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42)

文摘   2024-09-12 06:24   陕西  

【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等的士听到道,就会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到道,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到道,大声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路好像是昏暗不明的;前进的道路好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路好像是不平的。最高的德好像是山谷,最光明纯洁的内心好像是蒙受屈辱,广大的德好像不足的样子,刚健的德好像是软弱的样子,质性真的东西仿佛都是有缺点一样。最大的方没有棱角,最大的器件最晚做成,大音平时少讲话,关键时刻掷地有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隐藏于事物背后,没有名字。道善于帮助万物并成就万物。前边《德经》的部分我们讲了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讲了第三十九章,第三十九章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我再重申一遍,是阴阳两者的统一,也就是道。第三十九章里边的重点词,我们要不断地重申、重复,以求达到大家的记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四十章我们极为看重。因为这一章开头五个字,是整个这一本书里思维的总纲:“反者,道之动”,下边是它的具体的体现,“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现在我们具体来讲第四十一章,这一章内容也非常丰富。首先我们在前边就强调过,《道德经》是对面有人问问题,老子给予的回答。现在对面有人问关于“士”的问题了。“士”这个阶层,把它理解为做官的阶层也可以,“士”这个概念,它的原意就是做事。延伸意指的是一个领导阶层。推十为一嘛,十个人里边推举出来一个领导大家,服务大家,管理大家。所以有人问老子,你看这些士,怎么来判断他们境界的高低呢?水平的高低呢?老子也是拿道来评价的。所以在这一章里边,一开始老子就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境界高的、水平高的士这个阶层这些人,听到了道,比如说他的领导者讲的话,他觉得有道,有道理,“勤而行之”,就是执行力最强,坚定不移地按照它去做。有问题呢?自己勤勉、勤奋地把它解决,“勤而行之”,知行合一了嘛。知道了就按照道去做。中等境界的是什么呢?“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将信将疑。也想去按照道去做,但是一遇到事了就怀疑了。“若存若亡”,将信将疑,迟迟疑疑,犹犹豫豫,执行力不够。“下士闻道,大笑之”。境界最低的、最差的是干吗呢?嘲笑。人家说什么,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规则,他都嘲笑,讲什么他都觉得不对,但是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什么叫建设性意见?你觉得人家这个不好,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觉得有问题,客观地指出来、提出来怎么改进,不是为了嘲笑而嘲笑,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我觉得现在很多语言类的节目只是为了讽刺别人,讲话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击别人,没有其他什么善良的目的。所以这就属于“大笑之”。别人给他讲道理,他还在那嘲笑,甚至羞辱人家。当然对这个事老子是想得开的。告诉坐在对面问他问题的人,怎么接待这些人,对待这些问题。别当回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没有哪件事是大家都赞成的了,所以有人嘲笑这是正常的。你要跟这些人计较,那就把自己的生命全都浪费了。

说到这儿我就得插一句话,我觉得这个境界的差别,格局的差别,心胸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对待攻击者的身上。你看孟子也是我们文化里非常不得了的一个人,但是你看孟子的书里,会有一个什么感觉呢?年轻人,气势太盛。孟子对待当时的一些学术大咖,比如说墨子,比如说杨朱,当时杨墨是显学,名气很大。孟子怎么来评价他们呢?孟子就说墨子这个人讲“兼爱,是无父也”。兼爱嘛,你都平等,没有差别嘛,你置于你父亲于何地?没有把你父亲凸显出来,没有把对父亲的爱突出出来,无父也。杨朱不是讲,“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大家不要误解这句话,它的原意是你拿天下来换我的身体,让我损害自己的生命去换天下,我不干。它是强调自己的生命的重要。“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杨朱讲“为我”,所以孟子骂他是无君。你老为自己,你把君置于何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他骂杨朱和墨子两个人是禽兽。反过来看老子对待这些人的态度是——“不笑不足以为道”,淡然一笑,过了——很值得人佩服的一种态度。这就叫“明月清风”。对待别人的嘲讽,对待别人的攻击,有这样一个态度,也是很不得了的一种智慧与境界。这一段是本章里边的核心。因为我觉得他上中下的这种区分非常明了,很实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坐而论道,不如起来行嘛。大家看道字的写法,首是头脑、思维、想。“走”之旁是行。所以这个道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统一的概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犹犹豫豫,不坚定,不能够坚定坚持的按照道去做。“下士闻道,大笑之。”我们千万不要做这种老是嘲笑别人,讽刺别人的,否则就会落于下乘,不笑不足以为道,太好了。明月清风一般地对待这种嘲讽辱骂的这种态度。

下面这一段开头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叫“建言有之”,“建言”就是我们说的常言。常言说得好,这是我们经常用的,所以下面这句话大家注意,不是他本人的话。就是告诉大家了,明确下边讲的很多都是常言,在当时就是一句俗语。他讲的这些道理都是什么呢?都是前边我们讲的“反者,道之动”的例证。所以我在前面给大家说,第四十章是全书的总纲,可以举的例证会无限多,下边都是。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路好像是昏暗不明的。为什么?有些给你指出的光明大道说得多么多么得好,指出光明大道简直就是美得不得了,你要小心了,前面有陷阱。真正的大道,反而像是昏暗不明的,就是把路上的艰险,遇到的阻碍,遇到的问题,都给你说清楚,让你看得清楚,这才是明道。给你说这条路没问题,太直了,平坦了,你沿着这条路走,肯定光明无限;沿着这条路走,肯定兴旺发达,一点阻碍都不会有,这个事绝对没问题。坏事了,这个时候你就得小心了。要知道“明道若昧”。再举个关于“朋友”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朋友有三类,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类的朋友直率,你有问题给你直接指出来。你走的道有问题的时候直接告诉你,跟你讲,怕你犯错误,怕你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不是你的朋友呢?你走在道上遇到什么问题与他有什么关系啊,你问他这条道怎么样?他就告诉你,好好好,走走走,这条路没有任何问题。你给我提点建议,没什么建议,走就是了。你掉到坑里边他管你呀!所以我们说这“明道若昧”,暗昧,昏暗不明。

进道若退”。我们有的时候自己老觉得自己进步太小,人有时候都不免太着急,老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争朝夕,我每天都得进步,我都得看到自己的进步,一感觉到自己没有进步,就着急了。其实你别忘了,人呢,走在路上没有直线的,“进道若退”,有时候我们感觉是退步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进步。比如说练书法,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刚练这几天觉得进步很大,我以后每天按照这个速度会很快成为书法大家,过一段时间感觉怎么回事?怎么我这字越写越差了,还不如开始呢。好多事情开始都是这样。其实这就是我们前进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懂得以退为进,懂得退就是进,有时候退不就是进嘛。“进道若退”,这不就是相反相成嘛。所以我在想,在老子那个时代,你说这些常言都在。这得说中国古代的这些人的哲学的思维水平竟然达到这样一个高度。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感觉退步的时候不要着急,退是前进中的必须经历的。就像我们经常讲一个词叫“能屈能伸”,想要伸不得先屈回来吗?这是不是退?退之后才更加有力量,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颣就是不平,夷就是平,夷道就是平坦的路。真正平坦的路像什么?它是不平的,高低起伏的。为什么?开车人都有一个体会,你说开车的路太平坦了,这就很容易放松警惕了,感觉无聊疲惫了,就很容易出事。假如前边一会儿出现一点坡,则高度警惕,有的不是故意把道做得有坡嘛,这才是平坦的道。所以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叫“曲折是一种常态”,平坦的大道里边有这样的一些坡,不平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大道。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其实我们走在路上不会是绝对平坦的。对路上遇到的这些,我们要有高度的戒备和警惕,这样才属于真正的夷道,也就是平坦的大道。“夷道若颣”,又是一个“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

上德若谷”,谷就是无穷无尽。我们经常讲不是虚怀若谷嘛,真正有“上德”的这些表现是什么?就像虚怀若谷。比如说谦虚,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比如说做了好的事情,自己把它像山谷里的风一样,过而无形,“上德若谷”,就是讲它“满招损,谦受益”,不自满,做了事情不居功自傲,“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白”,我们在第二十八章讲过,知白守黑,那个时候给大家说过白,白就是内心的光明信念与远大的抱负,内心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那他就能忍受很多的屈辱。为什么?能屈能伸嘛,有远大的抱负,那么这些羞辱也就不必被自己挂在心中了。知白守黑,内心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才能守得住这个黑。不管是别人黑,还是有时候的这种自黑,这就是“大白若辱”。说一事,有一次我在云南楚雄给医生讲课。我说你们穿着白大褂,大家把你们叫“白衣天使”,那对病人偶尔几句话不合适的话,也应该不那么太在意了。因为“知其白,守其黑”,忍得屈辱、羞辱,吞得下委屈,也就扩大了格局。

广德若不足”,“广”当然是大的意思。越是有广博的、大的德的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不足就是不满,满招损,谦受益嘛。知道自己有不足,大成若缺,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让自己的德行更伟大、更广博,“广德若不足”。

下面这四个字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叫“建德若偷”。这个“偷”字是大家不喜欢的,怎么能跟德并列到一块呢?说到一起呢?首先我们说这个“建德”是什么意思?刚健。刚健的德好像是软弱的样子。这不就又符合“反者,道之动”了吗?偷,懒惰、懈怠、疲软,有着刚健的德的人,他反而正好有的时候表现为他的反面,而不是说我认为自己有这种刚健的德,谁要惹到我了,我一定跟他较量到底,我一定坚咬不放。这其实反而不是刚健的德,也不是强的真正的表现。刚健的德往往表现出宽容,忍让,甚至软、弱、懈怠等,“建德若偷”。当然有人也把这个“偷”解释为偷偷摸摸,意思就是不去表现。这个也说得过去。

质真若渝”,这个“渝”和我们讲的“瑕不掩瑜”意思相似,真的东西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大方无隅”,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没有棱角那不就成了圆了吗?所以我们经常讲“外圆而内方”。“大方无隅”,没有角落,不留死角,这才是真正的大方。其实再说一遍,大家仔细想,这大方已经变成圆了,因为咱们中国人对这个圆的印象非常好。所以老用圆满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好的事情。进而言之,人有了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这个原则不是老去像割伤别人,外面是圆的,可以和外界相衔接。而内部方的,坚守自己的原则,所以这叫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最大的器件最晚做成。这个很好,提醒我们不用着急。想终成大器吗?那就要踏踏实实,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早出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因为人早出名,心智不成熟,他一定就气锐,盛气凌人,盛气凌人则敛怨。就会得到很多来自各方很多的这种怨言,而这个就形成自己未来的一种发展的阻碍。所以古人讲,松柏必经岁寒之后,可从栋梁之任。你看松树、柏树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寒暑的磨练,最后才可成为栋梁之材。人类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姜子牙八十岁为相。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人,都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会,把以前自己积累的经验、智慧,充分地发扬出来,终成大器,人生最坏的结局也不过是大器晚成,又有什么可着急,可焦虑的呢?

大音希声”,“希”不是没有。这个“希”大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希”是前面有声,而中间出现的停顿,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前面有声,可是这个地方的停顿,它反而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用有声表达不出来的这种情感,这是一个希声。“希声”还有一个表现是乐曲结束,声音之后的余响。苏轼的《前赤壁赋》里边叫“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一个也是“大音希声”。

《道德经》里面讲的“大音希声”的道理,其实它是有延伸的。一个是说我们的语言。第五章里边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发号施令多了,话多了,声多了,唠叨多了,就不起作用了。真正的大音呢,一定是平常少讲,关键时候掷地有声,说得恰到好处——大音希声。一个是说我们的制度。制度太繁琐了,反而它走向了负面,恰到好处就好。

大象无形”,这个在我们前边讲的时候也经常引用。“大象”本来就很大了,反正中国人一开始指的这个“象”,也是拿这个“大象”说事,本来就很大的。当然这个“象”是一个延伸。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天有形状吗?风有形状吗?精神有形状吗?理论有形状吗?都没有,“大象无形”。虽然无形却力量巨大。所以我们拿风来说大象无形是最恰当的。没有人看见过风,风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只能够通过水面的波纹,麦浪的翻滚,柳梢的摇曳,我们知道风是存在的。虽然无形,但是它客观存在的,并且力量无比巨大。所以我们写文章才经常用这样的词,“民风”“党风”“作风”“家风”。风没有形状,但是力量巨大,“大象无形”,就像道一样。拿什么东西来比方这个道最为恰当?那就是风。道就像风一样,你看不见但它无处不在?“大象无形”。前边这些其实都是一些相反相成的例证,尤其是“大白若辱,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了。就这一章里边的成语,你算算就有多少!咱们也不说这本书别的方面的价值。单说它在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成语的角度,它的作用就有这么大,而且这些成语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使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说文化,“文”就在这儿。你把它变成自己的,化入自己的内心,化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叫“文化”。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永远存在。道隐无名,道是没有名的。你没办法定义它的。第二十五章的时候我们就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无声,“寥”就是无形。它是无形无声的,你没有办法去定义它。道隐无名,它就隐到事物的背后,但是它却是事物的本质。道隐无名,就像风一样,在万事万物的背后你看不见,但它能吹绿万物,它能够摧枯拉朽,作用无比巨大。

下边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夫唯道”,也只有道啊,“善贷且成”,“贷”就是帮助,意思是资助万物,贷款给你,不就是资助你嘛?善于帮助万事万物成长、成功。“道”有多伟大,你看不见。“道”也不求回报,但它帮助万事万物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本章内容非常深刻。首先,有一个恒定的标准“道”来衡量事物。“士”可以分出上中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胸怀宽广的人对待这事情,如清风掠过,淡然一笑。你笑你的我笑我的,你不笑不足以为道。没有哪一件事情非得是全部大家都认可的。做事情按照“道”去走,被人嘲笑,被人嘲讽,这是正常的。内心应该有这样的宽容,有这样的接纳,有这样的态度。所以下边告诉大家,那个时代的一些常言、俗语,作为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的例证:“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我把这两个排列在一块,然后再说“大白若辱”“知白守黑”。是说什么羞辱都受不了的人,受到一点羞辱就暴跳如雷的人,甚至只是自以为受到了羞辱就拔拳相向的人,其实就是自以为刚健而事实上是匹夫之勇,往往会“勇于敢则杀”,所以真正刚健的德反而像软弱的一样。真的完美的东西是有瑕疵的一样,即大成若缺。所以要懂得“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几个成语前边带过了之后,重点强调“大器晚成”——不着急,有准备终成大器,机会终究会有的。“大音希声”,真正的大音不是絮絮叨叨,而要掌握尺度,“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声胜有声”,所以要懂得无言之教,大音希声。接着,“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才能善贷且成,资助万物,帮助万物成长,帮助万物成功。

这一章给人很多的启发,很多的回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不断获得新的体会。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即阴阳二者的统一,“一”中蕴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者参与到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者相互中和形成和谐状态。人人都厌恶的是孤、寡、不穀,但王侯却以此自称。所以有的东西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有的东西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教给我的,我也教给别人。喜欢强大暴力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当作座右铭。《德经》部分我们今天讲四十二章。老规矩,把以前的这几章我们再顺一下。《德经》从第三十八章开始,第三十八章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九章我们讲了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就是这个“一”,因为第四十二章又出现了这个“一”,就是阴阳两者的相互平衡,形成的统一体。在第三十九章里边有两句话每一次我都要重申一下,以求让大家牢牢地记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四十章有一个全部这本书思维的总纲,“反者,道之动”。下边举的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的一些例证。比如说“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的时候,我们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说,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章里边有非常多的“反者,道之动”的例证。比如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成语。上次讲完了大家应该知道了它的出处。

那么今天我们讲第四十二章,这一章并不难理解,但是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一章开头这段话,大家经常在很多地方看到,比如北京故宫是建筑的典范,故宫的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都是三层台基,也就是建在三层高台之上,为什么选择“三”这个数字呢?再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叫做西安交通大学,在交大的管理学院,我的一个朋友也在那做了一面墙的雕塑:太极,大家有机会到交大管理学院的时候就会看到,就在一楼。这两个地方的解释,用的都是这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来解释这段话,原文大家都看到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冲”字,读成中,一下就理解了。下面这段话其实大家也耳熟,起码意思在前边已经说过。

“人之所恶,为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大家讨厌的孤、寡、不榖,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这不是我们前面第三十九章的时候已经说过的这个意思嘛。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是第四十二章原文。我们一段一段来解释。

先说第一段,“道生一”。“一”我们俗称叫太极。其实“一”就是道的具体的特点,强调道就是“一”,是说道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强调阴阳两者的统一,“一”里边蕴含着阴和阳两种力量,两个方面。“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一”里边蕴含着“二”,也就是道里边蕴含着阴阳两种力量,两个方面,两种状态。中国人讲,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万事万物归结到最后,它也不会是一个单一的元素。你看咱们中国历史上的《易经》,落到最后就是两个符号,阴和阳。那已经到了事物的极致了,极点了。把阴和阳统一起来叫太极,但是这两个元素是最基本的。所以“一生二”,是说太极道里边蕴涵着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二生三”,很多人对这个“二生三”解释得太费劲。“三”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繁体字那个“叁”,就是参。阴阳两者参与到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了万事万物,多简单的事情。它们两者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三生万物”。所以我们用的那个《中庸》的名言叫“参天地,赞化育”。人能参与到天地之间的运动发展,天地人三才嘛。三才你看人不也参与其中嘛。这个赞可不是赞扬的意思,也是参与的意思。两者参与到一起,产生万事万物,这是从正面。然后再反过来推,既然是三生万物,那么万事万物里边都包含着这两种力量,两个方面,阴阳两个方面,所以叫“万物负阴而抱阳”。随便找,哪一个事物内部都有阴有阳,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状态、两种力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要把这个“冲”念成“中”呢?大家看“冲”的写法,前边这两点其实就代表着阴和阳,那个中就是中和的意思,就是参的意思。阴阳两种力量,中国人把它叫做气,阴气、阳气嘛。通天下一气,形成和谐的、动态的、运动的世界,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一段讲了我们中国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也讲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状态,以及这个状态的原因。这种状态都是阴阳两者运动所形成的,动态的、和谐的状态。冲气以为和。再重复一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下边就开始讲。用这种思维方式你来理解世界,你就不能只站在一个方面了,明确地告诉你了。事物都是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可偏颇,不可偏废。所以对侯王讲,“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你说大家最讨厌的就是这些词,孤家、寡人、吃不上饭、饿死。可是你看这些王公大人,包括后来的皇帝,他们都拿这个来称呼自己。干嘛呢?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个“物”大家不要解释成物质,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那个“东西”。中国人这个“东西”太奥妙了,什么都可以称之为东西,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都可以称之为东西。所以老子就说你看说到万事万物存在的这些各类各样的东西,“或损之而益”,你以为它受损了,其实它得到了益处。有的时候我们受到一点挫折,我们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这种屈辱一样,可是你知道人都是在不断地受的这种损中逐渐地成长起来的,你认为它是祸,其实它是福,“损之而益”。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得到了,其实反而是一种损失。比如偷了东西的,得到了,其实把人格给损失掉了。有的人用不光彩的手段,不择手段得到的,其实他们损失的反而更大,“或益之而损”。所以老子讲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我们中国人常用什么事情来说这个事?叫破财免灾,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叫祸福相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看这讲的都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刚才举的例子不就是这样吗?这侯王王公们不都在损自己吗?把自己叫做“孤寡不穀”。其实有这个提醒之后,反而避免了自己变成孤寡不穀。以前中国人也有这个习惯,给小孩起名起个贱名,好养活。当然现在这种习俗很少再看到了,它讲究的就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民间很多的道理大家也得认真对待,别以为我们上了学之后自己水平就高了,其实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很多老人讲的话,到最后你一生体会,反而你发现真的是有道理。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也说这些东西,也都是别人教给我的,给我讲的。我再把这些写出来教给大家。这一句我们可得好好地来给大家说道说道。为什么呢?因为这涉及老子的思想的来源,老子的思想来源当然有很多方面,主要的两条,两条道路。一条道路自然就是《易经》。因为你看,《易经》它把这个叫易以道阴阳,老子也讲阴阳,而且这里边的损和益,这不就是《易经》里边的损卦和益卦嘛,损和益这也是《易经》里边经常强调的。另外一个,我觉得这一章里边非常奥妙,一个是讲这阴阳的事情,让我们知道他的思想里边《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众经之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另外一个也表现出他的思想的来源,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也不是老子自己的,它出自《金人铭》。传说黄帝写了六篇铭文,叫《黄帝六铭》。其中有一个是刻在周朝台阶右面立着的金人背后,金人就是青铜做的,这金人的背后有铭文。经过汉朝的刘向《说苑》的考证对比,发现《金人铭》里边的这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就是处处逞强。喜欢暴力的人,最后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讲死得其所,叫得其死,得好死,不得好死,不得其死。强梁者不得其死。说到“强梁”这个词,我想读过《水浒传》的人一定记得,在《水浒传》里边用到“强梁”这个词的时候,是用在了矮脚虎王英的身上。矮脚虎王英,这个是梁山泊里边大家都瞧不上的那么一个人。原来是个车夫,后来抢劫,后来落草。所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他,“强梁者”。“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非常反对强暴,而强调和平、守弱,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木强则折,兵强则灭”,这是他后边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延伸。“吾将以为教父”,这个“教父”就是说,这是别人教给我的,我也把它拿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自己。

总结一下,大家看这一章,第一段话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二段是我们前边讲过的内容,在这个里边又重申了一遍,注意这些重申可不是排版排错了。因为《道德经》里边它讲的几条重要的原则,遇到机会的时候,它就会反复,用重复的方式来强调。“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而言,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东西而言,“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的你觉得是损失了,结果反而是得到了。有的你认为自己得到了,反而是损失掉了。因此不可一概而论。遇到了乐事的时候,不要过于高兴,以免乐极生悲。遇到不好的事,祸事的时候,也不要丧气,因为这些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别人教给我的,我也把它来教给别人。然后下边这句话是老子也非常强调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还是要和平,还是要守弱,处处逞强,总和别人结梁子,最后不会有好的结果。国家也一样,“国虽大,好战必亡”。老子说我也要把这个当作座右铭,这就明显地透露出他思想的来源,一源于《易经》,阴阳之学,损益之论,谦卑之礼。二源于《金人铭》,尤其是《金人铭》里这句话对老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把它叫做“教父”,座右铭。

************(End)************
愿我们所遇之人,所历之事,所见之物,都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美好。
愿我们亲爱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虾响者
草根级教育家,犀鸟级创业者,马拉松中度成瘾者,羽毛球,摄影爱好者;笃信天道酬善,利他自利。专注分拣设备研发,聚焦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