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前期 中捷友好关系的若干回忆(二)

文化   2025-01-25 17:25   天津  

〖点此处〗搜文章 / 看视频 / 找客服 


作者简介


李清泉(1919年3月-2014年1月25日)江西临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首席政务参赞、中国驻瑞士大使等职,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本文音频


前文链接


50年代前期 中捷友好关系的若干回忆(一)

本文内容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瓦·柯别茨基

柯别茨基,捷共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兼文化部长。谈50年代的中捷关系,不能不谈到此人。他是捷克斯洛伐克最早的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哥特瓦尔德一起领导捷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长时期是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捷共领导核心成员之一。他热爱中国,对中国党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任期间,为促进中捷两国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捷有名的中国宣传家。

柯别茨基第一次访问我国是在1952年4月至5月,那时他是捷共政治局委员、政府文化部长,与他同行的还有邮电部长阿诺·罗曼、轻工业部副部长尤利斯·摩勒。

这次访问与我国签订了中捷文化、邮政、电讯及科技合作四个协议,到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参观访问,并在北京参加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活动。我国对柯别茨基率领的捷政府友好代表团很重视,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分别接见。

在外地参观访问时,代表团也同样受到隆重热情接待。以上海为例,当时陈毅市长亲自接见,陪见的有曾山(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舒同(华东文教委主任),参加迎送接待的有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吴克坚、文化部长陈望道、工业部长汪道涵、邮电局长曹丹辉、市文化局长夏衍、交际处长张甦年、外事处长黄华等。

在北京参观时,柯别茨基专门访问了北京郊区张郭庄,并向该村居民赠送了一幅哥特瓦尔德总统画像。为发展中捷两国友谊,柯回国后建议捷政府选一农村与张郭庄建立友好联系。后来中捷友好村的建立即由此开始。

柯别茨基回国后积极热情宣传中国,在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讲话、到全国各地活动时,利用不同场合向集会群众热情介绍在中国的观感和中国人民的建设成就。自此,柯获得“中国义务宣传部长”的美称。

在一次和我见面时,柯盛赞在中国受到的热情接待和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说:“亲眼所见,把过去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了。经过长江,才知道扬子江是如此伟大,简直就是海。”谈到在北京观看“五一”劳动节游行,工作人员告诉他差10分1点结束,“果然到时一分不差,结束了50万人的游行。”对如此大规模庆祝活动的组织工作能够这样完善,他深为惊叹。对晚上的烟花,柯别茨基也赞不绝口,说:“晚上看烟花,我才知道什么是烟花。”

柯别茨基这次访问我国后,加深了对我国的深厚感情。凡我国访问捷克的人员,不论重要性如何、人数多少,只要他在布拉格都要亲自接见。

参展影片《翠岗红旗》

1952年秋天,我国参加捷克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翠岗红旗》首映后反响热烈。放映后,柯别茨基特地召集各国代表团成员向我道贺,他说:“看了这部影片,更懂得中国人民为什么高呼‘毛主席万岁!’这部片子是中国电影界的伟大成功。观众从一个农民家中看到中国人民数十年的革命历史。”

1954年,柯别茨基第二次访问我国,这时他已是副总理,率领捷政府代表团(团员有捷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瓦茨拉夫·巴塞克、捷军政治部主任杨·泽曼中将、捷驻华大使韦兰基塞克·莫·康萨拉)参加我国国庆五周年纪念活动。在京期间,柯别茨基列席了我全国人代会及大会闭幕式,参加了周总理的国庆招待会及国庆天安门观礼。

1954年,天安门检阅台中景,划红圈者为瓦·柯别茨基。(图源:新华社)

在京参观访问后,柯别茨基又到外地访问,参观了工厂、农村、学校、港口,游览了名胜古迹,历时22天。对这次访问,我国给予了更高礼遇。最使柯别茨基难忘的是,这次毛主席亲自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董必武、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参加陪见。邓小平、廖鲁言、刘澜波还到柯别茨基下榻的宾馆回拜。郭沫若、沈雁冰、刘开渠单独又做了拜访。

在和毛主席谈话时,柯说他两年前到过北京,毛主席问他到过其他城市没有,他说:“到过中国许多大城市,我认识了中国人民的品质。我诚恳地说,在回到我国后,我成了一个介绍中国的宣传家了。”

当主席说我国建国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国际事务以及各国内部情况都有很大变化时,柯说:“中国的变化更为巨大,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在日内瓦会议之后。”他又说:“我们的确是一直很关注中国的革命斗争。我们注视着毛泽东同志以及中国党的其他领袖们,如刘少奇、周恩来等,是如何正确地引导着中国革命前进的。” “日内瓦会议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内瓦会议的成就是巨大的。” “从抗美援朝起到现在,局势有很大变化,全世界人民都非常爱戴中国人民,我们对六亿中国人民的爱戴也是我们对和平事业、人类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信心的加强。”

柯还特别强调说:“我们这次回国,一定要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告诉我国人民,我要把今天同毛泽东同志会见的事告诉布拉格。当布拉格听到这个消息,要多么兴奋啊!这对我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

柯别茨基离京回国,周总理亲到机场送行。柯对总理说,他回国后将以更大热情介绍新中国,更努力地为巩固和促进中捷两国友谊而工作。

柯一行回到布拉格,我和使馆全体外交官都到机场迎接。他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对中国的观感,讲到毛主席的会见,显得特别兴奋。

不久我们又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每次他都要和我谈在中国的访问,反复谈到与毛主席会晤的情况以及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贺龙、陈毅等许多领导都见过面、谈过话,说认识中国这么多领导人是他最高兴的事,还说这次访华与1952年看到的不同,有很大变化,看了鞍钢,他觉得中国在突飞猛进,说北京变化很大,许多新建筑拔地而起,并对我说:“如果你回去,你不认得北京了!”

他说上次看了“五一”节游行的群众场面,这次看到军队的行进队列,使他感到了中国的强大和力量,还说看到中国发大水,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水灾的顽强精神,从这里也可看出“中国党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他说,他实在不想那么快就回来,但没办法,政治局催。他为自己成为“中国的老朋友” “最熟悉中国的人” “新中国的宣传者和介绍人”感到自豪。他很高兴带回自己在华访问活动的影片,几次提出要我到他那里去看这些影片。

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不仅讲——到处宣传介绍中国,而且实干——为全面发展中捷两国关系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捷克斯洛伐克党和政府内有许多人都在效仿他——学习、研究新中国,热爱新中国,要做中国人民的朋友。捷克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大为提高和发展。他确实当之无愧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

乌兰夫参加捷十周年国庆活动

1955年5月9日是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十周年,也是捷国庆十周年。我国派出了以乌兰夫同志为首的政府代表团到布拉格参加庆祝活动。团员有:邵力子(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王林、驻捷大使曹瑛。

乌兰夫同志

乌兰夫一行在捷逗留14天,受到热情接待:参加了庆祝大会、阅兵典礼,向苏军烈士墓、无名烈士墓和哥特瓦尔德墓献花圈;参加了捷共领导人与各代表团会见的座谈会;拜访了捷党政领导人(总统、总理、议长、捷共第一书记);参加总统的午宴,总理、议长、国防部长等的宴请。

国庆活动后,乌一行专程拜访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参观了工厂、农村、学校、博物馆。捷共中央曾分别访问过我国的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柯别茨基,政治局候补委员、副总理扬科夫卓娃(女),捷共中央书记巴塞克负责接待中国代表团,副外长西摩维契则全程陪同。

乌一行5月5日下午飞抵布拉格,一个多小时之后,总理西罗基亲自接见并作了热情讲话。时值万隆会议之后不久,西罗基盛赞会议的成就,特别敬佩周总理。他说:“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他那明智的政策和策略、他的独特的风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外交家的榜样,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与捷领导人及各国代表团会见时,苏联代表团长卡罔诺维奇和乌兰夫谈话,也特别称赞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捷副外长西摩维茨在和我谈话时说:“周总理从万隆会议回来不久,就参加了我国驻华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并讲话,捷人民十分感动。”

乌一行在向西罗基辞行拜会中,西罗基说,他在华沙开会时,见到了朝鲜战争中的中国英雄彭德怀,他是极有能力的杰出人物,是一个英雄,同时他也是富有人情味的人,并说他在莫斯科时见过毛主席,周总理来过布拉格,要乌兰夫回国后代他向他们问候。

向总统辞行时,乌兰夫说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捷国庆十周年的展览会开幕后不久就有100万人参观。总统说,在报纸上看到毛主席亲自参观展览会并为展览会题词,知道中国人民对展览会很感兴趣,“这使我们很高兴”。他也要求乌转达他向毛主席的问候。

拜会议长费林格时,六位副议长均到场,举行了隆重的赠礼仪式。捷共第一书记诺沃堤尼接见时,详细向乌介绍了捷国内情况。

拜访布拉迪斯拉发时,斯洛伐克全体党政领导人集体接见。当晚举行中央委员会,斯洛伐克第一书记巴柴连克详细介绍了斯洛伐克的情况,直到深夜一点。

离捷前一天,外长戴维设午宴招待。当晚又由柯别茨基、扬科夫卓娃、巴塞克举行送别宴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捷克斯洛伐克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侵占,捷人民饱受亡国的痛苦。在当时面临西德重新武装的威胁下,捷克斯洛伐克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特别希望得到六亿中国人民的支持。

捷克斯洛伐克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侵占。

总统接见时说:“我们是一个小国、小民族,有中国这样多人口的大国作为我们的朋友和兄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感到不是孤立的,使我们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面前,可以无所恐惧地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外交生涯》

作者 | 李清泉

供稿 | 李一林(李清泉长子)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