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草本应天上有 何降人间吃菌生

学术   2024-11-19 12:09   中国  

天麻亦称“赤箭”,观其地上花茎杆部分的形态,便对这名称的由来一目了然。野生天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禁止私自采挖、售卖。‍‍‍‍‍

底图摄影/甄爱国


中国人药用和食用天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天麻就已经是御用贡品了。

相传李隆基用其养生,乾隆借其延寿,慈禧用其治好面风,当年尼克松夫妇访华,国宴菜品中也有用它烹饪的汽锅鸡,而如今,有它配伍的各种中成药更是琳琅满目……

可以说,若论从古到今热度不减的中药明星,天麻一定会占上一席。

天麻自古就是被认为有补益功效的御用佳品,时至今日,仍热度不减,有其参与的“药膳”菜品层出不穷。

01|生之麻落人间   ‍‍‍‍‍‍‍‍‍‍‍‍‍

“天麻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种,凡人采挖。”传说中,关于天麻的“诞生”,都是充满着神话色彩的“天赐”。

有人说,天麻是从天上降落人间的,无根无叶,靠吸收天地灵气生长,又形似古时的麻鞋,所以叫“天麻”。


也有人说,神农采药时,偶然挖到了天麻,只见这东西上无秧苗、下无根须,像一只肥大的人脚,刚想细看,天麻却不见了踪影。

神农不甘心,于是挖遍了整个山坡,后来终于找到了,于是一竹剑插下去“抓住”了天麻,但是想拔去竹剑时,却发现它已和天麻长在了一起。

于是从那时起,天麻便开始抽箭开花,虽然依然爱“流窜”,却会因地上的“箭杆”暴露行踪。而它也因为形状像人脚,有了“仙人脚”的称谓。

天麻植株分为地上的花茎杆部分和地下的块茎部分,被我们作为药材使用的是其块茎。

摄影/奚建伟‍‍‍


还有人说,天麻从天上来到人间,因为在人间成了家,生了小孩,就不愿再回到天上去,所以人们又给了它“棒打不退”的别号。

此外,天麻还有赤箭、神箭、神麻、神草、地宝、定风草、合离草、明天麻、鬼督邮等别称,也多见被神化的痕迹。


天麻以“赤箭”之名始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以“天麻”命名则最早出现于《雷公炮炙论》。

《本草纲目》将二者合并为一,称“天麻即赤箭之根”,并对天麻的各种称谓进行了归纳总结:“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


天麻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多的传说,缘于它特殊的生长习性,使它成为了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药材。

也因为得之不易,且最早记载其有补益功效、养生甚佳,所以自古就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为历朝历代所推崇。

02|菌合力  得以 “天生”   


中药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天麻的别称多带有被“神化”的色彩,多是由于其特殊的生长方式,未成熟之前埋于地下不见踪迹,成熟时花茎杆才破土而出,未开花时像一支箭头直指苍天,开花时又像极了箭的尾羽,花茎杆高度不一,有时可达200厘米。
摄影/魏泽‍‍‍

没错,虽然很多人以为我们吃的是天麻埋在地下的“根”,但其实它是天麻的块茎,和地上似箭的部分同属天麻的花茎杆,只是形态不同。

天麻在成熟之前都是在地下默默生长,因此在地上难觅其踪迹。只有在成熟时花茎杆才会破土而出,抽薹开花。

历代本草著作对于天麻地上部分的描述均为赤色、赤红色,又仅为一根单一直立而生的花茎杆,像极了插在地上直指苍天的箭,因此被称为“赤箭”。

但近代研究发现,天麻的花茎杆除了“赤”色,还有不同品种所呈现出的黄色、灰棕色和蓝绿色。

天麻虽自古被称作“赤箭”,古代医学典籍中对其地上花茎杆部分的记述也多为赤黄色,但近代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天麻,其花茎杆颜色也多有不同。
摄影/于振国‍‍‍

天麻的花茎杆可以长到30—100厘米,有时可高达200厘米,开花时总状花序长达30—50厘米,看上去像极了箭的尾羽。


天麻之所以能不露头在地下悄摸摸地生长,是因为天麻是一种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属于异养型植物。

所以即使它没有根也没有叶,无法靠自己开枝散叶进行光合作用或者通过强大的根系吸收水和无机盐,它也能活着,只是并不像自养型植物一样“自食其力”,而是靠两种真菌“养活”它——萌发菌和蜜环菌。

所以提到天麻的种植,必然要提到这“两菌”。萌发菌和蜜环菌都属于真菌类,分别为天麻不同阶段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来源。

天麻是一种异样型植物,无花无叶,靠两种真菌供给其生长所需的营养。
摄影/王黎明‍‍‍

萌发菌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天麻种子的萌发,而到了天麻种子成为原球茎和营养繁殖茎阶段,就开始和蜜环菌交接班,由蜜环菌开始负责原球茎、营养繁殖茎(米麻、白麻)后续的长大。


天麻的萌发菌为小菇属(Mycena)的真菌,主要分布在林间的枯枝朽叶上及表层的土壤中。由于天麻种子非常微小,没有胚乳,仅由原胚细胞组成,所以它的萌发全靠萌发菌的菌丝侵染种胚为它提供发芽的营养。


而蜜环菌则是能够寄生于自然界中600多种树木或草本植物上的一类真菌,主要靠分解木材来获取营养。

可以说,没有蜜环菌,天麻就无法生长。当蜜环菌的菌索与天麻块茎接触后,它的菌丝会逐步侵入天麻的块茎中,天麻块茎通过消化菌丝细胞从而获取生长所需的养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蜜环菌都适合与天麻共生,不同品种的蜜环菌与天麻的亲和关系不同,甚至可能会成为天麻的病原菌。因此,选择合适的蜜环菌品种对于天麻种质生产至关重要。


天麻从种子到收获,要经过原球茎、米麻、白麻、箭麻等生长阶段,萌发菌和蜜环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摄影/徐晔春‍‍‍


可以说,天麻整个生长过程,从种子到原球茎、米麻、白麻、箭麻直到收获,都离不开“两菌”的给养,所以养好天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育好两菌的过程。


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山地,野生天麻多生长于海拔400—3200米的疏林下,杂木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空地、林缘灌丛边缘及竹林中。


天麻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地温高于14℃且不超过28℃时,均能生长。

天麻对于土壤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在一般土壤中也可以生长。不过,在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中生长得更好,粘重土壤则会因不透气而导致天麻腐烂。


天麻喜凉爽、湿润、土质疏松、土壤肥厚、富含腐殖质的生长环境,但总体上来说对于温度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

摄影/刘兴剑‍‍‍‍


天麻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均有分布。国外的尼泊尔、不丹、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至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但由于天麻自古以来药用价值就颇受重视,近些年来保健功效又极受热捧,长期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度造成野生天麻资源濒临枯竭。

2004年,天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易危物种(VU)。2021年,天麻也被收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不得随意采挖和买卖。

20世纪70年代,过度采挖一度导致野生天麻资源枯竭,药材市场甚至出现过三年的“断供”。后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终于开启了天麻从依赖野生到人工种植的新篇章。‍‍‍‍‍‍‍


如今,市面上的天麻产品均来源于人工种植。其实我国自1957年开始,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就已开始天麻人工栽培的尝试。

有赖于周铉、徐锦堂等人对天麻的研究成果,为人工栽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破解了天麻两菌依赖型的生活史,改写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种植的历史,有效地推动了天麻人工养殖的发展。


如今,天麻的人工种植分为有性繁殖(用天麻种子进行繁殖)和无性繁殖(用米麻或白麻种植箭麻)。

很多人见过天麻,但未必见过天麻种子。每株天麻大概能结20—160个蒴果,而每个蒴果里约有近4万粒种子,但因为极其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

摄影/王冰‍‍‍


用有性繁殖种苗生长力强,易优质高产,但生长周期长。因此很多人为了实现快速收获,选择直接播种“小天麻”来缩短生长周期,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容易造成品种退化。


“拟境栽培”是开展中药材种植、保证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海拔、地势、气温、水分和土壤是影响药材生长及品质的关键因素,根据天麻喜欢的生境特点,进行林下仿野生种植,是天麻实现“拟境栽培”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天麻种植需要消耗大量菌材,按《天麻生产技术规程》计算,种植1亩天麻需要约15—30吨菌材。而常用的青冈、桦稿和毛栗等树种生长缓慢,抚育周期较长,所以菌材成为了限制天麻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天麻的种植需要消耗大量菌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菌材的“取”和“种”应实现同步,并根据天麻的生长习性和生长阶段合理利用菌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一些种植天麻的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砍伐树木作为菌材,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合理充分利用菌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因此,如何采用菌棒代替木材种植天麻,是目前天麻种植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03|生之选  生于道地   


由于早期对天麻与菌共生的生长特性认知的局限性,直到民国,仍然认为天麻的地下块茎是天麻的根,而将蜜环菌的菌索认作是它的须根。

随着研究的深入,1949年之后,逐步明确了天麻的地下部分为块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天麻的植物学形态才逐步清晰。


关于天麻的产地,最早记载为魏晋时期的山东泰山、河南嵩山、陕西宝鸡和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地区;宋代逐步集中到山东泰安东平、郓城,同时向南扩展至四川广元、湖南衡山、安徽等地,并强调了山东东平和郓城为道地产区;明代增加了山东济宁和湖南邵阳、新化等新的道地产区;清代开始出现昭通彝良产地;民国时期认为四川、云南和陕西汉中为道地产区;1949年以后发展为云南昭通、镇雄,四川峨眉、乐山、宜宾、叙永、泸州、凉山及贵州毕节、赫章、织金、黔西等地为道地产区,并认为云南昭通所产最佳。


伴随着天麻人工栽培技术的日臻成熟,如今,全国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道地产区:


  • 昭通天麻——产于云南昭通的彝良、镇雄、盐津、大关、永善、威信、绥江、昭阳等县区,其中以彝良、镇雄两产地为核心,其相邻的周边县区为主。


  • 川天麻——产于四川宜宾、泸州叙永、乐山、凉山、荥经等地区。


  • 贵天麻——产于贵州毕节(七星区)、赫章、纳雍、织金、瓮安、贵定、都匀、黔西等地区。


  • 西天麻——产于陕西汉中地区、甘肃康县和河南南阳等地区。


  • 什路天麻——产于湖北恩施、宜昌等地区。

根据花茎杆的颜色、花的颜色、块茎的形状和含水量等特点,天麻又可分为天麻(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松天麻、黄天麻等多个变型品种。

昭通天麻属于乌天麻;川天麻、贵天麻以乌天麻为主,皆有红天麻;西天麻和什路天麻属于红天麻。随着天麻培育技术的发展,后续还出现了红天麻和乌天麻杂交培育而成的乌红杂交天麻和红乌杂交天麻品种。


天麻的外观“特色”常被总结成几大要点——“芝麻点”“鹦哥嘴”(或“芦根蒂”“红小辫”)和“凹肚脐”。

天麻的外观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厘米, 宽1.5—6厘米,厚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纵皱纹及多轮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

先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末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有人形象地将天麻的外观特点概括为“芝麻点”“鹦哥嘴”(或“芦根蒂”“红小辫”)和“凹肚脐”,可以作为识别天麻的几大要点。

天麻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根据采挖时间的不同,天麻药材可分为冬麻和春麻。又根据单个重量和每公斤所含个数,将冬麻规格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春麻仅分为“统货”一个等级。


冬麻为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进行采挖加工的天麻,此时天麻花茎未抽薹出土,地下块茎内营养物质积累最多,体重且饱满,质量最好。

清明过后,天麻花茎已经抽薹出土,此时地下块茎的营养物质已有部分消耗,因此比之冬麻,质量较次。

天麻根据采挖季节分为“冬麻”和“春麻”,品质有所差异,而后期加工过程也会造成天麻产品的品质不一。
摄影/刘兆龙‍‍‍

采挖后的天麻应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以此来保证有效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古代对于天麻的炮制方法很多为去皮,如《本草图经》中的“天麻,初取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还有《本草蒙荃》中的“乘润刮皮,略煮沸汤,暴干入药”,而现代的炮制方法一般不去皮。

传统炮制工艺过程中的洗、蒸、干燥的差异,会造成天麻饮片质量的不同。

鲜天麻蒸制时间过短或过长会造成天麻有效成分的流失,干燥温度的不当也会影响饮片质量,过高会使天麻内部呈“空心”状态,颜色变深无光泽;干燥温度过低则会使干燥时间过长,易霉变。


因此,在选购天麻饮片产品时,应选择片型平整,颜色美观者为佳。

趁鲜切制的天麻片。‍‍‍‍‍

如《中国药典》(2020版)的描述,天麻饮片应“呈不规则薄片。外表皮淡黄色至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半透明。气微,味甘。”


另根据《中药炮制学》中的要求,应选择“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无污染,无泛油,无整体,无枝梗,无连刀、掉边、翘边等”的天麻饮片。

04|抑肝阳,定风之草   


各历史时期对于天麻的功效、主治记载及临床应用情况有所不同。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医家多看重天麻的补益功效,所以常见“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等描述。


宋代天麻为治风的重要药材,多发挥祛风湿痹、通络止痉、增强筋力、安神止痛的功效;金元之后天麻治疗内风的理论逐渐完善,接近现代对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的功效认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天麻为“肝经气分之药”“治风之神药”。


天麻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描述不尽相同,金元之后才逐渐接近“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的功效认知。

《中国药典》(2020版)中将天麻归肝经,对其功能与主治的描述为: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天麻素是天麻重要的活性成分。早在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中,就已把天麻素作为天麻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普遍认为天麻药效作用的发挥是其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天麻苷元)、对羟基苯甲醛等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


又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巴利森苷类物质也逐渐被认为是天麻的重要有效成分。因此,到了2020年版的《中国药典》,要求天麻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6个特征峰,样品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不低于0.25%,另外4个特征峰为巴利森苷类物质的特征峰。



天麻素(4-羟甲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具有抗氧化、消炎、调节神经递质等多种作用,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天麻质量控制的重要成分之一。


除了天麻素,天麻中还含有对羟基苯甲醇(4-羟基苯甲醇)、香草醛、巴利森苷等酚类成分。这些酚类成分对缺血性脑损伤、血管性痴呆、缺血性心肌损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凝血栓、炎症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


对羟基苯甲醇,即天麻苷元,为天麻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跨膜能力和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的特性。


巴利森苷类成分也是天麻中已经明确的具有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之一,由天麻素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羧基位点与柠檬酸缩合而成,是天麻素的前体药。

巴利森苷类成分在天麻中的含量大多高于天麻素,可通过代谢成天麻素发挥药理作用,如脑保护、镇痛、抗肿瘤及保护心肌细胞等,在促血管生成、平喘、抗衰老、抑制寨卡病毒等方面也显示出潜在疗效。


本文审稿专家
刘大会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黄璐琦, 郭兰萍, 詹志来. 道地药材标准汇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3]刘大会, 龚文玲, 詹志来, 彭华胜, 王晓, 陈科力, 黄必胜, 郭兰萍, 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与变迁,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8)
[4]刘燚, 金传山等. 天麻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23,58(15).

[5]陈峥, 杨东方. 天麻功效应用源流考. 中医药导报. 2023, 8(29).

[6]龚文玲, 詹志来, 江维克等. 天麻本草再考证. 中国现代中药, 2018, 20(3).

[7]徐锦堂, 冉砚珠, 郭顺星. 天麻生活史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9, 11(4).

[8]宁子琬, 毛春芹等. 不同加工方法对天麻有效成分及SO2残留量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15).

[9]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创作团队

策      划:Quincy G

撰      稿:Quincy G

制      图:

李雅琼Phil

分供图:植物智、视觉中国

封面图源:植物智(摄影/王黎明)‍‍‍‍‍‍‍‍‍

药炉经卷伴余生
与药相伴老 修炼到白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