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17年,随着《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大火,剧中高小琴为了接近育良书记而苦读《万历十五年》的桥段,直接将这本书带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巨大的热议,被引为高官必读佳作,甚至是反复研究。
那么这本备受推崇的《万历十五年》,到底说了些什么?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的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非要说出点什么的话,从这一年开始,万历皇帝与群臣交恶,导致此后的三十年不上朝。而事情的起因则为万历皇帝坚持要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在封建“立长立嫡”的时代,被视为动摇“国本”的行为。
《万历十五年》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万历朝五个不同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通过叙述他们的历史处境和社会问题,深度剖析明朝立朝两百多年来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制度。在这种“大历史观”的背景下,虽落脚点在万历,而意却在整个大明。
No.1
道德与法制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也是贯穿全书的核心论点。明以圣贤立论(孔孟之道)治天下,无论是张居正的阳谋,还是申时行的阴谋,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即使是在皇权与相权的权利争斗中,归根结底也只是在争夺封建“圣礼”的最终解释权。所以,张居正的改革失败,万历朝立储之争,乃至明内阁首辅走马观花和相互倾轧,也就在情理之中。以道德代替法制,成为封建王朝上层建筑重要甚至是决定性部分,最终也造就了人人无法突破的历史局限,成为历史的囚徒。
当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No.2
中央集权和经济
有明一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自朱元璋建明以来,两百年来落后的税收制度与新兴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脱节,不仅禁锢了封建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为王朝出现自上而下的腐败沃土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当海瑞这样的清官出现,竟被视为官宦集团的异类,称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明王朝“重农轻商”的国本,腐朽的各项制度难以革新,以维护国家统治平衡为终极目的,最终导致了新经济模式胎死腹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显微镜的大明》,其意呼之欲出)
No.3
政治和军事
明王朝自洪武伊始,历经永乐朝之后,也许是从唐后期藩镇势力的危害中吸取经验,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经过百年发展,逐渐产生了强大且无可撼动的文官集团,形成了以文官集团为统治主体的“一元化”的政治制度。一方面这种政治制度直接导致了明王朝军事力量的急剧萎缩(决不允许出现武官分庭抗礼的局面),另一方面在这种制度的决策和干预下,本就腐败、落后的军事补给制度也严重影响着明王朝大规模作战的实战效率。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在明王朝政治制度历史局限性来看,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军事体制机制建设的落后,军事力量的萎缩,明王朝在应对倭寇侵扰和北方游牧势力的威胁中逐渐处在下风。
聊聊数语,难以言尽全书概要。只能管中窥豹,聊以自慰。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也许能在本书中,洞察277年明王朝的兴衰之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诸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