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院 | 仙女、仙女庙、仙女镇溯源

文摘   2024-11-05 18:43   江苏  

仙女、仙女庙、仙女镇溯源

江都  梁明院

作者梁明院女士:江都区仙女镇人。扬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扬州旅游协会专家组成员,原江都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申遗办副主任。

仙女镇,曾经也叫过仙女庙镇,位于古城扬州东郊,老通扬运河穿境而过,是江都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民国十七年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在江苏(民国时期)江都县(今扬州城)东北三十里。《酉阳杂俎》载:“东陵圣母女道士康紫霞,自言少时被人录于一处,恍惚而返,闻鸡惊觉,生须数十茎,人谓之仙女。”后因立庙以祀之。地濒运盐河北岸,西临人字河,商业兴旺。今为县境巨镇,清时有巡检驻此,里下河之稻米以此为市场。

由此可梳理出三根线:一是地名源于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的一则故事;二是老镇所处位置在运盐河(老通扬运河)北岸,西临人字河(高水河);三是清代后期商贸物流发达,为里下河稻米集散地。

千百年来,关于仙女庙的溯源,基本根据这部笔记记载,而且将仙女庙与东陵圣母庙混为一谈。后又有文人凭空附会小白龙升天化作仙女等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今据能搜到的史料,综合学者们的探源,抽丝剥茧,以图还原和接近故事的原型。

首先看《酉阳杂俎》原载:

扬州东陵圣母庙女道士康紫霞,自言少时梦中被人录(统领)于一处,言天符令摄(代理)将军巡南岳,遂擐(穿)金锁甲,令骑(兵)道从,千余人马蹀虚(腾空)南去。须臾至,岳神拜迎马前。梦中如有处分(处置公务),岳中峰岭溪谷,无不历也。恍惚而返,鸡鸣惊觉,自是生须数十根。(《酉阳杂俎·卷八·梦》)

上述故事是说东陵圣母庙中的一位道姑,名叫康紫霞,少年时有一天做梦得到“天符令”,让她代理将军巡察南岳。醒来后,脸上长出了数根胡须。透过神仙志怪荒诞的外壳,不难看出,这位道姑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意外长出了胡须。江都地方史研究学者刘宏文先生推测这位道姑应是“女假两性”畸形人。古代人的医学知识有限,为了摆脱男性化的尴尬,道姑康紫霞于是编造梦中成仙故事,来掩饰生理变化,人们信以为真,为她立庙祀奉。这便是仙女庙最初的由来。

但这则故事中,又牵出另一处东陵圣母庙,而同为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曾经过此地,写有千古名帖《东陵圣母帖》,由是关于地名溯源众说纷纭。

那么,东陵圣母庙所在的东陵在哪里?供奉的又是何方女神?西晋时有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其中记载了一则汉代的传说:

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之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地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位名叫杜姜的女子,修炼旁门左道(邪道,在汉代是一项罪名),当地府衙以为她修妖术蛊惑人心,就把她关进监狱,然后她就变成一缕烟,从窗户飘走了。后来人们就在关押她的监狱所在地,建了一座庙供奉她,叫做东陵圣母庙。

可见,东陵圣母庙供奉的是女道杜姜。至于东陵,今人多认为在今天江都的宜陵。据刘宏文先生考证,古代志书记载的圣母庙有多处,如《太平广记·女仙传》所记载的东陵圣母故事,发生地点就是海陵县:“至今海陵县中不得为奸盗之事。大者即风波没溺,虎狼杀之,小者即复病也。”《女仙传》还接着写道:“于是远近立庙祠之,民所奉事,祷之立效。”这就证明古代东陵圣母庙就不止一处了。如《吴陵(泰州)志》就记载,东陵圣母是如皋人。就扬州附近来说,圣母庙在江都蔡家庄有,宜陵有,其他地方也有。如《寰宇记》记载:“东陵圣母庙在江都县南三十里。”这就说明,扬州城南也可能有过圣母庙,东陵圣母传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但圣母庙在海陵(今泰州)的说法最切合《博物志》中所记“因以其处(监狱)为庙”。因古代江都宜陵或今仙女镇等地,都不是府县治所在地,不会有拘留人犯的监狱。(刘宏文《漫谈江都仙女庙道观》)

综上所述,第一,圣母庙与仙女庙不是同一座道观,供奉的也不是同一神仙,东陵圣母是汉代传说中的人物,仙女康紫霞是东晋民间口头流传的唐代笔记中的人物;第二,圣母庙与仙女庙也不在同一地点;第三,仙女庙曾经也叫康紫霞庙,现在已经考证不出始于何时。


回头再来看仙女庙建在何处,又如何成为地名。

唐贞元九年(793年),怀素自家乡湖南出游,经过扬州东部,道听途说了东陵圣母和仙女康紫霞的故事,于是激情飞扬,以狂草写下了著名的《东陵圣母帖》。细读帖文,我们又可梳理出两点有效信息:

首先,是帖中所记的道观名称,既不是圣母庙,也不是仙女庙,而叫做仙宫观。根据帖文“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于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基本能断定仙宫观建于公元343年,因为晋康帝司马岳在位时间是公元342年8月至344年2月,时间仅一年半。

其次,帖中不是写杜姜一人得道升仙,而是“仙驾降空,卿云临户,顾招二女”。显然,仙宫观供奉的是康紫霞和杜姜两个女仙,这也把仙宫观与其他东陵圣母庙区别开来。


至此,从仙女庙到仙宫观基本脉络就清楚了,那么仙宫观的确切方位又在哪里呢?

就在怀素写下《圣母帖》45年后,一位名叫圆仁的日本僧人,随日本遣唐使从海上到达东海之滨的如皋掘港,进入运盐河(即老通扬运河,西汉吴王刘濞开凿的从扬州到海边运盐的水上通道),逆流而上向扬州进发。圆仁精通汉文,严谨认真,以日记方式记载了到中国后经停之处日期、时辰及所见所闻。这本日记体著作,名为《入唐求法巡礼记》,被日本定为国宝,也为我们保留了第一手历史资料。

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圆仁等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七月廿四日到达宜陵。且看他记述:

廿五日寅时(夜3—5点),(自宜陵)发去。人人患痢。行船不一准,先行之船留为后番,后行之人进在前路。自海陵县去宜陵馆五十里余,去州六十五里(宜陵的确是离泰州近,离扬州远,数字基本准确)。巳时(9—11点),到仙宫观。直行不休。未时(午后1—3点),到禅智桥东侧停留。桥北头有禅智寺(今扬州便益门北邗沟中学处)。延历年中,副使忌日之事于此寺修。自桥西行三里,有扬州府。

圆仁说,从宜陵到仙宫观两个时辰,从仙宫观到禅智寺也是两个时辰,那么,仙宫观应处于宜陵到扬州禅智寺的中间,显然就是仙女庙位置。仙女庙距离宜陵和禅智寺的里程,大约都在15公里左右。至于为什么要两个时辰,是因为逆流而上,加之运盐河有些地方淤塞(运盐河开凿于公元前179年,到唐开成三年,已逾千年),他们的船队需人力牵引,甚至水牛拖拽,行程非常艰难。

现在就可判定,晋唐时期的仙宫观无疑是后来的仙女庙了。日本学者、《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者小野胜年就曾说过“仙宫观就是现在的仙女庙”,我国著名考古专家朱江先生也有同样论断:“仙宫观就是仙女庙。”至于仙宫观何时又改名仙女庙,刘宏文先生认为:“仙宫观更名为仙女庙发生在宋末元初时期,更准确的时间是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之后。”(引文同上)主要是因为蒙古兵南下后,发生了佛道之争,最后以道家失败告终。为求自保,仙宫观改名仙女庙。又因古代仙女庙所在地在扬州州城郊外,这一片区域并没有其他地名,因而地以庙名。

作为仙女庙的庙,位置在今老通扬河北岸、原江都米厂的位置。原已成一座荒庙,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清政权风雨飘摇,同治十年(1871年),清穆宗载淳应江苏巡抚张之万奏请,下旨为仙女庙两女仙加封。仙女康紫霞加“广庇”二字,圣母杜姜加“灵感”二字,以求神仙庇护。光绪年间,仙女庙曾有一次大修,加固石基,在庙内重塑杜康二仙女像,一时香火鼎沸,香客云至。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大火烧毁河北街,仙女庙也毁于一旦。1950年,在原仙女庙废墟上新建了江都米厂,仅存石额残半“女庙”,现存于江都博物馆。清代诗人李廷芳曾有《过仙女庙》一诗,是古仙女庙的写照:“一棹烟波驿路长,仙人楼阁白云乡。英风飒爽幡幢肃,佳气氤氲草木香。远岫犹留旧螺黛,余霞想见画衣裳。彩鸾飞去无消息,江水悠悠江月凉。”

而作为仙女庙的镇,1966年5月将带有迷信色彩的仙女庙镇改为江都镇,2005年又恢复为仙女镇,并去庙字至今。

若说仙女庙镇与佛界的因缘,那是“革命和尚”雪松法师及当代高僧星云大师的乡里。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史选择了仙女镇。江水北调乃至延续提升至今天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相继叠加落在这片土地上。西有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淮河入江水道,南有新通扬运河,拥有远东最大的引排水能力,成为举世瞩目、泽被当代及后世的伟大壮举。如果真有仙女,那这才是真正的仙女吧。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