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破浪:林州红旗渠

文摘   2024-11-10 06:30   山西  

在巍巍太行山上,有一座山碑,矗立着雄浑闪亮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60多年前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的一项水利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早已为国人所耳熟能详和惊讶敬佩。

林县在千年历史上一直严重干旱缺水,生存条件极差。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五百多年间,林县大旱30多次,往往庄稼颗粒无收。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前所未有的旱灾,境内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全县生活、生产受到了极大地威胁。

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决定建设干渠,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以彻底解决用水危机,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壮志凌云的号召:“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并将这项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历时近十年,建设期间,毛主席多次指示县委书记杨贵,林县必须大兴水利,为林县人民注入了高亢雄壮的精神力量。林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与天斗,与地斗,进军太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人,总投工5611万个。工程建设大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施工难度极大,建筑技术几乎全部使用人工,他们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真正将林县山河做了重新的安排。修建过程中,先后有81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支干渠竣工;1969年7月,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完成,灌溉体系形成,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与林县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村。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长39.7公里,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长47.6公里,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长10.9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灌区还有分干渠7条、支渠51条斗渠290条。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和斗渠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红旗渠建成后,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今天,红旗渠不仅是造福一方的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也成为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点组成,现已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8年10月8日,当年领导林县人民大战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回忆文章,他坚定地说:“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野马神旅
我的脚步没有尽头,远方是我漂浮的家;我的双手永在攀爬,远方有我怒放的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