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本草开始认识海洋

学术   2024-07-04 20:29   福建  





*本文涉及的中药材名称、来源、拉丁学名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为准。


如果读者从未研究过《本草纲目》,在翻开这本巨著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其目录所吸引。除去常见的中药材,还有诸如锅盖、眼泪、木乃伊、寡妇床头尘土这样的一些条目。


实际上,这就是对固有认知的一种有趣延伸。


药材铺无论大小,所长领域、经营范围往往术业专攻。有的专门经营一种药材如陈皮、石斛、冬虫夏草,有的则专门经营一类药材如籽药、动物药、海洋药、矿物药。其中海洋中药材与别的中药材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可能就是分布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参考相关文献,目前共整理出12种海洋中药材。


要理解海洋中药材,不妨先对“药典”中的这些药材做一个简单梳理。


中药材昆布


在这12种海洋中药材中,有3种是植物药,分别是海藻、昆布、北沙参。


海藻的来源有海蒿子、羊栖菜。海蒿子常被叫做"大叶海藻",羊栖菜习称"小叶海藻"。主要分布在干潮线,也就是退潮后海潮的最低线,之下的岩石上。


昆布的来源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和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这味海洋药材,无论在沿海还是内陆可以算是最“亲民”的了,炖汤、凉拌、关东煮里都有其身影。


海马属所有物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出售、收购、利用。


其它9种药材均被归为动物药,或者可以称为动物来源的药材。其中海龙、海马这2种用到的是动物全体。


海龙的来源包括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可依据体型、体轴、尾鳍等对其作形态学上的分类。


海马的来源包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小海马(海蛆)。不同品种的海马主要依据,身上有没尖刺、颊棘(大概就是下巴位置上的钩)、鼻棘(大概就是鼻子位置上的钩)来作区分。


中药材海螵蛸


另有一类药材,用不太科学的描述,就是产自动物体内的药材,包括海螵蛸和珍珠。


海螵蛸的来源金乌贼、无针乌贼俗名就是墨鱼,就是墨鱼丸里会用到的那种墨鱼。这类软体动物,常是“软硬”兼有的,其内壳制成的海螵蛸是较为常用的中药材。所以海螵蛸也称乌贼骨、墨鱼骨。


珍珠的来源为马氏珍珠贝,即海水珍珠。实际上的药材珍珠,记载的来源还包括褶纹冠蚌、三角帆蚌,也就是淡水珍珠。因其生长环境,淡水珍珠至少不能完全归为海洋药材。珍珠、珍珠母(珍珠贝的壳),在药材中是一类非常有底蕴、内容和研究价值的存在。


玻璃罐中的中药材牡蛎


还有一类海洋中药材简单概括就是“壳”。

包括蛤壳、牡蛎、瓦楞子、石决明、珍珠母等。牡蛎的壳,文蛤、青蛤的壳,鲍鱼的壳,珍珠贝的壳都能入药。


行业外的人,第一次了解到这些壳还能作为药材的时候,可能会好奇这些壳到底能有什么用?去大排档嗦完的壳居然还能作中药?


在实际应用中,按照中医里面

“君臣佐使”

的配伍原则,这些壳或者以上的这些海洋中药材,能用作成方制剂的里面“君药”的很少。很大一部分都是“臣药”或是“佐药”,通常起到辅助、治疗兼症等作用。






如果对这12种海洋中药材进行溯源,依照参考文献对地理分布逐一进行标记,有一个名词“coastal areas”会出现的非常频繁,这个“coastal areas”在这里可以引申理解为海岸、海岸带、或者沿海地区。

中国的海岸带大体上以杭州湾为界。北方的海岸看上去比较平缓,南方的海岸则更为曲折。

渤海海岸,山海关老龙头。


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度约有18000km,包括上岛屿的海岸线长度至少有32000km。理解药材资源在中国海岸带上的分布,也是认识中国海岸的一个过程。


海洋中药材的来源,例如青蛤、长牡蛎、大连湾牡蛎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海岸上。北方海岸拥有尖海龙、皱纹盘鲍,南方则有文蛤、澳洲鲍、马氏珍珠贝的分布。


不同海洋中药材在海岸带上的分布有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从物种的分布其实更能看到的是海岸生物的多样性。


黄海海岸,江苏连云港的港口码头。

再看海岸的类型。中国的海岸可分为4大类生物海岸(如红树林海岸)、河口海岸(如黄河三角洲口岸)、平原海岸(如江苏的淤泥质海岸)、基岩港湾海岸(海洋与陆地碰撞最激烈的海岸)。


药材中的牡蛎,来源物种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其俗称如果不作严格区分,有的地区就叫作“海蛎子”或者“蚝”。长牡蛎与大连湾牡蛎垂直分布于干潮线附近。而近江牡蛎,仅是看这个品种名就知道其多生长于河口海岸。

同一种海洋中药材可能来源于不同类型的海岸。


东海,福建平潭岛。


还有部分海洋中药材来源物种的分布是按海域进行标记的。例如,魁蚶主要分布在黄海,耳鲍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与南海则分布有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刁海龙、拟海龙等。


在对这12种海洋中药材标记完成之后,其实肯定会有疑问,真正在使用的海洋中药材恐怕远不止这些。


譬如熟知的海参、燕窝到底算不算海洋药材?海里面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作药物?


香港岛赤柱海岸

科研人员在对4家国家级的药材市场调查、统计后发现,市面上流通的海洋中药材至少有70多种。而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主编的《中华海洋本草》中记录的海洋药物就有600多种。


海洋中药材的研究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方向。如果以药用价值来看海洋资源,有一个成语“恒河沙数”倒十分贴切。海洋里面的药用资源,就如同恒河里的沙一样难以定量计算。





深圳海岸沙滩上生长的珊瑚菜

在海洋中药材资源中,有一种植物比较特殊——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其根就是药材北沙参。初看这个药材名,将其归为海洋药材,可能会以为是个讹误。按字面意思理解“参”,不是长在山里就是长在田里。“沙参”应该就是长在沙地里面的某种参。但其实北沙参也就是珊瑚菜,其典型生境是海滨沙滩。故此研究人员将其归为海洋药材。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人们了解到一味中药的时候,通常首先会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之后会问这药产自哪里?效果行不行?之后还会问一下,这药该怎么用?该怎么去炮制?


任何一种东西,先是一种物质,因其效用而被认为是一种药材,再因其分布被归为海洋中药材或是别的类型。


确认本草、药材产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地理概念具象化的一个过程。


直白的一种想象,就是在国土空间中给本草定了一个位置。

原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文章的题目为《中国农业区划:东七西二一海洋》


中国的农业区划自1981年《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一书出版以来,其基本的框架就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分为了10个一级区。中国农业区划作为一个整体,海洋水产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我们理解海洋中药材产地的时候,会在脑海中从空间上立体地构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这幅图。视野自然而然的面向了海洋,而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海洋意识的构建,也很有可能是在固有认知上的一种延伸。


一提到中药材,通常就是神农尝百草。那为什么不可以是水激三千里,下海采药?


本草是认识海洋的一种方式


广东阳江渔船出海

自然属性的“海洋”包括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和深海海洋(Deep Ocean)。


中国的各个海区。渤海平均深度为18m,黄海平均深度为44m,东海平均深度为72m,南海平均深度为1212m,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部分区域深度超过5000m。


列出的这一串数字,一方面说明了深海海洋的“水很深”;另一方面则表明了海洋的“立体”。


我们知道,在陆地上,海拔的高度、山体的垂直地带性是影响生物、中药材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而同样将这种空间概念倒置过来,也能理解海洋生物、中药材的复杂、多样以及分布的立体。


水肺潜水去往深蓝


以上这些对海洋中药材的粗浅的介绍,可以引申出很多讨论。


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些海洋中药材效用的?深海海洋药用资源该如何开发?如何理解耕海牧渔?等等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再到《中华海洋本草》,技术的发展助力着海洋中药材的探索。


如同《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期,封面刊印的那段话一样。我们始终向往海洋,并且奋楫笃行。


 
  



—————— E N D ——————




点点关注,发现更多道地本草

👇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张梦启,白虹等.中国海洋中药材品种调查.中国海洋药物,2014,33(6).

[3]Fu, X., Zhang, M. et al. Chinese Marin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 Status and Potential. Marine Drugs, 2016,14(3).

[4]王颖等.中国海洋地理.科学出版社,2013

[5]郭焕成.中国农业区划:东七西二一海洋.中国国家地理,2009(10).

[6]中国国家地理,2013(1).




本文创作
策划:Joey
撰稿:刘青桥
图片编辑:Phil
制图:李雅琼、木易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植物智

药炉经卷伴余生
与药相伴老 修炼到白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