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印第安人源自何方?(上)

文化   2025-02-07 17:25   天津  

〖点此处〗搜文章 / 看视频 / 找客服 


作者简介


陈久长  1964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美洲大洋洲司副处长、驻美国使馆二等秘书、干部司处长、参赞、副司长、中国驻古巴和驻秘鲁大使。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秘鲁是当今土著印第安人最多的国家之一。1993年9月至1996年11月,我在秘鲁工作期间,无论在首都利马或在其他省市,经常接触印第安人,也听过不少有关他们的历史故事。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争论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和关注。



“蒙古人种说”受到普遍认同



最早的秘鲁印第安人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属于什么人种,是什么时候来的?数十年来,经过中秘两国和欧美各国考古学家的潜心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蒙古种族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古代中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也是蒙古人种各分支比较集中的地方,美洲印第安人应是蒙古人种的一个迁徙较远的分支。

大量史料证明,早在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约1万多年至2万多年以前,生活在鲜卑利亚(即西伯利亚)的蒙古族人由于放牧、追逐野兽、谋取食物,越过连接亚洲与美洲的白令海峡的“大陆桥”,或从冰上行走而到达阿拉斯加。

这种迁徙潮并非只发生一次。他们到达阿拉斯加后,穿过落基山脉,从北美洲逐渐推进到中美洲和南美洲,散布美洲全境。

在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前很久,印第安人经过不知多少代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多不胜数的部落和种族。各种族和各部落之间,各有各的语言;肤色有黄有黑,深浅也各不一致。他们创立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和文化形式,生产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从采集、渔猎、放牧、农耕到手工业,全都具备。

为什么说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源自亚洲东北部的蒙古人种呢?各国考古学家从遗址文物、语言文字和人类遗传基因等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中,找到了大量资料和证据,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结论。



 遗址文物的印证



查文文化是秘鲁最古老的文化。它的发端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16世纪,在秘鲁北部华利斯地区的莫斯纳河谷,发现了大量查文时期的石头建筑群。这些石头建筑名叫“黄塔”(HUANTAR),为当时土著人祭祀祈福的庙宇。

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位于两河相遇的交叉处,主要寺庙建筑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这里发掘出的石器中,有用于舂米、碾草药的园石臼、龟形臼、石磨盘,雕刻精细的石龟、石笔筒、鸳鸯笔筒,造型各异的人头、人像和皇帝坐姿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像出自神州大地。

查文文化中的“大九州”图案,横线部分代表“阳”,竖线部分代表“阴”,中间部分代表“中国”。(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更为有趣的是,在查文文化中,发现一块关于宇宙的“大九州学说”图案的石雕。图中刻有横线的四个方块为“阳”,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刻有竖线的四个方块为“阴”,指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角度;中间的一个方块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因为居中,故称“中国”。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哲学家和阴阳学家邹衍的“大九州学说”,竟然在秘鲁查文文化的石雕中得到了反映。

“龙”原本是古代中国人崇拜的神灵和图腾。但在查文文化中,秘鲁考古学家胡里奥·C·特略发现了一块前额刻有大“王”字和双龙头的人形石雕。以及各种各样的龙头石雕和虎头石雕。

“天龙碑”上部方块为“天”,下部为“龙”。(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天龙碑”就是著名的一例。该碑上部雕刻的大方块代表天,方块内的36个小方格代表天的不同方位,下部则是巨龙图案。

“雷蒙迪碑”——查文文化代表之一(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以秘鲁考古学家雷蒙迪命名的一块大石碑堪称查文文化的代表作。该碑雕刻精细,线条清晰。这是在石庙中发现的一尊人形石像。碑上刻有龙头、龙面、蛇身、龙爪,双手各持一根权杖。头冠高大,共分五层,其两侧的装饰物形似羽毛,由蛇头和蛇尾构成。整个造型如同中国大龙王庙里的“龙王碑”。

前额刻有“王”字和双龙头的人形石雕(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据传,秘鲁独立战争时期的印第安人图帕克·阿马鲁(AMARU)是中国人的后代,其父母望子成龙,为他取名“阿龙”(土著人语阿马鲁的意思是龙)。后来他成为秘鲁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军首领和民族英雄。当时,在他的会客厅里陈设着一件醒目的屏风,屏风上面画有他的肖像,背景就是一条巨龙。

蝙蝠之“蝠”因其与“福”字同音,自古以来被中国人视为吉祥物。然而,在查文时期的石雕中也有大量的蝙蝠图像。

查文时期国王乘坐的轿子(陶器)(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查文文化中的陶老虎(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此外,查文文化中还发现了许多陶器,如三足鼎、三足盘、陶老虎、陶蝙蝠等,上面绘有黑、红、桔黄诸色的图案。这些陶器的造型和图案与中国古代的陶器雷同一致,难分彼此。

龙头石雕(图源:《走近神秘国度》)


在秘鲁卡哈马卡市东北7公里处,有保存完好的悬崖墓穴群。1994年11月,我应卡哈马卡市市长之邀访问该市时,曾慕名去那里参观过。从远处看,在悬崖上开凿的墓穴犹如一个个窗口,按横行排列,层层相叠,被当地人称为“奥图斯科小窗户”。这些小窗户同古代时期中国一些地方,如北京郊区的悬崖墓穴如出一辙。



- 未完待续 -

出处 | 《走近神秘国度》

(2009年5月出版)

本文作者 | 陈久长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