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水河畔义居寺
文摘
旅游
2024-10-05 06:30
山西
义居寺,千年古刹,座落在吕梁山中的临县湫水河畔,坐北向南,气势轩昂。寺院分为旧区和新区两处,皆有看点。义居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宋代,历代皆有增建和修缮。现存古迹有北魏石窟、宋代壁画、明清殿宇、万历藏经序碑、历代高僧闭关和圆寂的石龛、石雕等。清光绪十八年有碑载云:“义居寺龙蟠虎露,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出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也”。不幸的是,在清末民国初,精美的佛龛石像被外寇盗抢,茂盛的古愧翠柏亦被欲伐。此后数十年寺院被拆,塑像被毁,只有主体建筑及石龛浮雕尚存。义居寺旧区规整庄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万佛洞,建筑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天王殿为宋代始建,殿内壁画精美绝伦,上层为明代绘制,展示的是一场盛大的水陆法会,下层画师运用唐代吴道子“毛根出肉”的绘画手法,画中人物的衣着打扮有明显的宋代特征。大雄宝殿有记载说此殿创建于宋朝政和年间,斗拱紧凑纤细,柱头五踩双下卯,出檐繁多,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3间,由36柱支撑。藏经楼前后两重,前楼依崖而砌,后室凿石为洞,正堂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就石雕刻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佛龛顶部浮雕呈平台方格,满刻蟠龙,伏虎、卧牛、奔马、灵猴、走鹿等珍禽异兽。最值欣赏的万佛洞,史传凿于北魏,由高僧慧达法师主持开凿,依壁凿成,因岩结构。洞口石雕圆柱两根,各雕蟠龙,昂首引颈,吞云喷雾,势欲飞腾。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洞中有齐棱平面石方柱两根。洞内采用泥塑浮彩形式,正壁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弥陀佛、弥勒佛,一佛二菩萨,四壁高浮千手千眼、倒坐观音、单身善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众佛,共计10080余尊。万佛洞旁的圆寂石龛,为义居寺历代高僧大德圆寂后安奉灵骨之处,龛内或安置棺木,或供奉遗骨。石龛外门楣、门框和石供桌上雕有精美的浮雕。岁月流逝,不少石龛内的灵骨外露、散乱,现已厚移塔院灵骨塔安奉。
义居寺新区敞亮宏大,依次为牌坊、三面观音雕像、天王殿、两厢观音殿和五爷庙、灵塔、慧达法师舍利塔、两厢佛陀舍利殿和法堂。寺院山门牌楼五方洞开,座气势恢宏,顶端石雕刻有书法家张旭光书写的长方形巨匾“义居寺”,山门雕刻着楹联“风声水声钟磬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云霞色,有色皆空”。牌楼横梁凤舞,立柱龙蟠,奇花异卉点缀其间。三面观音雕像位于义居寺广场,观音菩萨一面持箧、一面持莲、一面持珠,正在向芸芸众生开示、加持、祝福。灵塔和灵骨塔,是2013年所建,因义居寺墓塔毁弃,遗骨或散于山径,或落于荒野,遂招灵魂以安息,拾露骸以收葬,建塔奉安。慧达法师舍利塔为十三层八角实心密檐砖塔,通高29.8米,直径6米。塔内敬奉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公元561年迎回供养。慧达法师是义居寺的初创者,曾参与开凿敦煌石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义居寺还有三宝,慧达法师舍利子、五谷金刚砖、乾隆版大藏经7240册。据说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由印度高僧敬奉义居寺,野马对此总有存疑。五谷金刚砖是印度国王用恒河泥加五谷烧成,出土于释迦牟尼荼毗处,2014年延藏法师将收藏的部分五谷金刚砖赠与本寺。《乾隆大藏经》由黄花梨木刻制,是中国最后一部官刻汉文《大藏经》,弥足珍贵。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文物珍贵,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雕绘文化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义居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