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收入:谁在赶超,谁在降速?

文摘   2024-09-04 00:02   上海  





屠强 FRM 资深高级宏观分析师 

赵伟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摘要


中西部收入增长快于东部?中西部工资占比高、增速快,财产收入占比低、受冲击小。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持续性也强于东部地区。考虑人口因素后,2024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录得5.2%、5.7%,超过东部地区。拉长时间周期至2019年以来,2023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9年增长了28.1%、29.4%,超过东部地区26.2%的涨幅,收入涨幅持续性也强于东部地区。

相比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对中西部区域内整体收入的拉动作用在强化。202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对区域内整体收入的支撑效应在增强,重庆、安徽等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占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1.5%、81.5%,较2019年上半年分别提升了1.9、0.5个百分点。对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及东部地区。

从收入来源看,近三年全国收入压力更多集中于财产净收入、而非工资性收入,而中西部不仅工资收入占比高、财产收入占比低,同时两大收入增速也较高,对中西部总体收入形成支撑。2022年来中西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占比分别为51.3%、65.4%,均高于东部地区46.7%的比重。财产净收入方面,2019-2022年,以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省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5.4%,明显快于上海2.1%的年复合涨幅。

收入分化的产业背景?新型工业化重塑区域产业布局,中西部高创收制造业占比上升。

制造业布局向中西部辐射,产业投资后也带动人口流入,对中西部区域内居民收入增长奠定基础。本轮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产能向中西部地转移,固投已有体现;2024前半年东、中部地区固投分别较2017年下降0.6、上升2.9pcts。产业投资加速带动人口向中部转移,2023年输入东部农民工数、自中西部输出农民工数均有回落。

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链等“创收能力较强”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且增加值更多向劳动报酬倾斜,中西部制造业人均工资增速也更高。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高创收、高增速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2022年安徽“双高”行业增加值占GDP 32.6%,且收入分配比东部更向劳动报酬倾斜。

展望未来,目前政策高度聚焦新型工业化、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望通过推动“总量提速+结构更平衡”的城镇化,对中西部经济和居民收入形成正贡献。近两年,宏观政策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关注。不同于发展服务业模式下人口单向流入一线城市,工业化有助于产能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驱动“更平衡+提速”的城镇化、更均衡的人口流动。

收入分化的加速器?中西部服务业向“新创收”服务业倾斜,东部向金融地产倾斜。

中西部地区金融地产行业占比低,国企工资占比高、增速快,受本轮金融地产调整的冲击相对更小。一方面,中西部地产规模明显低于东部,居民受地产调整冲击较小。另一方面,中西部国企工资占比分别为43.7%、49.3%,明显高于东部(28.5%),且工资总额增速也较高。近年来就业更多向国企集中,缓和了金融地产行业调整对收入的冲击。

从行业特征来看,中西部服务业向工资增速更高的“新创收“服务业倾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也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相关服务业工资增速上升,而上海北京下降。2017-2023年信息技术服务业、批零、科研等“新创收”服务业增加值涨幅达70.3%。从地区分布看,中西部产业结构更直接向“新创收”服务业倾斜,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也更直接。

此外,虽然生活性服务消费客单价偏低,但服务消费呈现“跨省”替代“本地”的替代效应,从量的层面对中西部居民收入形成支撑。2023年与跨省消费更相关的旅游CPI同比明显上升,与本地消费更相关的餐饮CPI同比则明显下行,佐证居民跨区流动增加。此外今年前7月,成都、昆明等旅游大省航班执飞量,已接近商务出行更多的一线城市。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房地产形势变化超预期。





报告正文



 1. 中西部收入增长快于东部?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持续性也强于东部地区。考虑人口因素后,2024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录得5.2%、5.7%,超过东部地区5%的涨幅。拉长时间周期至2019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涨幅持续高于东部地区。具体地,2023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9年增长了28.1%、29.5%,超过东部地区26.2%的涨幅;其中,贵州、四川、安徽等省居民收入增长尤为突出,2019-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分别为32.9%、31.6%、32.1%。

相比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对中西部区域内整体收入的拉动作用在强化。2024年上半年,以重庆、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了32.4%,领涨全国。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对区域内整体收入的支撑效应在增强,2024年上半年,重庆、安徽等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占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1.5%、81.5%,较2019年上半年分别提升了1.9、0.5个百分点。对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202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录得6.5%、7.1%,不及东部地区7.5%的增速。

细分收入来源看,近三年全国收入压力更多集中于财产净收入、而非工资性收入,而中西部不仅工资收入占比高、财产收入占比低,同时两大收入增速也较高,对中西部总体收入形成支撑。2022年来中西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占比分别为51.3%、65.4%,均高于东部地区46.7%的比重。而财产性收入占比分别为7.1%、4.2%,低于东部(16.1%)。并且中部地区的工资收入增速较高,2019-2022年复合增速为6.5%,其中,四川、安徽、重庆等省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分别实现了7%、5.9%、6.3%的年复合增长,超过江苏、浙江等地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涨幅。

与此同时,中西部财产净收入占比低于东部,受本轮金融地产调整影响较小。其中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增速也快于东部。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比稳定在7%-9%区间;而东部地区财产净收入占比则约12%。经营收入方面,2019-2022年,以湖南、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实现了6.7%、4.4%的复合增长,涨幅亦超过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低,中西部地区的经营性收入增长或更多体现在二产、三产中。


 2. 收入分化的产业背景?


近年来,制造业布局向中西部辐射,产业投资后也带动人口流入,对中西部区域内居民收入增长奠定基础。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叠加中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作为可贸易部门,本轮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产能开始向中西部地转移,固定资产投资已有体现;2024前半年东、中部地区固投占比为44%、30.4%,分别较2017年下降0.6、上升2.9pcts。产业投资加速带动人口加快向中部转移,2023年输入东部农民工数同比降至-1.1%,自中、西部输出农民工数同步回落。

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链等“创收能力较强”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且增加值更多向劳动报酬倾斜,促进区域内居民收入“超额”增长。2023年,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化学纤维、仪器仪表业的人均营收同比增速居于行业前列,定义为“创收能力较强”的行业,相关行业增加值近年来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从区域分布来看,高创收、高增速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居主要地位,2022年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双高”行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分别为32.6%、24.3%、23.4%,是推动区域内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力量;且上述行业在当地收入分配时向劳动报酬倾斜,表现为增加值中劳动报酬占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反映在制造业人均工资增速中,也确实是西部地区增速更高,且近两年更快增长,尤其是宁夏、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部分也恰恰是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更高的区域。从2022年制造业人均工资增速来看,宁夏(13.7%)、内蒙古(13.6%)、海南(10.3%)增速排名前三,青海、陕西、贵州、重庆、甘肃等地区增速也较高,且高于东部如江浙、山东、广东等。上述区域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链增速均快于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此外,对比于2019-2022年复合增速,也是西部地区2022年单年增速更高,而东部地区特征相反。也说明近两年西部地区制造业人均工资增速更快增长。

展望未来,目前政策高度聚焦新型工业化、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望通过推动“总量提速+结构更平衡”的城镇化,对中西部经济和居民收入形成正贡献。全球城镇化经验证明,由于工业是可贸易部门,工业化有助于城镇化提速,引导农民工进城。从区域人口流动看,以我国数据为例,2011年前中西部城镇化提速,东部降速。但2011年后中西部城镇化降速,东部提速。人口流动发生截然相反变化的原因在于,2011年前我国发展工业化,产能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驱动人口“更平衡”流动。但2011年后我国更聚焦发展服务业,非贸易部门模式下,人口从二三线单向流向一线金融地产行业。而未来政策更注重工业化,有望推动城镇化提速+人口流动更均衡。


 3. 收入分化的加速器?


中西部地区金融地产行业占比较低,受本轮金融地产调整的冲击相对更小。一方面,房地产在居民资产中占绝对地位,但中西部地区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相对较低,以四川、湖北为代表的中低收入地区中资产规模为GDP的126.6%,明显低于北上广深城市中195.5%的比重,其价格走弱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削弱作用有限。并且中西部地区房价收入比、居民杠杆率均更低,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也更小。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金融、地产行业占比较低,居民在面对房地产调整阶段受冲击幅度较小,对工资收入影响也较有限(详情参见《消费倾向:单边下行还是趋势各异?》)。

分企业类型看,中西部国企工资占比明显高于东部,其中大部分地区国企平均工资增速高于非国企单位,且近年来中西部就业更多向国企集中,与东部特征相反,也缓和了金融地产行业调整对居民收入的冲击。分类型工资结构方面,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工资总额中国有单位占比平均为28.5%,明显低于中部(43.7%)、西部(49.3%),其中西藏、云南、甘肃等占比更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增速整体高于各省所有单位平均值,且工资总额增速高于平均工资增速,与东部特征相反,也意味着就业更多向中西部“高性价比”国企倾斜。相应的,金融地产行业调整更多冲击东部地区、尤其是民营企业,但中西部受影响较小。

从行业特征来看,中西部服务业产业结构向工资增速更高的“新创收“服务业倾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也在中西部加快发展,也对中西部居民收入形成提振。2017-2023年信息技术服务业、批零、科研等行业薪酬分别提升了65.5%、62.1%、51.6%,工资涨幅居于前列,定义为“新创收”服务业,其中直播带货也统计在“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同期“新创收”服务业增加值涨幅达70.3%,远超其他行业。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新创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虽较高,但一线城市金融地产调整更明显,“新创收”服务业对当地居民平均收入的影响并未体现出来。而中西部产业结构更直接向“新创收”服务业倾斜,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也更直接。

反映在服务业人均工资增速中,中西部地区“新创收”服务业人均工资增速更高,且近两年增速更是加快上升,不同于东部地区增速下降的态势。从2022年“新创收”服务业人均工资增速来看,宁夏(11.9%)增速最高,且高于2019-2022年复合增速(10.8%),说明近年来增速更快上升。而东部如上海(9.8%)增速虽然也不低,但明显低于复合增速(12.1%)。内蒙古、辽宁、贵州、四川等地也出现近年增速上升的情况。具体行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均出现类似现象。

此外,虽然生活性服务消费客单价偏低,但服务消费呈现“跨省”替代“本地”的替代效应,更多向中西部倾斜,加之中西部商业供给、城市交通更完善,也对跨省消费形成牵引,共同从量的层面对中西部居民收入形成支撑。2023年以来,与跨省消费更相关的旅游CPI同比明显上升,与本地消费更相关的餐饮CPI同比则明显下行,间接佐证居民跨区流动增加。此外,今年前7月,成都、昆明、重庆等旅游大省航班执飞量,已基本接近商务出行较多的一线城市,也说明东部居民在中西部地区服务消费、拉动当地居民收入的现象。2022年四川、湖北等地艺术场馆数较2019年分别增加67.3%、41.8%,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对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形成助力。


风险提示:

1)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恢复偏慢。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地方债务约束下,政策落地效果偏慢等。

3)房地产形势变化超预期。地产超预期走弱,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




THE END



+报告信息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

《区域收入:谁在赶超,谁在降速?

证券分析师:

屠强 FRM 资深高级宏观分析师 

赵伟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发布日期:2024.09.03




赵伟宏观探索
研究是要在持续迭代的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相,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只有永不停步的否定与重构,才能不断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