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枪不发就把东北那么大的地盘拱手让人,你说他后不后悔?
他当然后悔,而且他把这个当作一生的耻辱,投靠老蒋之后,他多次表示要带兵北上,把东北拿回来。但都是一腔情愿的事情了,时机已然不在,虽说老蒋拒绝了他的多次请求,哪怕即使老蒋放他北上,离了老窝的东北军,啥也不是。
张学良恨不恨日本人?他当然恨!而且是恨到了骨头里,他不仅和小日本有着杀父之仇,还有夺地之恨。
对待日本这个国度的人,你就得跟训狗一样,你得一次性把它给打疼了、打服了,它才会收起自己的獠牙,才会打消上位的念头,消停上一段时间,乖乖的趴在你的脚边当一条被驯服的犬。
你要是软下来,那可就不得了,立马就蹬鼻子上脸,像一条野狗一样扑上来,咬下来就是一大口肉。20年代的东北,还不够硬气,没有驯服的能力,对于日本兵彰显出来的嚣张跋扈,张学良是有着深刻记忆的。
怎么个嚣张跋扈呢?
人家直接在东北兵的枪管子上划洋火点烟,嬉皮笑脸的开着一些戳人心窝子的所谓玩笑。这要是放到现在,你来试试,一个将军从天上摔下来了屁都不敢放。
小日本的这些嚣张,其实就是在明摆着的挑衅,试探着咱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这个时候,其实他们的心里是没底的,只需要稍微态度强硬一些,立马就得龟缩回到壳子里。但是,张学良他不懂啊,他压根不知道小日本的心思,他晚年说自己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这是实话。
但是,在我看来,他不是低估了,他是压根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张学良在军事和战略上真正成熟起来,是以丢失东北为代价的,离开东北之后,他才逐渐开悟,才逐渐成长为一个些许成熟的领导者。这也不能全怪罪于他,毕竟张作霖死得太突然,也太早了,让张学良这个还没长成熟的果子,突兀的窜上一个能力达不到的高度,犯错误是肯定的事。
因此,面对小日本的挑衅和试探,张学良下达命令,让东北军别出声,别挑事,默默承受......他当时会下达这种妥协的命令,也不足为奇了。毕竟,在他当时的认知里,觉得东北军是打不过人家的,人家就是在挑衅你,好让你把事情扩大化,让人找个理由打过来。
他认为只要东北军不给对方出兵的理由,那基本上就是万事大吉。但是呢,枪杆子里出道理,人家随便找个由头,哪怕贬低自己,说自己是个蛮夷没有素质,发兵过来,你也没办法。
皇姑屯事件后,大伙都知道这是个什么事,只不过没有挑明罢了。小日本那边也还没想着要直接出兵,因为他们当时确实是没有那个底气的,他们推演过,最后即使是胜利了,但势必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个代价是当时日本陆军无法承受的,为啥呢?因为海军那些人就等着你陆军吃瘪,哪怕你最后拿下了东北,但是牺牲太大,海军就能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当时的日本海军是希望东北能打上一仗的,只要打起来,以东北军的实力虽说打不过日本陆军,但是能极大的消耗陆军那些人实力。
可海军他没想到啊,东北军居然一枪不发拍拍屁股就走了,白白让陆军捡了一个大便宜,海军倒是吃了一个大瘪。打这以后,本来就一直被陆军压着一头的海军,更是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不然海军也不会狗急跳墙,着急忙慌的跑去太平洋发展去了。
张学良给父亲举行丧礼的时候,日本人派了一个名叫林权助的吊丧大使过来,就是不想和张家人发生直接冲突,一来是看看张学良的态度,二来想看看这个新的话事人好不好控制。
这个林权助也是个大有来头的小日本,当年晚清光绪变法期间,以日本作为老师,这个林权助就是当时两国之间往来重要的联络人。变法失败后,林权助也是同情光绪的,曾救助过光绪帝和那些维新人士。
派这样的一个人去参加张作霖的丧礼,是在合适不过了。
1928年8月9号,林权助来到沈阳,他当然不是冲着老张的葬礼去的,那就是个名义罢了。林权助和张学良会面后,张学良表示自己要东北易帜,去老蒋那里发展。这是林权助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林权助也不绕弯子,直接告诉张学良,你东北可以独立,你不要怕,我代表日本支持你。
要说这林权助搞了多年的外交,对于人性是把握得很准确,也很细腻的。他给张学良分析了每一条道路的利和弊。当时摆在张学良面前的,无非就是三条路可以走:
1、东北易帜:这条路走过去,必定就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了;东北军过去后,只会成为对方的眼中钉,肉中刺,想发设法的削弱东北军的实力,而一旦离开东北老窝的东北军,身价只会不断的往下跌。
2、继续和父亲一样,成为新的东北王:这条路是最难走的,林权助直言你小张没有张大帅那个能力,你不能做到自保,日本不能容你,老蒋也不能容你,你孤悬东北一军,何去何从?老蒋和日本达成合作一起搞你,这种事老蒋会做不出来?
3、你搞独立:这是最好的一条路,有日本给你撑腰,谁敢惹你?
林权助给张学良划的这第三条道,其实才是个大坑,一来绝对背负着洗不白的千古骂名,二来,小日本也会和老蒋那般,一步步蚕食和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与其被小日本蚕食,还不如选择老蒋呢,至少名声是能保住的,张家人也不会被戳脊梁骨。
张学良的态度也很明确,直言不会带着东北搞独立,原因很简单,他直接告诉林权助:你忘了我是个中国人。
不得不说,张学良这点节气还是随他父亲的,有着骨气,骨头不软。
1931年,东北全境被日本占领后,张学良那会住在北平。张家在东北的家产和很多私人物品,也来不及运走。
本庄繁,当时是关东军的总司令,和张家有着颇深的渊源,张作霖还在世的时候,这本庄繁是老张身边的军事顾问,两人颇有些交情。因此,本庄繁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让人把张家在东北落下的财产,发了两列火车送去北平还给张学良。
咱也不知道本庄繁这是好意呢,还是在羞辱,但是在张学良看来,这就是明摆着的在羞辱他张家人。
张学良和本庄繁也是好友,他直接回复本庄繁,说你赶紧给我运回去,你要是一意孤行送到北京,信不信我直接在火车站把那两列火车给烧了。我的东西我要拿,会自己去拿,不需要你送过来。
最后,张学良坦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东北三省比你日本三岛还要大,你要还就把东北还给我,还给我张家的私人物品算是什么。
这时候,已经丢失东北的张学良,内心或许已经在慢慢觉醒了,也开始逐渐成熟了,而这个代价却实在太大,不仅仅只是丢失东北三省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开启了长达多年的战斗。
结 束 语
我们读史读的是什么?读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不要让历史不断的重演。
东北军这事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伟人的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我引申过来:枪杆子里出道理。
伟人的这句话,是经过几千年的教训和血泪总结出来的,放马南山,你是没有地位和机会和人讲道理的。只有先打服了,别人才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听你讲的道理,这是其一;其二: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生存法则:绝对不能衰弱!一旦衰弱下来,各路牛鬼蛇神立马就扑了上来。
那么,有没有解决之道呢?
有!
既然世界不听话,那就只好让世界听话了;既然我选择不了游戏规则,那就只好重新制定适合我的游戏规则了。
何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别去钻牛角尖,别去纠结是非对错,那没意思;要从一个案例,或者一个小细节,总结出有用的道理,否则还不如别读书,睡上一觉都比瞎读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