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刘少奇看了人民大会堂模型:廊子这么高,能遮得住雨吗

文摘   2024-12-21 14:30   云南  
1958年的12月初,这时候距离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距离给人民大会堂竣工的时间也不多了。当时是要求必须在1959年的9月份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

12月初的某一天,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被送到了中南海,送来的目的就是要让领导审查。这一天恰好是星期六,吃过晚饭以后,大家伙儿就来到了模型陈列的房间。大会堂的主要几个设计师,就在一边做简单的汇报,包括大会堂的尺寸,装修材料,还有外墙的颜色等等。

沈勃是主要的设计师之一,正当他滔滔不绝介绍的时候,刘少奇同志打断了他的话,他说着一口很浓重的湖南口音,问这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廊子哟!

一旁的沈勃赶紧解释,说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廊子,主要起到两个作用:

1: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

2:而且还可以为进出的人们遮风挡雨

听到这个解释,刘少奇皱着眉头询问沈勃,这么高能遮得住风雨吗?

听到这里,那很明显,是他不太同意要设计出这么多的廊子。

与他相反的是,一旁的朱老总并不太关心廊子的数量多少,他反倒是对材料的质地饶有兴趣。他询问的问题,大多都是在材质上面,譬如,这外墙面使用的花岗岩是从哪里生产的?质量好不好?

这一次模型的汇报,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也是基本上通过了。

12月16号的这一天,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分会牵头组织了一场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专门讨论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除了建筑学会在全国各地40多个分会的理事之外,还特别邀请了美术协会的专家和学者。

和往常一样,每次会议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次会议上,有的人就对大会堂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了不满,最主要的问题是集中在下面,这三个方面

1:整体的设计,虽然在体型上显得很大,但是从人的视觉上来看,却完全不够高大。

2:整个大会堂的中部设计一点都不突出,要突出中间的设计,西边就应该把高度降低一些。

3:两翼延伸出来的部分,整体上显得太瘦不美观。

除了上面这三个主要问题之外,还有很多琐碎的小问题,譬如说:柱廊设计得太多了;观众厅的面积太大,显得很空旷,而且观众厅的采光不好,应该改成玻璃平顶;从大会堂的大门口走进大厅得这一段距离太长;整体的设计风格没有凸显出中国的古典和文化。

梁思成当时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当时提出的意见更是很尖锐。

他梳理了这么四个方向:中而西,西而今,中而古,西而古。

文字虽然很简练,但是看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他要表示的意思。在这四个方向里面,梁思成认为最坏的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西而古”,意思就是如果大会堂设计得像古代西方的建筑风格,那这风格简直不要太失败,而且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一点都不协调,根本就没有美感。

他说的话一点都不客气

“大家都想想,如果大会堂建成一座西而古的建筑,这和19世纪时期,英国伦敦的音乐厅又有什么区别呢”——来源:《人民大会堂往事最终报告》.马祥林编著.

他甚至直言,如果把大会堂修得像美国芝加哥博物馆大楼,或者是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那将失去人民大会堂的风采,这样的思路和方向,简直就是一种失败。

当然,真正的人才,不单单只是会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在梁思成看来,从目前的设计方案来看,大会堂整体的外形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完全没有多大的区别。毫不客气的讲,直接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翻版而已。

但是,现在留给大会堂的工期不多了,也不能再推翻原来的设计方案,从头开始。因此,梁思成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是在现成的设计上再多加一些中国的建筑风格进去,譬如在斗拱、琉璃、彩云这些结构上,就可以使用中国的建筑风格。还可以在装修上下功夫,多增加一些中国元素进去。

客观的说,我个人觉得梁思成的这个提议是相当可以的,如果人民大会堂一点中国元素都没有,那真的是很失败的一个建筑。

王华彬,当时是北京工业设计院的总建筑师,他十分赞赏梁思成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法。除此之外,他还针对中选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厅室太多,采光和通风设计不好。

除此之外,从上海来的六个专家还对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人民大会堂东门的高度有40米,这个高度整整超过了天安门稳高的33.7米,他们担忧,这会让广场周围的比例会有些失调。

说实话,这些专家学者们争来吵去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作为一个建筑学者,谁不想在首都留下一个不朽的作品呢?这一种荣誉,谁能拒绝呢?

但是呢,客观的说来,每个人的脑子里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人一多,这个分歧自然也就很多了。

就在大家的思想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周总理站了出来。

他在御河桥交界处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统一大家的思想。当时,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总共有40多个人。而中选方案的两个设计者赵冬日和沈其却没有到场,原因也很简单,他俩之所以没来,就是为了避嫌。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伙又是争来吵去,这个时候周公站出来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在很久之前呢,咱们民间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其实是一个印度男人的形象,而且还留着两撇小胡子。这个形象自然让人们难以接受,后来有一个画家,把自己心目中想到的观世音菩萨画了出来,并且张贴在热闹的集市中。

围观路过得群众纷纷驻足观看。

这个画师就藏在人群当中,他要听听大家是怎么评论的。人们看着这幅观音画像,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都被画师给记下来了。随后,他就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这才画出了大家伙都能接受的观世音菩萨。

他讲述了这一个小故事,其实也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思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有了他的一槌定音,大家伙这才统一了思想。

这次会议结束以后,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又经过了新一轮的修改。

因为工期紧张,因此当时的工作也是灵活的调整,也就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修改。

在修建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赶工期,设计师们直接把办公场地搬到了工地上,他们分批次的24小时轮番工作画图纸。深夜时分,办公室里面的设计师们熬夜画图纸,办公室门口有施工人员或蹲或坐,抽着烟等着图纸出来。

天蒙蒙亮的时候,新鲜出炉的图纸就出来了,门外的施工人员拿到以后,立马就赶去施工现场。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抢工期,这才终于在1959年的9月3号,完成了整个大会堂的修建工作。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为你说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