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印度财政部长尼尔玛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近日表示,印度将设立一个250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08.07亿元)的海事发展基金,为印度造船和修船行业提供长期融资。
西塔拉曼在提交4月1日起本财年的预算提案时表示,该基金将由政府出资49%,其余部分从港口和私营部门筹集。
与此同时,西塔拉曼指出,印度政府还将推动造船集群发展,从而增加将建造船舶的范围、类别和运力,这将包括额外的基础设施、技能和技术,以发展整个生态系统。
为了激励旧船拆解和新船建造,印度将为拆船厂的拆船活动发行信贷票据。政府还计划将造船和拆船活动所需材料的进口免税政策延长10年。
据了解,近年来,在印度总理莫迪“Atmanirbhar Abhiyan(自给印度)”倡议推动下,印度正在大力扶持造船业发展。去年,印度联邦港口、船运和水道部部长萨尔巴南达·索诺瓦尔(Sarbananda Sonowal)提出,印度目标到2030年跻身全球十大造船国之列,同时努力到2047年成为全球前五的造船国。”
按照索诺瓦尔之前披露的计划,印度的近期目标是建立4个巨型造船园区,东西海岸各两个,预计到2030年东西海岸将各有一个可运营的巨型造船园区。为此,政府将发展道路、土地开发、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而私营企业将提供起重机、吊装和切割机器等关键设备,以及干船坞制造和人力。
据了解,印度造船业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步伐十分缓慢。2002年-2011年印度造船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印度船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总额的3.7%,一度跻身全球第四。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印度造船业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印度船企承接的新船订单量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3%降至0.1%。
目前,印度有28家造船厂,其中6家隶属于中央公共部门,2家隶属于邦政府,20家隶属于私营部门,这些印度船厂主要建造一些小型及近洋船舶。
根据克拉克森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印度造船业手持订单仅有72艘约40万载重吨,是全球总计5672艘3.645亿载重吨手持订单的0.11%左右,在亚洲国家中也远远低于越南(123艘480万载重吨)和菲律宾(63艘470万载重吨)。
相比之下,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共3493艘2.425亿载重吨,占全球份额高达67%;韩国造船业手持订单699岁6720万载重吨,占比约18%;日本手持订单3930万载重吨,占比约11%。与中国造船业相比,印度的手持订单按艘数计算只有中国的2%,按载重吨计算则不足中国的0.2%。
虽然目前距离“造船大国”仍有巨大差距,但印度造船业也具备一些积极因素。印度拥有广阔的海岸线,适合船舶行业发展;此外,由于目前日韩造船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船东在依赖中国这一世界最大造船国的同时,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巨额投资也为印度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