下边这句话又来了,“大者宜为下”,越是大的国家,越是位置高的人,越要懂得善于处下。
【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事万物的奥妙所在,是善良的人珍贵的宝贝,是不善的人得以拯救的保障。说好的话、正确的话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美好的品行可以增加人的尊贵。品行不善的人,为什么就要把他抛弃掉?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用珍贵的玉璧在前、驷马在后的礼仪来进奉,都不如静坐修道。为什么自古至今都把道看得这么珍贵呢?不就是说,按照道去做,我们所希望的就能得到,我们的过错就能改正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视。这一章比较难理解,先说一下这一章的断句,有很多不一样的版本。现在大家基本上能够认可的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有的本子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断句的差别就在这两句上。这一章讲什么呢?这一章是讲“道”的重要性,“善人之宝”,善人要不停地按照道去做,是善人的宝贝。但是,不善人也不会被道所抛弃,道可以来拯救他,所以叫“不善人之所保”。现在我们从头来解释。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个道是万事万物的奥妙之所在,所以它是“善人之宝”,是善良人的珍贵的宝贝,也是“不善人之所保”,是不善人得以被拯救的保障,道可以拯救这些走错路的人,让他回到正道上来。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好的话。说好的话、正确的话,它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美行可以加人”,好的品行,可以增加人的尊贵,团结更多的人。其实这个道理也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熟悉的三个人——魏徵、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魏徵是美言,他劝李世民,你要做一个好皇帝,有些事你不能做。李世民很愤怒,回来之后在家里边发火,说要把魏徵给杀掉。长孙皇后反而衣服穿得很整齐,给他道喜,说你遇到了一个好的臣子,我应该向你贺喜。李世民后来领悟到这一点,他说镜子可以正衣冠,魏徵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正我的品行。历史上,三个人留下的都是美言,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所以叫“美言可以市尊”。
既然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那么“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有的人走错路了,你为什么就觉得要把他抛弃掉?让他回到正道上来,用道去教化、去拯救。这是从正面来说它的作用。
下面就讲的这个事就有针对性了。“故立天子,置三公。”国家的制度慢慢地有了天子,作为最高的领导者,还有三公——辅佐天子的最重要的职位。“虽有拱璧以先驷马”,古代敬献礼的时候,拱璧,捧着玉璧,捧璧的人在前边,乘着高头大马进献。珍贵吧?不如“道”珍贵!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就讲国家的制度,有天子,有三公,很重要,但这也只是形式。还有呢,用高头大马进献珍贵的玉璧,这也是很珍贵。但是“不如坐进此道”,这些都不如按照道来做,大道才是“万物之奥”,“万物之宝”。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意犹未尽,讲到这地方,《道德经》还觉得这个话就应该再强调一下,说古往今来,为什么都要把这个道看得这样珍贵呢?“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就是说你按照道去做,你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吗?“以求得”,你要的那个东西才能真正得到。这里的“以求得”并不是像我们烧香拜佛求得发财。“有罪以免邪”,因为前面讲过,“不善人之所保”,就算走错路了,但是我们重归正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原来的这个罪,也能得以补偿。这个并不像有的宗教里边说你犯了什么罪去忏悔一下,这个罪就免除了,它是让你按照大道来做,回到正道。
我们来分分类,人不就是这两类:“善人”、“不善人”,对那些不善良的人,走错路的人,你为什么要抛弃他呢?“坐进此道”,回归此道就可以啊。弄了那么多的官职,天子、三公,有那么多珍贵的财宝,拱璧、驷马,还不如“坐进此道”。既然如此,“道”就是天下人最珍贵、最宝贵的,“故为天下贵”。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用无为的态度、方式来作为,用不找事、不多事的方式来做事,最好的味道反而是没有味道。大其小,因为大事都从小事做起;多其少,因为积少才能成多。用德来对待别人的怨。计划做难的事情要先从容易的做起,想做大的事情要先从小事做起。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自以为大,不说大话空话,所以最后能成就大事。没有把握的事轻易许诺别人一定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难,反而没有什么难事。第六十三章的内容,我们在前边已经有所接触。之前我们说,第二章就是《道德经》的“目录”,第二章列出来了后边讲的六个重要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等,这一章的核心就是“难”和“易”。这一章的核心意思就说,要想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想要以后攻坚克难,你得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智慧:你要把容易的事情当作难的事情来做,要有充分的、认真的准备,提前思考它的步骤、程序、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再出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从容应对。有这样的态度,天下也没什么难事。天下无难事,但天下都是难事,看你怎么对待。
开头这九个字非常有趣:“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想要有为吗?你得先懂得无为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有些事你越有为,越强求,什么事都管,反而最后结果非常不好。道家讲的无为,就是按照道的方式来作为,想要有为,先要懂得无为的道理,不要妄为,要抓住关键,举重若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所以为无为。其实也就是第三十七章里边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规律、规则是什么?用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更好的效果。我再强调一下,《道德经》里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天下”。《道德经》针对的是天下,千万不要把道家当作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思想,它是“想为”,但是强调要通过正确的道路和手段,懂得无为的正确的道路和手段,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的为,也就是用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这种效果。
下边再落一层,“事无事”。大家都想做事,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他是“找事”,他是捣乱,是阻碍、多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懂得无事的道理,不要多事,不要找事,不要刁难。尤其是做领导者,没事找事,权力就是刁难,你这不就麻烦了吗?“事无事”,想做事,得懂得无事的道理,不要多事,不要扰民。
再落一层,“味无味”。我们经常讲一个词叫“真水无香”,真正好的饮料,就像那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我们饮食讲究清淡,寡味,少油少盐。最高的味道,反而是没有味道,无味。
当然,这三个词核心还是“为无为”,让大家能够更明白一点。老子展开来讲,“事无事”,不要多事,不要扰民,不要刁难,就像“味无味”的道理一样。
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推下来,下面四个字大家就能明白了,“大小、多少”,千万不要把它念成“大小多少”,这个东西就没意义了。这是告诉大家要“大其小”、要“多其少”,要把小事看得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细节。为什么要“大其小”呢?因为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为什么要“多其少”呢?因为积少才能成多。想要多,你得从少的一点一点积累,积少成多。就像我们学习《道德经》,一章一章讲,一章一章学,不要着急,最后达到一个整体的理解。我们经常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不都是“多其少”的道理吗?
“报怨以德”,按照这种相反相成的道理,对别人的埋怨、恩怨,也应该站在一个“德”的角度,因为德是符合道,用道的东西里面去感化。第六十二章不是讲了吗?“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家有这个埋怨,怎么正确地对待呢?“报怨以德”。用这种智慧和层次,让大家一起能回归到正途,回归到正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几句话,在我们文化里边名气非常大,因为讲的是哲学上的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的道理。“图难于其易”,“图”就是图谋、计划。你计划想要做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为大于其细”,想要做大的事情,得从小的事情一步一步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所有的难事,都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就像小孩的培养,让他们在处理小的事情中就形成良好的习惯,把小的事情、容易的事当成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将来,小孩在遇到大事、难事都能从容应对。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大概是人的通病,就是好高骛远,老觉得自己应该是做大事的人,对小的事情不屑一顾。《道德经》就告诉我们这个智慧:想要做难的事情,从容易的事情做起;想要做大的事情,从小的事情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是”就是这样,“以”就是所以。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终不为大”,不是老说大话,不是老给大家画饼充饥,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起,“故能成其大”。一步一步把这个事情完成了,一步一步地完成计划,最后实现一个大的蓝图,好的结果,水到渠成。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老用那些虚幻的东西来画饼充饥,老是给大家讲大话、空话。“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最后反而成就了大事,这话讲得非常好。
我建议大家学习《道德经》,有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反复看。有的人看《道德经》,也许一年就看一章,反复地看,反复地体会,“少则得,多则惑”,“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以管窥天,以锥扎地,我们视力更集中,这样把这个事情才能做得更踏实,扎得更透。我们每一次的进步,虽然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不得了了,“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轻诺必寡信”,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讲《道德经》第八章的时候,就讲过“言善信”,我们中国人喜欢拿潮水作为讲信用的代表和象征,所以,有一个词就叫“潮信”。你看那钱塘潮每到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就来了,人也应该如此,说话要讲信用,要有诚信,能给别人做成的事我们再去允诺,没把握做成的事,不要轻易去答应,不管我们有多热情。如果我们答应人家的很多事最后都做不成,时间长了,人家一定认为我们是食言而肥,不讲信用。
《道德经》讲话是比较宽缓的,但这句话用的就是强逻辑判断,“轻诺必寡信”,这不是对我们委婉的劝告,这简直就是对我们严厉的警告。所以要讲诚信,君子重一诺,一诺千金嘛,所以“轻诺必寡信”,要避免这种结果出现。“多易必多难”,你把这个事情看得很容易,做什么事情,最后一定出问题。世界上哪有容易的事情,吃个饭喝个水,这都需要功夫,需要本事,小事情我们都要认真对待。我们经常讲“小河沟里翻船”,把一个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太简单了,往往会在这个事情上出问题。面对很多难的事情,大家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反而没事,反而就是在一些认为最容易的事情出问题。很多学生做题、考试也是一样,难题没事,在容易的题上,出了问题,回去捶胸顿足,懊悔无比。所以,我们平常要形成一种把容易的事情当作难的事情来做的习惯,你要懂得“多易必多难”,凡事太容易,后面一定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下边这句话就讲:“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有智慧的人,把这容易的事情都看作很难。天下的事情都当作难的事情来做,反而结果没有什么难的事情,“故终无难矣”。
这个道理非常有趣,其实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这个叫“难易相成”。世界上有没有难事呢?有,也没有。你把这个难的事情当作难的事情,看作是无法克服的,它就是难的事情;你把容易的事情当作容易的事情,没有认真对待,最后也会变成难的事情。我们把容易的事情当作难的事情来做,最后那个难的事也就做成了;真正难的事情,我们认真准备,有充分的信心,最后这难的事情也就克服了。“故终无难矣!”世上无难事,这就是“难易相成”的智慧。很多事情,决定于我们的想法、态度,态度不同,难易之间就会相互转化。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稳定的时候容易掌控,事情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去谋划,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开,微小的东西容易解散。在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作为,在还没有出现乱象时就处理好。合抱的大树,都是从细小的萌芽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层一层的土积累起来的。想要走千里的路,就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走起。强为、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控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强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执、不固执,所以不会失去。众人做事常常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惨遭失败。在事情快要做完的时候还像一开始时候那样谨慎、慎重,就不会有失败。所以圣人所想的都是别人不愿意去想的,不以难得的货物为珍贵;学别人不愿意学的,对别人的错误引以为鉴。只是按照道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去做,而不敢妄为。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讲的道理,就是大家熟悉的量变和质变的道理,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但是大家注意,这个量的积累,有向好的方面,也有向不好的方面。前面讲了“为大于其细”,要做大事,从小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最后达到想要的结果,假如积累的是一个不好的量,最后就积重难返。第六十四章一开始就要把两个方面,都给大家做了说明,有的事情在它刚出现向坏的方面发展苗头的时候,我们在这个阶段就把它解决了。
这一章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个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两个重要内容,我们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来读就好理解了。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
“其安易持”,“安”就是稳定,局面稳定的时候,容易掌控,就像一个东西,它稳定的时候,你容易把它把握住;它活蹦乱跳的时候,你把握起来就困难了。“其未兆易谋”,“未兆”,没有征兆的时候,苗头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容易去谋划。“其脆易泮”,脆的时候一打就打散了。“其微易散”,很微小的时候,很容易把它解散。比如说一件事情,很小的时候,人数很少的时候,你把它处理起来很容易。众怒难犯,一大群人轰起来、闹起来的时候,这事情解决起来就困难。
前面告诉大家这些现象,然后告诉大家处理的方法。什么方法呢?“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没有开始的时候,要有预见性,就要有作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治之于未乱”,还没有出现这种乱象的时候,就把它治理了、解决了。这也是习近平讲话时经常引用的两句话。
怎么来理解呢?先给大家说第一个例证。有一次晏子出巡,齐国发大水,把一座石桥给冲毁了,晏子就把自己的船让给了灾民,大家都赞誉晏子爱民如子。然而一位有智慧的高人就批评晏子,就说你做这个国家的宰相,齐国发大水能把一座桥梁冲毁,你都没有预见到,没有提前做出预防,你失职。所以应该是怎么样?“为之于未有”,你别等这个事情都已经成为这个样子,再去处理它,不管你处理的方式多么巧妙,多么有智慧,但是不如让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另外一个例证更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一次,扁鹊的国王问扁鹊:扁鹊你名气太大了,你是不是国家医术最高的?扁鹊说不是,别人我不知道,起码我大哥、我二哥都比我的医术高。所以这个国王就很奇怪,你大哥、你二哥是谁?他们医术那么高,怎么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呀?扁鹊就说,我大哥怎么治病的呢?人家还没有病,他告诉人家怎么预防、怎么不得病。这不是“为之于未有”吗?提前就有作为了,预防得病。我二哥怎么治病的呢?人家刚有一点小病,他就把人治好了,不让他酿成大病,“治之于未乱”。所以我们经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远见,要有预见,要未雨绸缪。这是讲负面,因为有些事情量的积累是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所以要提前把这个问题给处理掉。
下面讲的这个事,非常重要。我们做大事情都要从容易的事情、小的事情,一步一步积累才能达到这种质的变化,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为什么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木,它是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文化中,三六九都代表着高、多。那么高的高台也是一层一层土积累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这么远的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起。说到这里,我得加一句,有人老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被动的、无为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不就是自强不息吗?所以有些事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得看原文,以原典作为证据。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就是强为、妄为。因为《道德经》讲的真正的为叫“无为”,就是按照道的方式来作为,不按照道的方式来作为就是强为、妄为。越是强为,最后的结果越糟糕,因为量的积累还不到,你老想强行地发生质变,这不是急躁冒进吗?“执者失之”,就像我们抓沙子一样,你握得越紧,流出来越多,越想用力地把它抓住,反而失去得越来越快。所以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无为”,按照道的方式来作为,不妄为,不强为,不多为,有所不为,所以也不会有急躁冒进的失败。“无执故无失”,没有这样的强执,最后也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平常人做事,或者说领着大家做事,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把事情给做砸了呢?“常于几成而败之”,经常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把事情给做砸了。那应该怎么办?“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叫慎终如始呢?我先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大家走在结着冰的冰面上的时候,刚一下到冰面上都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走一会儿,觉得自己走熟了,就放松警惕了,有的干脆最后开始跑了,有的甚至在冰面上炫耀,危险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路的时候,还要当才走了一半,越是剩下那一段的时候越紧要,民间讲“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即最后这个结尾。“慎终如始”,走到最后那几步,还像开始下到冰面上一样小心谨慎,一步都不放松,那就没什么败事,没什么事情做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不忘初心,善始善终,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是以圣人欲不欲”,一个有智慧的人,特别是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别人都不关心的,都不想要的。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关心的是获取利益的方式方法,而一个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领导者,应该有这种无功利之心。“欲不欲”,别人都不想这样的,反而是你应该考虑的。大家都针对“有”的东西,这有智慧的人、好的领导者得针对这无形的东西:人的精神财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修养。既然“欲不欲”,你跟一般人的欲望不一样,他们认为那个东西是珍贵的、难得的,反而在你的眼里是不重要的,不把它看作是难得的。领导国家的时候也是如此,第三章讲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形成一种淳朴的风气。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道德经》讲的道理,叫“绝学”,一般人不愿意学,学这个东西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利益吗?人的境界高的时候,学的很多的东西不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嘛。一般人不愿意学的东西,又花功夫,又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可是“学”这些东西代表了真正的智慧与学问。学这些东西干吗呢?“复众人之所过”,这个“复”不是重复,我们下围棋的人都知道有个词叫“复盘”,通过不断的重复模拟来检视,哪个地方下得好,哪个地方下得不好。别人犯的过错像复盘一样历历在目,以此为鉴,别再犯大家都经常犯的错误。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追求的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辅自然”就是无为。“而不敢为”,就是不敢妄为。因为我们违背了道,违背了自然规律,哪怕是短时间取得成功,其实也会受到更大的一种惩罚。
这章告诉我们,一是我们做事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懂得预防,懂得不好的事情在苗头出现的时候就把它解决掉;二是我们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三是我们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善始善终,因为我们做事情经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结果功亏一篑,所以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