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语专业到刑辩律师:王雨晴的跨界转型与自我实现之路

文摘   2025-01-26 20:50   江苏  

LEXLOONG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王雨晴律师参与“LEXLOONG Interview”专栏活动。本次采访中,她将分享从外语到法学的赛道转换,以及多重身份下如何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如何找到自己热爱并为之坚持的事业。


目录:

  • Part 1:个人背景介绍

  • Part 2:教育求学经历

  • Part 3:职业道路选择

  • Part 4:经验思考分享





01


个人背景介绍


王雨晴律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韩语专,研究生期间出国留学,专业为艺术管理,有大厂实习、线上授课教师等工作经验,现为刑事辩护及行政诉讼律师,也是一名小红书法律博主



02


教育求学经历

Q1

  您进入法律行业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本科毕业读非法本法硕,又在工作一年后下定决心要转行法律?

首先,进入法律行业的契机还是与家里的长辈有关。因为我家里做政法工作的人非常多,所以小时候对所谓专业人士第一印象就是做法律工作的人,等到大学选择辅修的时候,我想让自己有一个能捧得稳稳的、专业门槛比较高的饭碗,第一直觉想到的也就是法律专业。这就是为什么选择了法学做辅修。(不是主修是因为我当时高考的政策限制只能选择语言专业)

其实在最开始是怀着非常高的学习热情去学法学的,但因为课业压力比较大,我当时的时间管理、任务管理能力都不是很强,又要兼顾两个专业,我大学时又比较喜欢玩,就导致辅修法学的每个学期末都在哭。考试之前在哭,考试后发现考的不理想也在哭,就很痛苦。这种经历让我对法律反而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所以当时学到第二个学期我就觉得我做不了法律这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后面也没有选择去法考而是去做了教培老师。但同时又想着起码拿一个学位,还是把那个课摸爬滚打地给上完了。

辅修期间修的就是学习法本的必修课。


Q2

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您认为律师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或技能?

 我认为在中国做律师,英语不算“基本技能”。再说到律师的基本技能,在成为律师前,我跟很多人一样,觉得是反应能力、辩论能力,气场口才等,但等真正开始实践后却发现,律师做到最后都是自己的老板(对自己所接的案子负责),一个案子可能20%是在开庭,而有80%都是庭下无数个任务堆砌成的。所以最重要的其实是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能力。

在我看来每一个律师都是一个“一人有限公司”。日常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要身兼数职。比如一年要做十个案子,并不是做完第一个案子之后再开始做第二个,而是可能三个案子同时进行。今天完成一件事的20%,这件事的剩下80%可能要分到可能三到五个月才能完成。因此这种工作模式就需要律师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清晰的头脑,时常做计划和总结。我觉得律师对于J人来说是非常尽兴的一个职业,但是对P人来说真的需要经历一个很痛苦的蜕变。


Q3

非法本做律师会存在被“歧视”的现象吗?您觉得工作中的哪一部分是您认为最为困难的?

首先,在求职的时候,非法本遇到的一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我自己在一开始求职的时候也是会被质疑非法本可能法学基础薄弱。

但是度过青年律师这个阶段,长远来看,其实各有利弊。因为非常多优秀的大律师也是非法本,比如有很多律师前十年在做互联网码农,然后转行做律师,他就会很擅长知识产权这一块,因为他懂技术;一些之前在国企,辞职之后开始做律师的人,对他之前的业务就有很多了解和很多人脉资源。所以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非法本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对于工作中的困难:

第一,我本来以为我算是一个讲话挺灵活也能共情的人,但是我发现当我面对当事人家属,面对他们家庭变故转折点的时候,那一瞬间我反而是不知所措的。和安慰自己的朋友同事还是很不一样的。

第二,因为前段时间出差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回来就觉得自己身体不太舒服,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体力。



03


职业道路选择

Q1

作为刑辩律师,您的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呢?您在律所的工作强度如何?作为律师,追求wlb(平衡工作和生活)是否可行?

作为刑辩律师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程序类工作,第二类是实体类工作。程序类工作可以理解为一些比较细碎的小活儿,比如完成授权资料的制作、询问法官是否收到了快递等,听上去可能每个工作都能在30分钟内完成,但是它会特别细碎,做这类程序类工作会经常觉得自己很忙但好像又不知道忙了什么。

另外就是实体类工作,要用到自己强大的法律知识,充分研究当事人的案卷。也可以理解为写文书,比如写辩护词、质证意见,这些是和案件内容强关联的。

其实不是所有的律师的工作强度都是特别高的,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因为我认识很多同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非常好。他们的收入不一定低,但是会让自己的焦虑程度更低,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

但是对于我们团队,包括我自己,我觉得过去这一年是有点透支的。但我是能接受的,因为我觉得年轻少睡一点觉没什么事。我更年轻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是一天能睡满十个小时的那种,精力非常一般,非常容易困,但是做律师之后发现觉是可以越睡越少的。

对于“用生命的长度换高度”这个观点,我觉得自洽就好,心甘情愿就好。我个人觉得对律师来说,争取工作生活相平衡是更加困难的。我对自己的期望就是逐渐习惯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这种感觉。换个思路,在把工作融入生活的时候,也代表你把生活融入了工作中,就是你工作的时候自由度比别人更高一点,我会尽量劝自己这样想。

Q2

在大厂实习,在教培工作,学过韩语和艺术管理的经历,在您看来,过往这些与典型法学生履历相比不那么“垂直”的经历对您的律师工作有何帮助?

先说我在教培公司做老师的经历,别的不敢说,讲 PPT 的能力真是给我练成了。大家可能会觉得在教培公司做老师会更有耐心、更会跟人沟通什么的,但我觉得最有提高的反而是讲 PPT 的能力,我们出去的每个人都很会讲 PPT。这点我受用终生,因为做律师之后还有挺多机会需要出去讲课的,我很感激我的前公司。

然后在互联网大厂实习,其实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接触社会。在此之前一直在校园里,是在大厂实习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是怎么工作、合作,怎么给工作留档、提高效率的。我觉得这些都是在一步一步累积,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最后说到韩语和艺术管理,我觉得它们让我的思维非常的开阔。现在大家不是都说松弛感吗,我觉得我有一部分快乐的能力是在学生时期养成的,因为这两个专业属于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的专业。所以虽然我现在天天“惨兮兮”的事情非常多,值得生气的事情也非常多,但之前就形成的精神底色还是快乐的。

Q3

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不停地切换赛道?您会在读书时也会感到对未来很迷茫吗?

上学时候切换赛道,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社会化的压力小,切换成本低。做学生时主线任务是探索自己想做什么。所以我觉得我当时只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期,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的行使我选择的权利。

迷茫感非常强烈。我觉得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迷茫说明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要求。我之所以一直在切换赛道,第一个原因是刚刚说的成本小,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感到迷茫。我在刚进大学不到两周,就约我们当时的韩语老师(高翻行业数一数二的优秀人才)去问她关于韩语就业方向的问题。她给我做了一些解答,让我知道想要在韩语小语种深耕下去并取得一定成就是非常困难的。从那天起我就觉得我要去看看自己能转到哪些行业,快速地认清了这个现实,才导致后面一直在尝试互联网大厂,又辅修法学。


Q4

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大学生,尤其是法学生找工作难和卷的问题?

就业这个问题跟我们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是不太一样,我之前没有了解过,但是那天听到很多小朋友拿到 offer 之后还会被放鸽子,我觉得非常惊讶,这是在我毕业那年是绝对不会有的事情。

我觉得首先心态上要坚定且自洽,多给自己一些支持。现在可能有的同学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肯定会有无数个人包括他自己都跟他说你要想一下自己哪里做的不足,有什么问题,我会觉得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坚信这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我们要的并不多,甚至不要求百万年薪、不加班之类的,要的真的只是一份工作,这都得不到的话,那就不能说是自己的问题了。

另外也要辩证地看问题,“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像现在这个时候,不如尝试把事物往乐观的方向想,比如借此机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潜力没有被挖掘,能不能捡起自己曾经没有坚持下来的一些特长或想法。

Q5

您的小红书中曾经提到,您选择职业会比较看重薪资。据我了解法律行业最近两年薪资并不乐观,甚至会存在降薪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您也会考虑再从法律行业转到其他职业吗?

我先澄清下哈,之前说会看重薪资,主要还是因为毕业的那段时间赚钱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有钱不赚,说不过去。但是在赚钱比较困难的时候,再强迫自己薪资主导,就是为难自己了。

第二是现在跟当时的想法也有变化。我开始做实习律师之后,众所周知,工资非常低,可以说跟之前在教育公司比直接少一个零。但我当时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那段最清贫的时光反而是我最快乐自由的时光。所以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也并不是把现在的工资看得那么重要的一个人,也打开了自己的另一面。

以后如果薪资只是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赚钱赚的比较辛苦,我觉得我还是不会离开法律行业的,毕竟为之付出太多心血了,而且法律行业真的给予了我很顶级的成就感。

退一步说,要是真的每年赤字,每个月连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话,那我觉得这个行业没有人会想留下来。但是再退一步说,我相信是不会有这一天的,我对法律行业还是有很大信心的。比如这几年类似人工智能取代律师法务,我是不相信会被取代的。因为法律行业的各位都个顶个的聪明,总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应对。



04


经验思考分享

Q1

您一直强调的信念感(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任何事)是成功的必备因素,对您自己而言,这种信念感是从何而来?您在视频中也说过,“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钱和资源,而在于你有多少次自我更新迭代。这种成就感全宇宙无平替。”您对于未来想从事法律行业的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信念感不一定需要来源,硬信就好了,相信总比不相信要好。许多人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那万一第一次“成功”一直不来,我们就不相信自己了吗。

对我自己而言,法律人都是社会化程度非常高的人。无论是做事的思维还是说话办事的风格,确实是需要大家把学生气褪得干干净净的一个行业。我自己相对一年前来说都像是完全换了一个人的感觉。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特别容易的,花的时间也会长一点。

我觉得大家首先要有信心,其次就是要抓住每一个能够自我成长、自我迭代蜕变的机会。这个机会可以很小,比如第一次打电话去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或者哪怕只是尝试一下自己一个人去看电影、去旅游,甚至出去吃饭(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可能社恐到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吃饭。)这个机会也可以很大,比如去做自己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工作,第一次面向特别大的一个场合去发言。总之就是要抓住这些机会给自己变得更自由、更开阔、更独立。


再次感谢王律师将自己在求职及工作中的宝贵心得和经验分享给我们,更多华人律师分享将持续推出,请大家多多关注和订阅“LEXLOONG Interview”专栏!


策划:徐静怡

采访&记录:刘可心

排版:陆雅萱Helen、孙子月

海报:杨雨娟

LEXLOONG简介

 

      创始人团队来自包括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城大学、波士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及其法学院,涵盖了LLB、LLM、JD和JSD/PhD等本硕博和访问学者

    LEXLOONG (華人法律青年) 致力于为法学生和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基础性的法学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法学学术研究,并为中国未来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发展的治理培养人才。

      LEXLOONG (華人法律青年) 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社区,持续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LEXLOONG 涉外交流社区

 

作为全网首个专注法律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平台,LEXLOONG(華人法律青年)目前已经初步搭建起了全球華人律师和法学学者可持续交流的社交网络。

我们以海外法学校友群和涉外法律交流群为核心,分别开设了美国、英欧、澳洲、加拿大、港新等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群。LEXLOONG(華人法律青年)全网目前拥有超过10000的活跃粉丝量,并通过公众号、小红书、Linkedin和官方网站向关注我们的粉丝输送高质量信息。

我们不仅拥有来自全球各地法学院毕业的法学生,还包括在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执业的华人律师和任教的华人教授

LEXLOONG(華人法律青年)主要围绕基础法学教育、Women in Law可持续三个方面展开各种活动和原创工作。我们欢迎海外法学院毕业的校友以及对涉外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

【拓展涉外法律人脉】获取公益内推和招聘信息,链接来自全球法学生、律师,获得一手求职信息和资源。【锻炼法律英语和其他涉外法律技能】LEXLOONG会举办上线下活动,为用户提供自我锻炼平台。


LEXLOONG
首个专注法律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咨询的社区。Connecting legal professionals, educating aspiring law students, and advocating for sustainability.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