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生给我上了一课,能劝一个是一个!

教育   2024-07-11 21:10   德国  

文|黛西
上周日,我们带饼饼去郊游,经过一大片绿地,花草茂盛,虫子也不少。
中年血脉觉醒的我,对着花一通拍啊。
忽然听到饼饼大喊一声。
她捂着手腕跑到我跟前,妈妈,什么东西刺了我一下。
她原话说的是一个德语词pikst,是个很模糊的表达,可能是被虫子咬了的那种瞬间的刺痛感,也可能是被什么尖锐东西扎了一下的感觉。
我仔细看了下,手腕有一点儿泛红,但没看到鼓包,松了一口气。
一口气还没松完,又吊了起来。
接下来的几秒里,眼看着手腕上迅速起疹,蔓延,连成了几片。
饼饼说好痒,忍不住挠。
我初步判断是过敏,问她是不是手腕碰到了某种草?
她说没有,肯定不是草,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应该是虫子。
是蜜蜂吗?
不是。
是蚂蚁吗?
不是。
是飞的还是爬的?
不知道。
。。。。。。。。
是啥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处理过敏的皮肤。
根据我的经验,这时候如果有抗组织胺药,几滴就能压下去。
过敏经验 | 女儿放学回来状态不对劲,10分钟后我果断叫了救护车
但人生就是充满了阴差阳错,天天背着抗过敏三件套的时候,从来都用不上,偶尔这一次没带,就出了问题。
那天是周日,药店也都关门了,看样子也不至于去急诊,我准备就地处理下。
无论草木过敏还是叮咬过敏,皮肤上都可能残留过敏原,继续刺激皮肤,加重皮疹,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清洗。
我环顾四周,发现10米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公共卫生间。
果然上天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在旁边写个开锁号码!
带她去卫生间,用大量凉水冲洗。
刚好卫生间的洗手液是敏感无香型的,我挤了一点,彻底清洗周围皮肤。
然后我把一个干净的纸巾叠成方块,用凉水浸透,贴在起疹子的地方,冷敷。
又把另一个纸巾叠成长条,绕在外面一圈,让饼饼用手攥住,做成了简易冷敷绷带。。。。
扁鹊看了都直呼内行!
我们继续按计划往前走,一边玩一边观察,时不时询问她有没有其他不适。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红疹慢慢下去了。
吊着的那口气这松了下来。

前两天刚被换牙惊吓到,现在又被不明虫子叮咬过敏,养个娃真是永远惊吓,永远一惊一乍,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借这个机会提醒姐妹们,夏天出门一定要注意防虫,让孩子少往高的草丛里钻。
如果去郊游野餐露营,记得穿袜子和长裤,尽可能遮盖皮肤,裸露的皮肤上要喷驱虫液。
叮咬起疹长包都是小事儿,更严重的是,一些虫子会携带病原微生物。
尤其是蜱虫,和蚊子一样,是夏天应该重点防范的对象。

饼饼的小学前阵子刚发了个通知,让家长签字确认,如果孩子在校被蜱虫咬了,是否同意老师用蜱虫钳做紧急处理。

蜱虫

我们生活的德国黑森州,是蜱虫出没的高风险区。
两年前给饼饼做体检的时候,德国医生听说我们经常往林子里钻,但一针蜱虫疫苗都没打,苦口婆心地给我上了一课,听得我头皮发麻。
当时我还写了一篇于蜱虫的科普文章,很多人觉得是耸人听闻,说国内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虫子。

没听说过不等于不存在,近两年国内其实也有蜱虫叮咬患病的新闻。

蜱虫是很多人都不够重视的夏季隐患,今天重新整理出来一些重点,能劝一个是一个吧!

大家普遍更重视防蚊,因为蚊子叮咬是大概率事件,蜱虫叮咬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蚊子传染的大多数病,已经可以扼杀在源头上了,而蜱虫不一样,蜱虫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32种原虫性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资料)

蜱虫本身没有毒,大多数时候,蜱虫咬了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仅出现局部皮肤损害,比如红斑、瘀点、结节、溃疡等。

怕就怕在,有的蜱虫携带病原微生物,借着喝血的机会,传播疾病,尤其是没有及时发现并正确移除的情况下。

蜱虫可能传播的主要疾病中,有两个病比较常见的,一是莱姆病(Lyme),二是森林脑炎(FSME)。
摇滚小天后艾薇儿,就是在2013年底得了莱姆病,大红大紫时退出了公众视线。
几年后,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2013年12月,我患上了莱姆病,我当时觉得自己不能呼吸。
5个月卧床不起,一度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不能吃饭,甚至一周没办法淋浴,生活陷入了崩溃。
艾薇儿当时发现得太晚了,据她说,光是确诊就花了5个月,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用了四年多时间,身体才恢复。
她当时患莱姆病的最可能原因,就是春天被蜱虫叮咬了,而那只蜱虫好死不死正好携带病毒。
莱姆病(Lyme)的早期皮肤表现是,叮咬部位出现圆形红斑,中心可能比较暗,边缘会逐渐扩散。
图片来源NHS
还可能有发烧、打寒战、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损害神经系统。
莱姆病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会潜伏7-14天,长的时候1-2个月,最少也会等3天后才发病。
所以如果被蜱虫咬了,当天就出现了红肿,那应该不是莱姆病,没这么快的。
反而是接下来的3天到2个月内,要密切留意叮咬处,看看有没有出现圆形红斑。
森林脑炎(FSME)可轻可重。
有些人几乎无症状,或只是低烧几天,有些人会出现高烧、呕吐、抽搐、甚至偏瘫,因为病毒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
1/3的重症病人会出现后遗症,比如长期疲劳,记忆力下降等等。
莱姆病(Lyme)是细菌引起的,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确诊之后,可以用抗生素治疗。
森林脑炎(FSME)是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只能靠自愈,但好在有疫苗可以预防。
儿医让我们打的“蜱虫疫苗”,就是预防森林脑炎的。(南德是蜱虫高危区,生活在德国的姐妹们,可以咨询下家庭医生和儿医)
▼ 德国小树林里的蜱虫警告
除了这两种病,中国疾控制中心前些年还发现了另一个蜱虫携带的新型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伴随一系列的出血倾向。
病情比较严重的,还会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少数危重的病例,可能休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急需研究的重点疾病清单”,目前已在亚洲多个国家流行,国内已经有超过20个省份的人感染,目前也是无药可治。

写这些不是来吓大伙的,是想给姐妹们提个醒。
4-10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尤其是七八月穿得少,皮肤裸露面积大,更容易被蜱虫盯上。
暑假去草木茂盛的大自然里玩,不光要防晒,一定也要防虫。
草从里,小树林里,甚至小区的灌木丛和一点的草地上,都可能和蜱虫邂逅。
蜱虫不会飞,不像蚊子那样在你耳朵边上嗡嗡,它们行动缓慢,叮咬初期没有痛感,作案很隐蔽,不留神的话,可能不会及时发现。
像莱姆病还有潜伏期,很多人发病后很难和被蜱虫叮咬的事联系到一块儿,艾薇儿就是这样,确诊就花了几个月,受二茬罪。
蜱虫咬人很恶心,它不像蚊子那样咬完拉倒了,而是可以“钻”在皮肤里几天,喝血喝到扶墙走为止。
钻进皮肤的蜱虫,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不仔细看就是一个黑点儿。
大家也别过度紧张哈,蜱虫本身没毒,大多数情况下,蜱虫叮咬是不会传染疾病的。
它是薛定谔的蜱虫,在叮咬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究竟携不携带病原体。
虽然大多数时候移除就没事了,但让它钻进皮肤喝血,也挺膈应人的。
所以做好预防,尽量别给它机会。

我还整理了CDC和NHS上关于蜱虫预防和补救的方法,给姐妹们参考下。

🍪 怎么预防蜱虫叮咬?

1. 在树林、灌木丛或草地上,尽量少裸露皮肤。
尽量别穿露脚趾脚面的凉鞋,尽量穿长袖长裤,尽量把裤子扎进袜子里。
去树林草丛最好穿浅色衣服,更容易发现蜱虫的附着。
2. 户外活动回家,相互检查全身皮肤和衣服,看有没有可疑的小黑点儿。
它和黑痣的区别是,蜱虫咬的“小黑点”周围一般会出现明显红肿,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的。
3. 户外活动回家,2小时内洗个澡,用热水洗衣服,有助于去除蜱虫。
蜱虫可能会附着在衣物上,所以回家一定养成换衣服的习惯,不然附着在衣服上的蜱虫掉落在床单上沙发上,瞅准机会就会爬上皮肤。
4. 两个月以上的娃,户外活动可以用20%(或以上)的避蚊胺溶液,减少被蜱虫盯上的概率。
5. 蜱虫高风险区,接种疫苗,预防蜱虫传染病(森林脑炎)。
生活在德国的姐妹们可以咨询家庭医生和儿医,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 已经被蜱虫叮了,怎么办?
拔了。
不是烟头烫、不是用针挑、不是敷麻药、也不是给蜱虫灌酒。
拔蜱虫的国际通用步骤是:
1. 用专用的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尽可能靠近皮肤一端夹。
2. 以稳定而均匀的力量,垂直向上拔出,注意不要扭转,不要猛拉,不要手抖。
3. 拔掉蜱虫后,用酒精或肥皂水擦洗叮咬部位和手部。
图片来源CDC
拔下来的蜱虫,可以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万一伤口恶化了,可以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 被蜱虫咬了,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1. 自己不会拔。
2. 皮疹不断变大,几天后出现莱姆病的圆圈红斑。
3. 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
4. 叮咬部位疑似感染(持续疼痛、渗水、化脓)
好了,天的5毛钱就聊到这里了。
地球太可怕了,我要回火星了!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我至少看了20遍的视频,陷在了她的笑容里....
🍪 换牙怎么长成这样,看完牙医我整个人更不好了!
📍📹 你可能还喜欢看
来视频号围观真人黛西
谢谢你们点的小红心❤️
📍🛒 西好物推荐
🍪 太阳镜国货太争气了,这东西真不用非买国外名牌
🍪 太阳帽四年了,我也不想总在这家买太阳帽,谁让它那么特别
🍪 旅途卡手机里下了这个APP,走到哪心里都不慌了
🍪 行李箱几千块的行李箱说坏就坏,这些年花钱买了太多教训....
🍪 小狐狸用了一年我真心觉得,这个宝藏App就是来报恩的!


欢迎新老朋友们来黛西读者大本营⛺️,抱团养娃,抱团成长,没事儿抽抽奖🎁,有空聊聊天💬

为了咱们不失联,⭐️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

天赋一饼
慕尼黑工大理科女,育儿界的「人间清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