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安史之乱”的锅到底谁来背?

文摘   2024-09-12 02:06   中国香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天宝十四年,大唐的天空乌云密布。时年十二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八年后战事消弭,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动乱,犹如一记重拳,沉重地打在帝国的心脏上,成为了唐王朝从盛转衰的转折点,为晚唐藩镇割据和王朝覆灭埋下了伏笔。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一直野心勃勃、蓄意谋反。然而,安禄山是否如大家所说早有“不臣之心”,还是被逼无奈,另有隐情。斯人已去,已没法直接窥其心迹,只能从一千两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


当唐玄宗李隆基从睿宗手里接过至高无上的皇帝权杖后,这位帝国统治者充满抱负。即位之初,他着手整顿吏治、改善经济,采取“与民生息”的国策,使得全国人口大幅增长,经济迅速繁荣。自“贞观之治”后,唐朝在玄宗手里再次迎来“开元盛世”。

随着“文治”的出现,“武功”成了玄宗心里新的渴望。此时唐王朝的对外政策也随之悄然变化,逐渐从怀柔发展到耀兵阶段(从以前的和亲逐渐转变为敌对战争)。天宝元年,唐朝便开启了对外战争的进程,先后发起了对突厥的征伐,与南诏、吐蕃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战争。

成年累月的战争严重打破了帝国的财政平衡,也让那些符合皇帝好大喜功心意的军事将领成为宠儿。为了平衡财政和战争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节度使应运而生。这种兼具军事、财政、人事等权力的怪胎从帝国上撕开一个口子,大口吸血,贪婪的寄生,满满地从芥藓之疾演变成心腹之患,成为帝国尾大不掉隐患。

魔鬼的种子一旦发芽,便很难彻底拔除。节度使的出现,冲击着中央集权的堡垒。玄宗初期,唐朝在边疆地区设有高达十多位节度使。“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借着常年战争,一步一步爬上高位,位极人臣。


此时的王朝,如果有魏征那样的谏臣,或者是房杜那样的谋臣,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以国家社稷为重,及时扭转局面,或许还可以避免后来的灾难。遗憾的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玄宗即位以后,前期迫于王朝稳定的统治需要,知人善任,任用贤臣。这些由能臣构成的贤相集团,在经济改革、农业发展、律法修订、对外政策等方面尽职尽责,为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早期的张说、姚崇,到后来的卢怀慎、宋璟等,大都致力于对内降低税收,对外减少耀兵,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贤相集团的存在,有效的制约着玄宗的私欲。

当皇帝私欲得不到满足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换人。

玄宗后期,贤相集团没落,宰相开始沦为服务皇权和个人的政治工具。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大批让皇帝恣意纵情的权臣相继把持朝政。他们不顾民生和国家实际,以皇帝意志为上,搜刮民财,积极推动对外战争。朝堂逐渐凋敝,社会分化脱节。随着权臣的上台,摇摇欲坠的帝国,彻底滑向了深渊。


唐承隋制,也将隋朝内斗的传统继承了下来。高祖建唐,到后期的太宗和武后时代,内斗几乎从未停歇。从皇室宗亲到柱国大臣,内斗的范围波及甚广,斗争也愈加血雨腥风。

朝为天子客,暮入怨鬼坟,帝国上下充斥着不安全感。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担忧自己的处境。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为求自保,大臣们之间也相互攻击,势将对方势力彻底铲除。

由于贤相集团的存在,玄宗早期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期。虽然偶尔也有内斗,但贤相们总体保持克制,加上玄宗勤于朝政,总的来说局势在可控范围内。随着李林甫等权臣的上台,内斗又死灰复燃。罢黜太子、刺死宗室亲王、“谋反”构陷重臣迭出不穷。更为糟糕的是,随着内斗的升级,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也难以幸免。

有人说,因为有李林甫的压制,安禄山才一直忍而未发。通过玄宗后期的局势来看,不管宰相是谁,封疆名将都无法确保自身安全。河东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因李林甫等人的构陷,身陷囹圄,郁郁而终。张安珪、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将也因蓄意构陷,引起皇帝猜忌被刺死。上台后的杨国忠更加暴敛,任用哥舒翰,培植嫡系力量。当然不是傻子的安禄山也能敏锐察觉到,杨国忠要拿下自己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无数的官职和赏赐,并不能让安禄山的内心感到平静。众多将领和前辈的凄惨结局,杨国忠在背后的窃窃私语,可能还有下属的鼓吹躁动,他深知自己根本无法平稳落地。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开始挥动,凌厉的剑光让人胆寒。生存还是毁灭,是选择束手就擒,还是铤而走险。站在了命运的岔路口,被逼无奈也好,心有不甘也罢,黑暗的局势顺理成章地帮他作出了抉择。


“安史之乱”的危害自不必说,但这不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

归根结底,当皇权的膨胀缺乏有效的制约,无休止的内斗导致和将相不和,生死存亡之际,再坚固的堡垒也会被打破,再繁华的盛世也将瞬间崩塌。不管是安禄山,还是李禄山,都是必然。

这颗由他亲自种下的恶魔之种,在与贵妃相识的那天,终于开花了。

END

孤岛说
Don\x26#39;t believe what you see,but the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