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者从未研究过《本草纲目》,在翻开这本巨著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其目录所吸引。除去常见的中药材,还有诸如锅盖、眼泪、木乃伊、寡妇床头尘土这样的一些条目。
实际上,这就是对固有认知的一种有趣延伸。
药材铺无论大小,所长领域、经营范围往往术业专攻。有的专门经营一种药材如陈皮、石斛、冬虫夏草,有的则专门经营一类药材如籽药、动物药、海洋药、矿物药。其中海洋中药材与别的中药材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可能就是分布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参考相关文献,目前共整理出12种海洋中药材。
要理解海洋中药材,不妨先对“药典”中的这些药材做一个简单梳理。
在这12种海洋中药材中,有3种是植物药,分别是海藻、昆布、北沙参。
海藻的来源有海蒿子、羊栖菜。海蒿子常被叫做"大叶海藻",羊栖菜习称"小叶海藻"。主要分布在干潮线,也就是退潮后海潮的最低线,之下的岩石上。
昆布的来源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和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这味海洋药材,无论在沿海还是内陆可以算是最“亲民”的了,炖汤、凉拌、关东煮里都有其身影。
海马属所有物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出售、收购、利用。
其它9种药材均被归为动物药,或者可以称为动物来源的药材。其中海龙、海马这2种用到的是动物全体。
海龙的来源包括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可依据体型、体轴、尾鳍等对其作形态学上的分类。
海马的来源包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小海马(海蛆)。不同品种的海马主要依据,身上有没尖刺、颊棘(大概就是下巴位置上的钩)、鼻棘(大概就是鼻子位置上的钩)来作区分。
另有一类药材,用不太科学的描述,就是产自动物体内的药材,包括海螵蛸和珍珠。
海螵蛸的来源金乌贼、无针乌贼俗名就是墨鱼,就是墨鱼丸里会用到的那种墨鱼。这类软体动物,常是“软硬”兼有的,其内壳制成的海螵蛸是较为常用的中药材。所以海螵蛸也称乌贼骨、墨鱼骨。
珍珠的来源为马氏珍珠贝,即海水珍珠。实际上的药材珍珠,记载的来源还包括褶纹冠蚌、三角帆蚌,也就是淡水珍珠。因其生长环境,淡水珍珠至少不能完全归为海洋药材。珍珠、珍珠母(珍珠贝的壳),在药材中是一类非常有底蕴、内容和研究价值的存在。
还有一类海洋中药材简单概括就是“壳”。
包括蛤壳、牡蛎、瓦楞子、石决明、珍珠母等。牡蛎的壳,文蛤、青蛤的壳,鲍鱼的壳,珍珠贝的壳都能入药。
行业外的人,第一次了解到这些壳还能作为药材的时候,可能会好奇这些壳到底能有什么用?去大排档嗦完的壳居然还能作中药?
在实际应用中,按照中医里面
“君臣佐使”
的配伍原则,这些壳或者以上的这些海洋中药材,能用作成方制剂的里面“君药”的很少。很大一部分都是“臣药”或是“佐药”,通常起到辅助、治疗兼症等作用。
渤海海岸,山海关老龙头。
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度约有18000km,包括上岛屿的海岸线长度至少有32000km。理解药材资源在中国海岸带上的分布,也是认识中国海岸的一个过程。
海洋中药材的来源,例如青蛤、长牡蛎、大连湾牡蛎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海岸上。北方海岸拥有尖海龙、皱纹盘鲍,南方则有文蛤、澳洲鲍、马氏珍珠贝的分布。
不同海洋中药材在海岸带上的分布有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从物种的分布其实更能看到的是海岸生物的多样性。
还有部分海洋中药材来源物种的分布是按海域进行标记的。例如,魁蚶主要分布在黄海,耳鲍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与南海则分布有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刁海龙、拟海龙等。
在对这12种海洋中药材标记完成之后,其实肯定会有疑问,真正在使用的海洋中药材恐怕远不止这些。
譬如熟知的海参、燕窝到底算不算海洋药材?海里面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作药物?
中国的农业区划自1981年《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一书出版以来,其基本的框架就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分为了10个一级区。中国农业区划作为一个整体,海洋水产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我们理解海洋中药材产地的时候,会在脑海中从空间上立体地构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这幅图。视野自然而然的面向了海洋,而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海洋意识的构建,也很有可能是在固有认知上的一种延伸。
一提到中药材,通常就是神农尝百草。那为什么不可以是水激三千里,下海采药?
本草是认识海洋的一种方式
以上这些对海洋中药材的粗浅的介绍,可以引申出很多讨论。
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些海洋中药材效用的?深海海洋药用资源该如何开发?如何理解耕海牧渔?等等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再到《中华海洋本草》,技术的发展助力着海洋中药材的探索。
如同《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期,封面刊印的那段话一样。我们始终向往海洋,并且奋楫笃行。
点点关注,发现更多道地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