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祖庭:河南桐柏白云山

文摘   2024-11-23 06:30   江苏  

桐柏山苍茫雄劲,屹立中原,其主峰白云山北视豫地,南阅楚天,收云纳雾,统领寰宇,自古被称为“白云祖庭”。白云山又名太白顶、胎簪山、大复峰等,海拔1140米,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南部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北部的交界处,山顶区域,豫鄂皆有,共占共管。白云山当代著名僧侣印恭法师撰写的《白云山志》曰:“白云山雄踞随、桐之间,绵亘逶迤,盘环百里,其高乃数千万仞,乃古今高僧隐士修真托迹之所。山有千嶂回岚,群峰耸翠,层峦叠出,曲涧交汇,碧波清沼,绿树秀草,大而一峰一嶂,小而一丘一壑,皆有四时异景。”

登顶白云山,可分别从河南桐柏、湖北随县进入,但多以桐柏县的桐柏风景名胜区入口起步。从桐柏山石牌楼驱车八公里余,可到达白云山绝顶下的停车场。从停车场开始步行攀顶,距离并不太远,途中有两条石级路,一条陡峭,一条平缓,可作为上下山的选择,循环而行。

白云山自然风光凸显一个“秀”字,人文底蕴彰表一个“深”字。盘桓山中,人景相融,如入酲梦之飘渺仙境,如行浩史之悠长隧道。

山道蜿蜒,白云飘荡,但见峰挺谷幽,树茂林密,石奇洞怪,泉涌瀑飞。桃花洞、张良洞、水帘洞、千尺崖各具形态,神秘奇幽;映山红、白杜鹃、梅花争相怒放,养眼醉心。主峰白云山闲云环绕,烟岚笼罩,游人昂立山巅,纵目四围,看那千山聚来,真心旷神怡,梦飘魂飞。

云台禅寺稳坐白云山顶,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的盛名,是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之白云系的祖庭。云台禅寺四进殿宇,第一进天王殿高悬“白云祖庭”横匾,第二进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倒座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第三进是释迦摩尼侧卧涅槃的无梁殿和道教真武大帝、太白金星、送子娘娘、财神爷坐立的祖师殿,第四进祖堂主祀白云禅系云台堂上开山祖师华光端德尊者,上悬“无上清凉”巨匾。云台禅寺以奉佛为主,皆祀道宗,建筑跨鄂豫两省,大雄宝殿在湖北境内,斋堂在河南境内,形成了“湖北上殿,河南吃饭”的特殊景观。

云台禅寺开山始祖华光,法号端德,法传临济四十一世,创白云系一脉。据《白云山志》载:端德和尚“于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趺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临济宗白云禅系具有由道入释渊源,集佛法、道典精华于一炉,融顿悟、渐悟修行为一体。桃花洞四位道士弃道事佛,佛教在桐柏山迅速发展,兴建起多个道场。云台禅寺前殿奉佛,后殿供道,佛道合一,和谐独特。如今,白云禅系教义及弟子遍及海内外,桐柏白云山成为了“白云祖庭”。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曾在与桐柏县相邻的新野县做县令,多次游览桐柏山,这里的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等景观以及“禹王锁蛟”的故事,给了他无限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名著《西游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考证出“淮河水妖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白云山还是一处红色革命圣地。1934年8月,鄂豫边工委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指示精神,更广泛的开展武装斗争,筹建红军游击队,开辟桐、泌、确、信游击根据地,在桐柏山主峰白云山主持召开了边区各县党的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动鄂豫边区游击战争的决定》,并选定桐柏山区为游击根据地,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鼓励。

白云山在现代史上也遭过多次劫难。1947年春,匪首贺家义盘踞云台寺,为害一方,亵渎佛寺。随州官府杨甫生剿匪入寺,竟将云台寺珍贵法器抢掠一空。1948年正月,山南韩定珍带领地痞占据云台寺、桃花洞诸处,驱逼僧尼,致殿宇荒芜,虎豹为巢。

白云山云台寺院两侧有“大淮井”和“小淮井”,泉水清冽,久旱不竭。《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白云山),潜流地中,见于阳口”。《大明统一志》载:“桐柏山,淮水出其下”。淮河的源头是由桐柏山58条支流汇成,淮井为河之正源。

白云山子野马氏诗曰:

泉语喃喃溢岫峰,

催开枯木映山红。

黄冠兰若拈花问,

肇奠白云始祖庭。

野马神旅
我的脚步没有尽头,远方是我漂浮的家;我的双手永在攀爬,远方有我怒放的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