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八年,亦即公元1661年,这一年傅山先生55岁,他依然行进在反清复明、忧国忧民的道路上。五月,先生来到忻州五台山,盘桓多日,赏景吟诗,抒怀排恨,写下了组诗《五台八首》。傅山先生游五台山,是从太原北上,还是游毕恒山南下,学界多有不同认识。笔者根据其该年诗文创作的思想和时间,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他是自并而北至忻,进入五台山前,还途径五台县豆村,拜会布衣高士张燻。在五台山的游历路线,笔者梳理了一下,认为先生是顺朝台进行的,行程是这样的:旃檀岭—南台—清凉寺—狮子窝—西台—中台—万年冰—北台—东台—滴淋岭—台怀镇—碧山寺。傅山自南而上,先行来到旃檀岭。旃檀岭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南二十余里处,是一个佛教小山岭。旃檀,即檀香,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其味清醇,历久弥香,多产于印度等地。佛教从印度诞生后,神奇的旃檀木以物喻教,转伸为佛教用语,成为“世间”的代名词。傅山《旃檀岭》诗云:问渡旃檀海,招招甚处过。
子臣癡一结,钟板顿能磨。
法许媕妸了,疑当抖擞多。
金乘空万有,何外富兰那。
傅山从人世间进入到了梵境里,“万法皆空”、“万有不生不灭”的佛法气息漫天,似乎有如“钟板”,将要磨平他那深惑于反清的死结,而他又不愿接受和放弃这种佛法的淡泊与宽容,一时迷茫无定。离开旃檀岭,傅山望西北方向去,登上了南台锦绣峰,在古老的普济寺里,长拜智慧文殊菩萨。下山再向西,进到清凉寺。清凉寺位于台怀镇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清凉谷,寺内因有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唐时被封为镇国道场,历代皆有扩建,繁盛驰名,“文革”时期尽毁,唯清凉石尚存。传说清凉石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之台,亦称“曼殊床”,世代为僧侣所顶礼膜拜。傅山先生倚靠清凉石上,一股寒气传入体内,吟来五律《清凉石》:疏磐可林冷,云根一片秋。
无情薰不热,有骨踏难柔。
眼孔齐芥子,肘弓量石头。
坚贞见龙象,施利颔吾游。
他以清凉石自喻,面对政治高压,要如清凉石一样有冰冷的石质,不被炎炀所熏染和变节,要如清凉石一样有刚硬的骨气,任外力践踏绝不屈服。只有坚贞,才能获得水中大力之龙和地上大力之象,以改变世道,这样文殊施利菩萨也会点头认同的。出清凉寺,向北而行来到狮子窝。狮子窝本名大护国文殊寺,曾是五台山寺庙群里的重要禅林,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68年),后坍毁,仅存佛塔一座,傅山游访到此,已成“败寺”。此时斜日照松,天色向晚,傅山挂单而歇。薄梦半醒间,梵钟嗡嗡,惊看窗外佛塔,似乎炸裂一般。夜不能寐,诗成《狮子窝》:斜日淡金松,松林响玉淙。
新兰欢祝国,败寺泣神宗。
梦薄明镫阁,云沉黑夜钟。
裂天鸣佛子,击塔一生龙。
傅山难以压抑心中的激愤,希望那钟声轰鸣佛陀,撕裂苍天,破塔而生出拯救人世的真龙。次日晨起,傅山杖藜向北,上到西台挂月峰。这里是狮子吼文殊菩萨的道场,先生观览法雷寺,瞻看洗钵池,颇生清爽之意。再朝东北向就是中台,台山的五座台顶之间,唯西台与中台最近。傅山下得西台,不久便登上了中台翠岩峰。中台主寺演教寺供奉的是孺童文殊菩萨,孺童即指菩萨如孩童一般心无杂念,纯洁无瑕。山顶积雪覆盖,雾云堆冷,花草献寒,先生极欲在这清凉之地装作一个无邪的蒙童,除却一切的烦忧和羁绊,寻求片刻的安宁,然而现实中凡尘重负,总不能如愿。如《中台》诗言: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
阒梵木鱼瘦,斋钟麦燕腴。
雾云堆冷絮,花草荐寒毹。
信是清凉地,中烦独不除。
先生自恨修行还不够精深,不能远离声色喧嚣,即使在梵宫佛国,在冰雪世界,也“中烦独不除”。从中台到北台,必经一处山凹,这里“阴崖悬冰数百丈”(徐霞客语),地名就叫万年冰。盛夏时节,满山翠草摇曳,山花烂漫,唯此沟槽内坚冰不化,寒光熠熠。傅山小憩在万年冰旁一处残败的小村社前,静静感悟佛性之有无,骏神之好恶,吟出《万年冰旧社》一诗:甚处堪双眼,佳人或一僧。
壶芦空玉豉,榔栗猛金镫。
佛性尽多狗,骏神无复鹰。
波仑多少泪,添结万年冰。
他目睹世间之阴冷恐怖,炎凉无定,希望能如波仑菩萨一样为求般若而啼哭七天七夜,让自己浩瀚的泪水也倾流凝结到这万年冰之中,化作神力,以扭转乾坤。踏过万年冰,不远而上北台。北台叶斗峰为五台山最高峰,也是华北第一高峰,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谓。台顶常年飞雪,可谓琼台玉宇,琉璃世界。无垢文殊菩萨素洁无瑕,享祀灵应寺内,高台威坐,向南俯瞰着五台山全境。北台还有金井池,池边有龙王祠。傅山在五台山游山吟诗,心中总难以摆脱一个“龙”字,便在北台顶龙王祠内逡巡良久,反思连绵。返身而出时,仰望苍穹斗柄,连天海雾,诗如泉涌,口诵《北顶龙祠》:斗柄那伽藏,连天海雾蒸。
非人来水怪,缔影蹔香僧。
潜德谁能豢,嗔心佛可盟。
莲花悲相好,身作毒龙曾。
傅山自问,自己的“潜德”“嗔心”,有谁能理解和支持?恐怕佛也不可能。菩萨的慈悲自然是美好的,但他曾化作毒龙(《智度论》载菩萨“曾作大力毒龙”)任人宰割,不去斗争,我傅山是心有不甘啊。傅山已朝完五台山的四个台顶及沿途主要寺院、景观,遂转向东南,往东台而去。进到东台,这里阳光明媚,坡缓草茂,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东台望海峰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菩萨,主掌开发智力,启迪愚顽,引导世人走向聪颖和觉悟。傅山心有渐悟,面阳而立,随后继续东行。望海峰再向东不远,有滴淋岭,溪泉丰沁,绿植繁盛,山玫紫艳滴翠,石桦玄浓淋墨。傅山到此,心情稍有舒展,唱诗《滴淋岭》曰:颠哉一杖癯,滑滑滴淋岖。
滴艳山玫紫,淋浓石桦玈。
崖粘云不起,泾断鸟无余。
一羽深深度,花林抹两须。
傅山不惧年老癯颠,无畏沉云不起,飞鸟难旋,决心做一只勇健的雄鹰,冲破花林,扶摇直上,去开拓新生。游览礼拜完景色各异、神秘有别的五座台顶,傅山折返西南,进入五台山的核心台怀镇。台怀,顾名思义因五座峰台环抱而得名,一千多年以来,历代朝廷和佛徒在台怀镇广建寺庙,寺塔鳞次栉比、犬牙交错,早已成为台山佛教中心。傅山遍览诸庙,究史探法,阐幽发微,又作《碧山寺》诗一首:金碧燀狮子,名山敕署巍。
蒲团孤黑撮,钤椎乱缁衣。
薰习何时尽,丹元触著违。
长旛工绣宇,来往甚幡飞。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年间,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得名,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先生作为一介道士,在佛教圣地看蒲团比比,听木鱼声声,在内心秉持佛道无别,殊途同归,他汇聚丹元之气,要向那来往纷飞的经幡一般,将自己的思想向四方播撒。傅山的朝台之旅,是一次心灵翻涌激荡并度化升华的旅途。在当时政治压抑、社会凄惨的悲凉气氛下,他游移在气候无常的五台山中,时而心情沉重,烦恼苦逼,时而激昂亢奋,振翼而起,他的仙风道骨永远定格在五台山的千年长河之中。《五台八首》乃先生极其用情之作,真实地表现出了他当时内心困惑繁乱的精神状态。野马氏多次踏着青主先生的足迹,走遍五台山的沟沟坎坎、台峰塔寺,品读着这八首凄悲而蓄势的律诗,力想为他注脚:寂寂五台霜雪封,
清凉石过万年冰。
普天寒彻何方遁,
地狱人间皆朔风。
【疑难字注解】
癡,chī,迷惑,偏执。
媕妸,ān ē,意思是无主见,犹豫不决。(媕,本意为随声附和;妸,本意为随风摇曳子。)
阒,qù,静寂,没有 一点声音。
毹,Shū,毛织的地毯。
蹔,zàn,同“暂”,时间短。
癯,qú,清瘦。
玈,lú,黑色。
燀,chǎn,金光照耀。
旛,fān,狭长而下垂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