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提起黎巴嫩,你会想到什么?我听到最多的问题是“那边不安全吧?” 亦或“它在七八十年代很繁荣,被称为‘中东小巴黎’”,还有朋友会把它记混,叫它“嫩巴黎”,大家会心一笑,我一想,这也有道理,“小巴黎”不也相当于“嫩巴黎”?黎巴嫩对于我们似乎很陌生,但又有点熟悉的味道……
我和黎巴嫩的缘分始于2023年,那是个兔年除夕夜,央视春晚歌舞已上台,手机屏幕亮起,前老板发来录用邮件,我也明白我在黎巴嫩将会有一段美好时光,以这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开始。
我在黎巴嫩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它是我第一个国外一线工作经历,和在其他联合国机构工作侧重有类似也有区别。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人权法(特别是《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国家层面通过落地项目的执行,以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服务。比如,我负责确保将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纳入项目执行,包括从项目计划、实施到监测环节的相关工作,以及组织员工和合作方培训并为项目执行提供技术支持等。
我将在下文介绍在黎巴嫩工作和生活中的特色情况,以及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也希望通过此文表达黎巴嫩同事、朋友们希望传递给外界的一句话:黎巴嫩是多面的,它不是只有战争。
作者到黎巴嫩后的截图留念(图源:作者提供)
介绍黎巴嫩就不得不提起宗教。黎巴嫩最大的特点是宗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工作中除了一般性的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思路外,很多议题都需要特别考虑宗教因素。
黎巴嫩有18个官方认可的宗教派别。这些派别主要属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意味着宗教领袖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我曾经专门搜集资料,研究如何与宗教相关的人物和机构合作。
贝鲁特蓝色清真寺及其背后的基督教堂(图源:作者提供)
再比如,黎巴嫩的个人身份和家庭问题是由宗教法律规定的。不同的宗教派别有自己的宗教法庭和处理相关议题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被政府认可的。有些宗教法律是允许童婚的。如果要推动消除童婚,我们需要了解童婚问题所在的群体是什么宗教派别、这个派别的宗教领袖对此议题持什么看法,以及与宗教领袖和机构合作的切入点是什么……
另外,黎巴嫩人的身份证件上也有对宗教的特别标注,如果想要考公务员,还需了解自己的宗教派别能考什么样的职位,因为政府职位是按照一定比例分给各主要派别的,比如总统得是基督教马龙派,而国会发言人得是什叶派穆斯林。政府很多决策都需要在各宗教派别中达到一定比例的支持,否则难以推进。
1月9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议会议员祝贺黎巴嫩军队总司令约瑟夫·奥恩(后排中)就任总统。(图源:新华社)
黎巴嫩新任总统约瑟夫·哈利勒·奥恩(图源:网络)
2025年1月9日,黎巴嫩在进行了第13次选举后,终于选出了新总统约瑟夫·哈利勒·奥恩,结束了两年的总统空缺期。可见,要在这么多派别中达成一致有多不易。
虽然宗教融入了黎巴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也被同事告知,宗教有敏感的地方,不要随便问黎巴嫩人的宗教派别,特别是在工作场合。这里列举的几个小例子,算是给大家交代一些很有特色的社会背景。
1
黎巴嫩是人道主义和国际发展工作的前线。黎巴嫩的联合国机构比较活跃,因为黎巴嫩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经历困境、精力有限,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很大的行动空间。所以,联合国机构有很多议题对补充政府职能并支持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这样每个联合国员工都相对会有不错的机会和空间去锻炼自己。我当时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智慧的女老板Asma,她给了我很好的指导和空间,所以我获得了超出预期的锻炼机会。
组织培训 (图源:作者拍摄)
比如除了我的一般性工作,我还代表单位出席几个联合国特定机构每月组织的特定议题工作组会议,包括 “和平和治理工作组 (Peace and Governance Working Group)”和 “人权工作组(Human Rights Working Group)”。参加这些工作组会议,让我从不同角度了解黎巴嫩的和平和发展进程,以及相关人权议题。
2
黎巴嫩还有很多其他特色因素:复杂地缘政治、袖珍国家发展路径、地区冲突、应急响应、介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思维和决策方式,以及面对国内一系列问题的内外交困局面何去何从的求索……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是那么深刻地体会到部分当地人在这些困境中的痛苦和疲惫。
比如上班途中,出租车司机可以讲一路油费升得多么离谱,货币贬值后一夜间失去几乎所有;曾经在公司上班的大学生不得不先开出租为生;还有街边很多叙利亚难民小朋友等着司机放慢速度,以便给我推销一些矿泉水和纸巾;路上也经常看到流浪汉的身影。
比布鲁斯古城市场(图源:作者提供)
当然,有些本地人生活还是不错的。他们坐在高档餐厅,住着高层洋楼,周末邀请乐队上门为生日聚会唱几首。这些不同的人生汇聚在同一个世界,有苦有甜。我目睹了这样的生活一段时间,随后变化还是来了。
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黎巴嫩真主党在南部和以色列的冲突逐渐加剧,随即办公室开始筹备应急响应计划。我那会儿正在和一个顾问一起,给全体员工及项目合作方人员分别组织筹备为期总共一周的“残障人士社会融入主题培训”,被老板要求临时增加关于应急情况下如何支持残障人士的培训议题。这也是我人生中直接主导完成的首个应急响应任务。
随后局势时好时坏,但主要局限在南部边境,首都时而在夜间听到战机声,并没有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本地人早已习惯这种状态,虽然没有人知道局势会如何发展,不过生活依旧。装修得富丽堂皇的餐馆一条街歌声不断,顾客高兴了就放下食物舞蹈一段,东方舞姿态优美,只要踏出一步,就可以置身事外,让人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朋友们的社交活动骤减,原本几乎每周都有的郊游和聚餐缩减了很多。
以色列空袭贝鲁特南郊。(图源:新华社)
2024年9月冲突加剧,蔓延到更多黎巴嫩其他地区,工作重点转为帮助几十万流离失所的人。那会儿刚好我在国内休假,接着就被要求远程办公了。
在此期间,我开始了第二个应急响应任务:采访相关方,以研究紧急状况下残障人士社会融入现状、需求、经验和教训等。这些采访和以往任何采访都不一样。我会在谈话前加一句,问一下他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是否都安全。还好,答案都是积极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受访人表示有些机构工作人员都流离失所了,工作受到严重阻碍,而且经常听到爆炸声离他们不远。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24年11月27日,黎巴嫩和以色列终于达成停火协议,很多住在庇护所的人开始返回被炸烂的家园。停火协议生效后,还有一定时期的观察期,在此期间还是有一些不稳定因素。当然,总体上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
3
上面讲的更多是黎巴嫩的特殊社会情况,而黎巴嫩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对中国人所展示出的尊重。我曾听人说过“很难和黎巴嫩说再见”。黎巴嫩人是出了名的热情好客,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很多时刻让我忘记了自己是个外国人。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海外版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成为了那个“朋”。
比如,他们听到我来自中国,会竖起大拇指或者奔放地说“我爱中国”。我经常好奇地问为什么,有的人说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有的人说中国很有秩序,没有标准答案。
再例如,黎巴嫩的穆斯林逊尼派和沙特阿拉伯(沙特)关系较近,什叶派则更倾向于伊朗。因此,伊朗和沙特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在黎巴嫩境内的逊尼派和什叶派黎巴嫩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的那段时间,有一次我刚好乘出租车出行,司机知道我来自中国后,特别提到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表情激动,头扭了九十度,在我要下车的时候提高八度嗓门并竖起大拇指说:“我认为中国是最棒的!”我心中也不禁觉得欣慰和感动。
作者参加德鲁兹派婚礼。(图源:作者提供)
另外一个例子更值得一提,如果被黎巴嫩人视为朋友,那么各种邀请纷至沓来,各种问题都帮忙解决。因此,我已经参加过了一次德鲁兹派婚礼、一次基督葬礼和若干周末小型周边千年古城古迹游和家庭聚会……他们是真没有把我当外人!这些活动都极大地增加了我对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理解。我也无数次和他们讲一定要来中国一趟。有些人会说:“有机会我当然想去,我们阿拉伯语有一句谚语,形容一个地方远的时候会说‘像去中国一样’。”
结语
对黎巴嫩的感情丰富,但文字有限。除了上面的一些小故事,我也希望祝福黎巴嫩在今年可以真正地翻开历史新篇章,得以休养生息。
我想以微薄的力量告诉大家,它不仅只有战争。除了上面提到的人生百态,黎巴嫩也是地中海畔的一颗明珠,山地地形环海建城,夜晚阿拉伯百姓的“神灯”从山脚点缀到顶端,光彩夺目的“宝藏”尽在眼前。如果傍晚恰好有空到海边栈道走一圈,那么在左边,看到清真寺和教堂互相对望,偶尔有钟声和信徒的脚步匆匆;在右侧,渔船一二相伴于深蓝,浪轻抚岩石,水珠炫耀舞姿……如果你走遍它的古城,还可以了解丝绸之路亚洲最西站的贸易故事。
贝鲁特夜色下(图源:作者提供)
巴尔贝壳古罗马神庙(图源:作者提供)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产生一丝好奇,等到和平真正到来,局势稳定后,希望你可以有机会去亲自看看!
- END -
作者 | 郝万媛
图片 | 作者提供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