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读《2022版数学新课标》——舒九红

百科   2025-02-02 06:00   山东  
读2022版
数学新课标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舒九红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强调数学教育要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凉爽的夜色中,我再次详细阅读和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刻、新颖的认识和思考。我不断地思考:数学教育如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

一、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

史宁中教授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宜学数学,因为他话都不明白,他不是数学懂不懂,他是话不懂。”对于这段话,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我,有更强烈的体会和理解。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字不认识,话一长就听不懂,更谈不上理解。因而学数学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常出现会做不会写,会写会算不会说,老师最怕个别学生转不了弯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时常有"对牛弹琴"的感觉。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新课标将小学数学划为三个学段,小学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这一学段是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认识数,进行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和发展。课例:两位数减一位数,35-7=28,你会怎样教学生?孩子们在第一、二课时,兴趣盎然地借助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利用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退一当十"的算法和算理,得出正确答案,同学们将算法和算理说得明明白白。然而有个别思维能力较弱,反应能力较慢的同学无论是借助小棒、圆片、小方块等实物操作始终没能把握要领而未能得出正确答案。有学生告诉我,35-7=22,其算法是5-3=2,7-5=2,依据是老师教的算法大数减小数。因为有学生虽然知道拆一捆表示10根,但仍不会用退位减法表示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更贴近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画是学生视觉的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通过画减法来建立实物模型,从而达到学会减法。于是让学生画减法,先模仿老师画,然后创造性地画,自由地画,多画少算,能画多少算多少,在画中去学习减法,去理解退位减法的意义。在画中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自发自主的学习。只要孩子们算对了,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都要鼓励与表扬。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我终于明白一年级的学生不好教但也不难教,要多花时间,多点耐心,多运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而教,让学生多画,多做,多说,用多种方式来学习,把想法画出来说出来,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信心,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数学教育应注重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数学课程目标素养化,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实施,应回归到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中,设计数学教学,体现数学学习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一一元,角,分,以及其十进制关系,学会“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等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活情境创设,设计超市购物情节活动。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一一元,角,分。让学生通过对商品进行定价或买卖,在定价,付钱和找钱等情景中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回顾自已看到过和经历过的购物过程,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体会货币单位的换算,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形成初步的金融意识。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人民币(1元、1角、5角等),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跳蚤市场活动,学生充当顾客或收银员,通过买卖学具及玩具,在买卖中提高人民币的计算,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财能力,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标学习,将课程从零散走向整合,从浅表走向深度,从去生活化知识学习走向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更多新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寻求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三、数学教育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小学那点数学知识,即使不学,到了初中一年就补回来了,小学关键是教孩子们想问题,学完以后对数学有感觉。核心素养不是仅凭教师教就能教出来的,需要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学习。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新课标将“积极思考”改成“独立思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当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解决问题左顾右盼,习惯从众和依赖教师,被动接受老师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需要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比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教学环节中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会提什么问题?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逐渐积累对数的认识。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的认识理解,数的意义思考,“数是怎么来的”“十进制谁发明”“加法是减法逆运算吗”学生会有意想不到问题,并急于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人会不会想问题,会不会做事情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因而问题是贯穿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想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巧妙诱导启发学生在开展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孩子们的问题如同天上的繁星点点,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逐渐提高他们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坚持以育人为导向,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教学是育人的过程,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却有不同之处,需要我们用不同方法去浇灌、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我将在新的学期与学生一起,提升核心素养,共同发展和成长。


END

撰稿 | 舒九红

编辑 | 张群芳

初审 | 陈锦玉

终审 | 马  丽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