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蟾,又名大生,青年作家、书法家。《中国书房》主编。出版《重新发现诗经》《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诗说中国·耕读传家》等。
昨天,马英九先生在北大演讲,说“英”最后一笔,应该是“、”而不是“ㄟ”,只有北大写对了,其他地方都写错了。
那么英字的最后一笔,到底是点、还是捺呢?其实都可以。
篆书的“英”,最下两笔对称;隶书行书楷书,就根据字势,各有变化,写点写捺的都有。怎么写,基本取决于书法审美习惯。
比如隶书会写成外撇的两点、或者撇捺;章草最后一笔会写成捺;行草字势右斜,最后一笔大多写作点;到了雕版印刷为了工整对称,也会写作一捺。
后来上世纪中叶,两岸三地,各自进行规范标准字体,再加上电脑的普及,更需要一个标准电脑字。于是,同一个汉字的“标准体”,就有了细微差别。
比如,夏,最后的“夂”,大陆、港,规范为不出头,湾湾规范为出头。
再比如,“胳、膊”等字,左边“月”里的两小横,大陆规范是基本平行,湾湾、港规范为不平行的两点,有点像手写体那种。
再比如这个“英”的草字头,大陆规范为“艹”,港台规范为“++”。当然在传统书写中,草字头,还可以写为“⻀、䒑”,乃至“艸”。
诸如此类细节差异挺多。
说到底,这类东西,原本只是习惯不同,本无对错。后来所谓的对错,只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而已。
马先生说“英”字最后一笔,应该写作“、”,只有北大写对、其余的写错了……实在言过其实了。
很多朋友大可不必感慨谁有文化谁没文化之类。真较真起来,恐怕这次露丑的还是马先生。当然,往好处想,我更愿意看作是他藉此开玩笑,是演讲的时候为了搞活氛围、捧北大场子的开场白而已。
刊名题字:顾 久
顾问:顾 久 郑心楠
法律顾问:孙中伟
主编:李厚安
副主编:刘 波 杨 武
投稿邮箱:
jswxzz@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