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算再干、边干边算”是设备大管家的“管家”理念,要将节约每一分钱融入日常工作中。
设备远程智能运维中心的机械性能健康检测仪,作为振动监测的关键,其监测数据精准与否对生产线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个头儿”不大,一旦损坏却要面临10万元的修复费用。
“这不就是个数据接口的事儿嘛,还要换整块主板?花10万?”面对厂家给出的解决方案,设备部负责备件修复管理的田楠心中犯起了嘀咕,“这预算可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期啊!”
她与现场技术人员多次深入排查,确定这不是什么大问题,绝不能按照厂家提出的方案“小题大做”。于是,她找到自动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共同研究并迅速制定了一套更换接口模块的详细修复方案。就这样,通过自主修复解决了机械性能健康检测仪的大问题,一次性为公司节省了10万元的备件费用。
“学习,会让我解锁无限可能,无惧任何问题挑战。”这是炼钢部炼钢作业区电气点检员孙岩的工作信条。
检修过程中,电气故障更换下来的板卡等备件,基本上都是报废处理。虽说更换备件属于常态,但一想到要产生采购费用,孙岩的心里如“割肉”般难受。
“越有问题,越能激发干劲;越有困难,越能磨砺意志。”孙岩买来专业书,自学电路修理,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跟着短视频学习,还自行购置了修复工具,在作业区工作室的一个角落搭建起了修理工作台。他对报废下来的板卡备件进行反复研究,查找故障点,想尽一切办法修复。随着不断学习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有了成效,他的“修复大法”也在转炉干法电场的检修中得以施展。
在检修中,炼钢转炉现场下线了两块控制柜电源板,每块的价格都在6万元以上,而且更换备件迟迟到达不了现场,一时间检修人员无从下手。孙岩主动请缨,抽丝剥茧地分析和测试,仅更换了几颗电容便让板卡恢复了生机,只花费了10来块钱,之后,他还对现场在线的20多块电源板进行了隐患排查和修复,不仅延长了电源板的使用寿命,还节约了备件费用100多万元。
印象中,只要产成品到了码头,就是火速上船,飞速到港。然而,不是每一种产品都能顺利进舱。中厚板就是其中的“老大难”,它的进舱速度总是显得那么笨拙而缓慢。
“一定要把舱口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看到悬在舱口,迟迟无法顺畅进舱的中厚板, 运输部港口作业区门机司机董奎晴思索着。“时间就是金钱啊!”董奎晴迅速召集了一支由安全员和单船指导员组成的“提效突击队”。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攻克中厚板装船作业中的“肠梗阻”,让每一块钢板都能像鱼儿归海般顺畅无阻。
经过无数次地尝试与调整,他们发现,关键在于门机吊运过程中的“精准控制”。于是,他们提速度,找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平衡调整法”,即在门机旋转过程中,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中厚板的摆动幅度与旋转速度,使其在抵达舱口前就能自动调整到最佳进舱角度和位置。这一方法仿佛为门机装上了智慧的双眼,原本需要反复调整、耗时很久的进舱过程,如今只需短短45秒便能完成。整个装船作业的效率提升了15%,让物流的血脉更加畅通无阻。
“检修即将开始,加热炉里的板坯所剩无几,但助燃风机仍在运转,这不就是电力资源的浪费吗?”热轧部加热炉操作工赵鑫站在操作台前,眉头紧锁,心中盘算着:“这风机,在检修前后这段时间,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卖力’,省点儿‘电费’不香吗?”
于是,他向工艺与设备部门的同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咱能不能让风机在检修前后也歇口气,这样既不影响检修进度,又能省下不少电费。”
“试试啊!”他们利用专业工具,对助燃风机的运行数据进行了全面剖析。数据不会说谎,一系列精准的曲线图印证了赵鑫的判断。经过反复讨论与实验,他们决定:在检修开始前,提前1.5小时关闭助燃风机;在检修结束后,延后1.5小时启动。这一操作不仅精准地避开了非必要耗电时段,更可每年节省电费23万元。
“降本增效”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每一位职工都要成为各自岗位的经营者、管理者、改善者,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转变,汇聚每一个角落的“草根智慧”,形成合力,助推公司勇攀高峰。
文字:王宇 邢路畅 薛超杰 尹涛 张书浩
校对:李舒白
审核:张磊 杨景
出品:首钢京唐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