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样子,是习惯的总和。

时尚   2024-09-03 20:02   广东  







我,英文名abandon,半途而废过很多事情。这么多年以来,除了工作几乎一事无成。却在上周饭局惊喜地发现,法语又淡淡地长进了一点。


认识的新朋友是美籍法裔,正在为了工作,努力学习普通话。我俩三语交流了一晚上,她说,vous parlez bien francais(你法语说得好)。


一模一样的话,上一次还是在巴黎的小店里听到。


滑稽的是,还好当时有Angélina翻译,不然我连这么基础的一句法语都听不懂。



翻开小本本

是去年8/12发生的事情



一年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叉腰)。


记得去年出发前,我和Angélina找补说,这是我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还学不会就再也不学了(我从18年开始学一路换了三个老师,一直坚持半途而废)!


正因当初的自知之明,而今却在无知无觉中反转,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


我感觉自己这几年变了。从轻易放弃变得开始能坚持。不仅是学法语,我还能坚持撸铁,普拉提,录播客等很多很多的事情。


现在的我,一定做对了什么,要把它挖出来才行。





经过一番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并无新鲜事,就是我已经养成了每天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肌肉记忆,学法语就和起床刷牙,到点吃饭一样自然。


不会忘记刷牙吃饭,就不会忘记学习。不会在刷牙吃饭时感到痛苦,就不会在学习时感受到压力。


但我知道,这本身就是极其新鲜的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谁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真正困难的从来都是,如何建立起一个习惯。





我在很久以前,读到过一些关于习惯的书籍。


包括相对知名的《习惯的力量》、《掌控习惯》和《原子习惯》。也有不怎么沾边,但我觉得对于理解习惯的机制,很重要的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和神经学《大脑使用说明书》。


虽然每句话都读得明白,也被书中理论煞有介事地击中,但似乎是因为年轻,思考力不足,知识不过脑也不入心。


我承认,我时常感到“懂了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挫败。如今我的方法是,先过好一些时刻,再去领悟一些道理。


毕竟我们总不能停止播下种子。





我一直不觉得人能很轻易地逼自己开启一件事情。也觉得自律这种表达,有自恋的嫌疑。


很多事情能做成,不能脱离大脑无意识的运转。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这样的机制。


习惯成自然,自然最持久。我们要有这样的谦卑心。


而了解习惯的回路,要同步知道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糊弄她来指导与构建我们想要的生活。


只有细细拆解建立一个习惯当中的心理活动,打开心门,才能通过这点运作,让生活翻动起来。





接下来我要郑重其事地讲述心路历程中的细枝末节了。


会很啰嗦,但都是我的发现。我以前可没有意识到,在我每一次回避做某事时,内心活动是如此的丰富。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Charles Duhigg,阐述了习惯形成的机制。


习惯回路=提示(Cue)+行为(Routine)+奖励(Reward)



*


第一步——提示(Cue):让大脑不费力地识别出触发习惯的信号。可以是特定的时间、地点、情绪、或某种环境线索。



由于这一步充满了潜意识的陷阱,我的技巧是,先绕开形而上的东西,整点儿实在的。


我的第一个暴论是,培养一个习惯,不是作者书中的婉转表达,“可以是特定的时间”,而是,必须有特定的时间。


把时间完全确定下来,就一定能养成习惯。


周一下午普拉提,晚上法语课,周二四早上开会,周三五下午撸铁,我所期待的生活必须项,都放在了固定的时间段,构成一张理想生活的schedule。


我观察到的所有习惯,都是这么养成的,没有别的技巧。而所有养不成的习惯,也都是因为无法为其持续投入时间。





接下来再来管好潜意识。


如果你在时间确定这一步,就有了“看情况”的小心思,请把它纠出来再问一句,能还是不能?如果答案还是犹豫的,不管是否坚持你都已经放弃了。


大脑不喜欢处理复杂的指令。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当脑袋里出现杂乱的声音,我们通常会选择维持老样子,不做改变。


而人的老样子,其实就是我们习惯的总和。



很喜欢我的运动小水壶上的slogan,重要的是movemen t



想要做出改变,就得穿越黏黏糊糊的画外音,和潜意识对答如流,和“高我”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当自己再也骗不到自己了,就是通透的开始。



我的学习习惯是每天一睁眼先完成一节duolingo,每周一晚上一节网课。


有段时间我经常因为各种理由,修改上课的时间。后来我发现这个改时间的动作本质还是迟疑和逃避。因为那段时间遇到了瓶颈,我感到疲惫。


觉察到了这个念头,我和Angélina及时沟通,把其中一节改成口语课,用法语唠嗑。


我很喜欢这个形式,重新整理了心情,再次回到良性循环当中。





如果当时的我,没有觉察到改时间更深层的原因,而是放任这个习惯战胜上课的习惯,我就离放弃又近了一步。


将自己从潜意识的陷阱中拉回足够多次,我发现长久以来,自己不能成事的关键点都出在这里。


在建立新习惯的过程中,反反复复是正常的。如果总不能及时面对潜意识,与她对话,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就会在进进退退中,回到初始的设定——也就是我们原来的习惯。


和潜意识保持通话,是我正在竭力养成的思维习惯。


这篇推送,也是此刻送给自己,供将来反复观看的一种自省。



*


第二步——行为(Routine):在识别到提示后,大脑会自动执行与之相关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习惯的一部分,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



将意识具体化要通过行为。


拿出纸和笔,打开腾讯会议,听说读写,是完成学习中一个个具体的动作。


一个动作重复足够多次,就会在神经元之间建立强大的连接。大脑神经是可塑的,这是大脑学习和习惯形成的基础。


在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事情的频率,尤其是在大前期。


我的技巧是高频率低强度,比低频率高强度好使得多。刚开始用duolingo时,我只要求自己每天学一节课,有时两分钟都不到。


当这个两分钟是每一天都会投入的,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





以往在开始做某事之前,我总是按捺不住投入很多的激情。但用爆发力做事,结果总是不能长久。


当我充分了解了习惯形成的机制,反而会克制住这样的激情。因为激情,对养成一个习惯,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决定习惯的是耐力。而我很粗暴地认为,克制了爆发力自然延展了耐力。


在还想继续的时候停下,就会给下一次留下动力。



*


第三步——奖励(Reward):每个习惯行为的完成伴随着奖励,这种奖励强化了习惯,使得大脑更加倾向于重复这一行为。



说个蛮好笑的事情。


在我年纪小的时候读到“奖励”,很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的奖励。于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热衷于做到了某事,就奖励自己点什么。


考过CFA要买个Chanel,整理好了房间就买一张togo。


但随着年纪上来,我发现这招越来越不好使了。我一度挺绝望地感受到,自己越来越难为了任何具体的物质去付出努力。


后来我发现,对我来说更奏效也更隽永的是找到精神上的奖励。





《习惯的力量》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刷牙,但只有10%左右的人会坚持涂防晒。然而从意识层面来说,我们都明白这两个习惯对健康有益。


而且完成这两个动作很简单,甚至涂防晒比刷牙耗时更短,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因为将涂防晒变成日常习惯的奖励不是即刻兑现的。我们不是即刻变白,祛斑,而是在长达数月数年之后,才能对比出涂不涂防晒的巨大区别。


而刷牙在社交场景中有着最即时的奖励,那便是有效避免口臭带来的尴尬。





这个例子使我得出另一点暴论,我们更擅长出于社交目的养成一些习惯。


《大脑使用说明书》里也有大脑社会性的相关阐述。我们的大脑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持续发展和运作的。


所以我们是时候从“我们没有那么多观众”的矫枉过正中,承认“人是需要观众的”,“人也不可能离开舞台”。


我当然同意我们不必表演给所有人看,获得无差别的掌声。


但我们是群居动物,只要在社群当中,表演就天然存在。既然我们有表演的义务和权利,就不妨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观众,应演尽演,演出生命力。





*


第四步——强化环路(Habit Loop):随着提示-行为-奖励循环的重复,大脑将这些步骤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神经环路。



行为重复越多,习惯越稳固,直到最后坚不可摧,让我们进入生命的被动。


自从发现养成学习习惯之后,法语会无意识地长进。我对很多事物,都隐隐地长出了一些信心。


我也趁机回想了过去这么多年,都做不好这个功课的原因。


我觉得和我身处的行业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在一种思维惯性里。毕竟对于自媒体来说,任何事情争得一个当下漂亮数据,就等于是做成了,值得沾沾自喜了,也结束了。


时间足够久了才发现,这样的快其实很慢。


而慢慢来,比较快。





但即便是有了这样的领悟,想要发生实质的改变依旧很难。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生活充满意识的陷阱。


可能最终的办法是,与虚无麻木做对抗,养成思考的习惯。


不然还能怎么办,想要的生活,只能从一点点思考中到来。








今日作者


4个习惯,让发量不减反增。

场简单的跨国恋爱



CKverymuch
金融界退休的时装工作者,理性的浪漫主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