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音频
前文链接
本文内容
热情协助我参加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代表团
二次大战后,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集团,捷克斯洛伐克地处社会主义阵营前沿,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50年代,我国和西方大部分国家尚未建交,许多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活动往往都要先到布拉格来做准备,在这方面得到过捷方许多热情的帮助。
1954年举行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我国代表团阵容强大,人多,东西多。会议之前,我国外交部派交际司专员韩叙以特派信使的身份,护送代表团130箱重达5吨的物资到日内瓦。如何将其从布拉格运到日内瓦,我们没有经验,请捷克协助。
当时从布拉格到日内瓦可以空运也可陆运。陆运乘火车,运费便宜,但要经过西德或奥地利美占区,需要向美国申请过境许可证。为避免向美申请,决定改为空运,但是美方仍然刁难,不准捷克飞机飞经美军占领区上空。几经周折,最后只好租用瑞士航空公司飞机,才把这批物资运到日内瓦。代表团成员和行李有的也是先到布拉格,再转去日内瓦,捷克都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协助。
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一行14人,拟于4月18日由莫斯科飞布拉格,19日飞日内瓦,要包机一架。当捷克一切都安排好以后,又临时提前改为18日飞日内瓦,捷克同志不厌其烦又重作努力。这些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事,但当时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可以说,没有捷克同志的协助,我国庞大的代表团到日内瓦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与中国代表团人员在一起合影。前排左起:王炳南、雷任民、李克农、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陈家康、龚澎、冯铉、黄华、吴冷西;二排左起:王倬如、乔冠华、师哲、宦乡、柯柏年、雷英夫。(图片来源:《建国初期的外交部》)
日内瓦会议告一段落,以吴冷西为首的中国记者团一行9人,于1954年6月24日到布拉格访问,7月2日离布拉格去柏林。记者团在捷期间受到热情接待,访问了捷克通讯社、红色权力报社、中央广播电台,参观了电影制片厂、中捷友好村及工厂,游览了市容和伏契克公园,观看了捷克古典著名歌剧《被出卖的未婚妻》,还专门到捷克记者休养地Roztes游览、联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柯别茨基接见。
《红色权力报》对吴一行的访问很重视,在头版作了报道。记者团的同志说:“从踏上捷克国土第一天起,就立时感到这里和瑞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紧张的气氛马上消失了。捷克同志的热情使人感到真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这段话真切反映了捷克同志的热情,也表明了当时东西方尖锐对立时人们的心情。
1954年日内瓦会议通过最后宣言后,参加会议的我国代表团一行14人在外交部李克农副部长率领下经捷回国,于1954年7月25日抵达布拉格,在布逗留5天,受到热情周到的欢迎和接待。
李克农同志
07/26
李副部长拜会了捷外长戴维,作了长时间的友好交谈。
1954年夏,总政文化部长陈沂率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在中国使馆举行的宴会上,李清泉代办致词,左侧坐者为其夫人孙琪。(图源:《外交生涯》)
当日晚,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沂同志率领的解放军歌舞团在斯梅唐纳剧院首次正式演出,捷军艺术院院长布瑞致欢迎词,除向出席观看演出的捷总统萨波托斯基、各位副总理、各部部长致敬外,还特别向在日内瓦取得成功的中国代表团李副部长致敬,当时引起全场注目并热烈鼓掌。演出休息时,总统接见了李副部长及歌舞团的领导同志。
07/27
当天中午,捷共政治局委员、国民议会议长费林格设宴招待李副部长及雷英夫顾问等。席间,费林格备赞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的成就,对周总理特别表示敬佩,多次为中捷友谊干杯。
同日下午,捷文化部举行游园冷餐会,招待解放军歌舞团及李副部长一行。副总理兼文化部长柯别茨基亲自出面接待,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切皮契卡随后也到场会见。
07/28
李副部长到维特科夫山向哥特瓦尔德墓敬献花圈,接待的有外交部副部长谷尔卡及交际司长叶契尼,随后又到苏军烈士墓献花圈,除外交部副部长、交际司长外,外交部苏联司长及苏联驻捷大使馆临时代办也到场。
07/29
李副部长一行乘机离捷经苏回国。捷外交部第一副外长塞罔尼诺娃-曹克妥娃、交际司长叶契尼等人到机场送行。到机场送行的还有朝鲜驻捷大使杨永甸。
李克农副部长经捷虽非正式访问,但由于日内瓦会议取得成就,又正值我解放军歌舞团在捷进行友好访问演出,气氛显得更为热烈。捷文化部东方司司长说:“在今天的游园会上,不但充满着歌舞团同志们欢欣愉快的笑声,而且莅临了你们从日内瓦胜利归来的李副部长,确实使我们的花园顿然增添了无限喜悦的生气。”李副部长临行前对我说:“看来,和这个国家的关系搞得不错。”
伍修权同志
捷克不仅对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给予热情接待和具体协助,其他方面也给予我们不少协助,如早在1950年11月,我国派往美国成功湖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伍修权代表途经布拉格时,除受到捷方热情招待外,在去美签证问题上也得到了捷方很好的帮助。
中捷军队间的友谊
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团结友好。我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友好,两国军队之间也建立了友谊,多次互派代表团访问。
1951年10月,以海军副政委刘道生为团长、公安部副参谋长熊伯涛为副团长的解放军代表团参加捷克斯洛伐克建军节,在捷期间受到隆重热情接待。哥特瓦尔德总统亲自接见代表团。接见时,总统非常亲切和愉快,当场指示陪见的国防部长好好组织接待中国同志,还特地送给毛主席一辆防弹保险车,请代表团带回北京。
国防部长切皮契卡接见时,将军以上的高级军官都参加,并邀请社会主义各国驻捷武官出席,礼仪非常隆重。我解放军代表团参加了建军节全部庆祝活动。在外地参观访问时,还特地安排代表团参观飞机制造厂、火箭筒制造厂等军工企业。代表团随团带了一个体育运动队,与捷军进行了篮球友谊赛。
1952年,捷克尼耶德利军队文艺工作团访问我国,同样受到了我国的热情接待。毛主席、朱总司令、总政治部肖华副主任先后接见,聂荣臻代总长宴请。从8月到11月,捷代表团在我国各地访问演出,历时3个月,从南到北跑遍了我国大城市。
影片《人民心一条》海报
为了制作捷军文工团访华的纪录片,1953年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及北京电影制片厂派出一批演员和摄制人员在捷工作半年多,与捷合作制作成影片《人民心一条》。
陈沂同志
1954年,总政文化部长陈沂同志率领由270余人组成的庞大的解放军歌舞团访捷,获得很大成功。捷总统、总理、国防部长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代表团在捷克斯洛伐克各地访问演出历时一个半月,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正值日内瓦会议谈判取得胜利,我国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更激发了捷人民对中国的热情,歌舞团每一次演出都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毛主席万岁!” “新中国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
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夫人伏契克娃看过演出后说:“我很难过,伏契克不能活到今天看你们。捷克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听说过很多。你们的演出,使他们亲自感受到,受过纳粹折磨的人民不再怕了。他们不仅有苏联,而且有中国……”
伏契克及其《绞刑架下的报告》在中国
尤利乌斯·伏契克(Juliusc Fucik,1903-1942)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英雄,1921年捷共创建时的党员,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作家、政论家,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
尤利乌斯·伏契克
纳粹德国占领捷克后,他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奸细的出卖,1942年被希特勒法西斯逮捕并杀害。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写成《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捷人民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事迹,记述了他在狱中经受法西斯残酷折磨的情况,深刻体现了他为实现革命理想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奋斗不懈的精神。他在书中号召人民提高警惕,忠于祖国,忠于革命天职。
《绞刑架下的报告》中文版
二次大战后,该书译成各种文字出版,产生很大影响,1950年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一等荣誉和平奖。五六十年代,此书在我国拥有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青年中很有影响。
伏契克娃(Custa Fucikova),伏契克的夫人,德国占领期间,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42年被捕关押在Ravens brusk集中营。捷解放后获救,她长期从事妇女运动及和平运动工作。伏契克遗著《绞刑架下的报告》就是由她整理出版的。
1951年冬,捷克反法西斯民族英雄《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伏契克夫人伏契克娃(左一)和捷克劳动英雄沃波达(右一)应邀访问我国并参加国庆节典礼。回国后,李清泉大使(中)到布拉格机场迎接。(图源:《外交生涯》)
1951年,伏契克娃和捷著名劳动英雄斯沃波达来我国参加我国庆纪念活动。由于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影响,她此次访华受到我国广大青年的注意和欢迎。他们一行除在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和参观访问外,还到上海、杭州、南京、天津等地参观访问,并在南京参加了我国抗美援朝一周年纪念大会。
她每到一地都作演讲,介绍伏契克生平斗争事迹,受到热烈欢迎,许多青年请她签名。伏契克娃热爱中国,每到一地访问都认真做笔记。她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热情、诚恳、朴素的作风,给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留下了深刻良好的印象。伏契克娃回国后,积极热情做宣传介绍中国的工作。
1952年捷共政治局委员柯别茨基访华归国后,在一次工人、学生的集会上作访问中国的报告,当谈到伏契克时,说:“我们永远不忘的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在中国人民中间,尤其在中国青年中间引起那么高的赞扬,我们感到骄傲。”
1954年柯别茨基再度访华,受到毛主席接见谈话时,柯说:“我们知道中国翻译了许多捷克作品,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周总理说:“在我们许多城市里还都上演过《伏契克》话剧。”
《好兵帅克》海报
柯又说:“还有我们的讽刺作品《好兵帅克》也译成了中文,这是重要的,我们的民族是富于幽默的民族。”
《好兵帅克》就是《好兵帅克历险记》,作者雅·哈谢克,是捷20世纪的一部经典著作。书中描写一位捷克士兵帅克在奥匈帝国军队中经历的种种遭遇。书中通过讽刺、幽默生动的语言,揭露奥匈帝国的反动、腐朽和捷人民对它的仇恨和蔑视。这本书也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五六十年代在我国也拥有广大读者,电视上还放映过《好兵帅克》的木偶剧。
确实,五六十年代中捷两国文化交流是密切的,除《绞刑架下的报告》外,《伏契克日记论文书信集》《曙光照耀着我们》《远方的歌声》等均已译成中文出版。捷克也翻译出版了我国许多著作,除毛主席、刘少奇的许多著作外,文学作品有《中国古代诗歌集》《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暴风骤雨》等。
玛耶洛娃为首的捷文化艺术代表团访华
玛丽·玛耶洛娃(Marie Majorova),捷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艺术家、国家奖金获得者,在捷人民中颇有声望的女作家。
1953年,玛丽·玛耶洛娃率领由著名的捷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演员、汉学家组成的文化艺术代表团访华三个月,收获很大,回捷后做了大量的宣传介绍新中国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
代表团回国后向副总理柯别茨基、科学院院长尼耶德利作了汇报并在柯别茨基主持下召开记者招待会,由团长玛耶诺娃作访华报告。
12月16日,捷作协举行毛主席60寿辰预庆会,玛耶洛娃在会上朗诵其散文《韶山村——毛的家乡》,团员普伊诺娃、柯震乌特朗诵各自所作的诗歌,布勒素娃朗诵中国当代名诗,汉学家普鲁实克博士演讲介绍毛泽东生平事迹,最后由军队尼耶德利文工团演唱中国歌曲。
后又在捷文化部主持下,召开布拉格群众大会。团长讲话后,分别由伊拉克博士谈访问上海音乐学院的情形并演奏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女画家素德维茨卡介绍齐白石的画作及与齐白石会晤的情况,柯震乌特中尉介绍解放军的英雄事迹,卡尔诺娃谈访问张郭庄的情况,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纪念徐悲鸿逝世,捷文化部、国家博物馆、美术馆联合举办中国现代造型艺术展。开幕式上,代表团成员霍夫梅斯特博士介绍了徐悲鸿的生平、作品,以及中国美术源流、现实主义传统等相关情况。展览期间举办多次演讲会,介绍中国。电台、报刊分别广播、刊载代表团成员写的文章、诗作,如柯震乌特中尉在报纸上连续发表30多篇访华杂文并出单行本。代表团除在布拉格活动外,还分别到布拉迪斯拉发、奥斯特拉发、布尔诺等大城市作报告。
该团成员、布拉迪斯拉发国家戏剧演员、国家奖金获得者巴尔卡专门给我使馆来信。信中写道:“在你们美丽的国土上住了近三个月,这次访问旅行给了我个人和我们整个代表团非常丰富的启发。我们所带回的印象和感想,是我们一生中最深刻和最美好的记忆——你们的人民具有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感到骄傲的最优良的美德——诚恳、谦虚、自我牺牲、勤劳而热情。我国人民有着这样五亿以上人口的忠诚的兄弟般的朋友。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无穷力量的源泉。我决意把这些深刻而动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我国的人民。”
在我使馆为欢迎代表团归来所举行的招待会上,团长玛耶洛娃作了热情的讲话。她说:“关于中捷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主人的讲话中已讲得很好,我再也找不出更好的字眼来说明它……到中国去,这是我们生平的一个里程碑,它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事。”她对中国的接待赞不绝口,说:“到了中国就像家里一样,到处在演尤利乌斯·伏契克,许多人都看过《绞刑架下的报告》……有中国人民作为朋友,捷克人民更有信心和力量。”
柯震乌特中尉讲中国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拿出志愿军送给他的一枚勋章说:“布拉格的早晨升起了太阳,谁愿在早晨看到的不是太阳而是美国兵呢?同志们,我们现在能够看见太阳,是和这枚勋章分不开的。”
这只是一个例子,那个时候,两国关系友好,互相访问的政治、经济、文化代表团很多,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互访,几乎涉及各个方面。除在本文各节所说到的以外,记得还有:
1
1950年“新中国展览会”在布拉格展出,我国派华君武、邹狄帆赴捷参加展出工作。
2
1951年元月,与鲁迅有过交往的捷汉学家普鲁实克博士及汉学家赫德里卡博士、斯坦伯赫三人访问中国。
3
1951年8月,我国著名诗人肖三访捷,参加捷作家阿·委拉契克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4
1952年冬,彭康、董纯才、恽子强、李慎之、赵洵等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访捷。
5
1953年春,以白希清为首的反对美国细菌战展览工作团在捷逗留一个多月。
6
1953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老舍、骆文参加捷戏剧节活动。
7
1953年,我国举行了伏契克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捷克则举行纪念我国诗人屈原的活动。
8
1954年8月,中国青年篮球队在领队张联华率领下访捷三个月。
9
1954年,中国杂技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后访捷。
10
1955年,我国艺术家雷圭元、钟灵赴捷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1
1955年6月,我国体委副主任蔡树藩、黄琪翔率由158人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捷举行的全国斯巴达体育运动会。国防部副部长萧克、公安部副部长王昭、作家贺敬之在捷参观了这次运动会。
1954年8月,李清泉代办和捷克文化部副部长道弗尔在布拉格签署“中捷文化合作协议执行计划议定书”。(图源:《外交生涯》)
此外,还有许多活动,由于事隔久远,难以回忆起来。这里所记述的,当然是极不完全的,也不一定很准确,记一笔,也许有参考作用。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外交生涯》
作者 | 李清泉
供稿 | 李一林(李清泉长子)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