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闲谈节日、时间与文化
籍心亮
中国节日,是指中国的法定节日及纪念日、民间节日、其他中国承认的国际日以及重要日期等。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总体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日和外国的节大致有近300个,一般的传统节日有元旦、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建军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冬至节、腊八节、除夕、春节等20余个。最主要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穿越时空,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从文献上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朝的《夏小正》、《尚书》等,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等有关。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大都又和节气密切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基本定型于两汉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提供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进一步发展定型的土壤和条件。
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朝,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和调整,由于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乡生活密切结合,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文化性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良辰佳节”。
到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直到沿用至今的各种节日习俗,基本在明清时期已得以体现。
一
中国节日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的整体性。
古人认为“天地一气也”。这一气化为阴阳二气,循环在天地间,而夏至与冬至,则是一年中阴阳两气变化的极点。寒来暑往,暑尽寒来,一往一复遥相对应。比如端午节,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屈原,有说起源于伍子胥,或说起源于曹娥、马援,还说起源于龙图腾等;从端午节的习俗说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符、马,系花绳绳儿等,但由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的不同,还有不少习俗与活动,体现了节日的独特性与多样化。
从中国古代的重数节日序列,包括一月一(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情人节)、九月九(重阳节或老年节)5个节日在内的一个特殊的节日序列。从整体性角度看会产生新的视觉,看到新的问题。比如中国古代节日从一月到九月的节俗排列,我们会发现是以五月为基点,或分界线:前半年的一月一日登高、三月三日临水;后半年的七月七日临水、九月九日登高,这中间存在着整齐的对称关系。而排在中间的五月五日则“可登高可临水”。这种对称关系的产生,缘于五月前阳气由弱转强,五月后由强转弱,正与前面所述的阴阳观念密切相关。而冬季的十月到十二月不在这个序列,大概与古人认为冬季最重要的是与“藏”有关。古人把“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看成一个整体循环的时间体系,于是冬天3个月为什么没有设重数节日也就有了答案,因为冬天以“藏”为德,古人在“动”与“静”中,为冬天3个月选择了“静”。
有了整体论这样的观点,咱们再返回来看端午节的传说,发现其中也大都有内在理论可循。屈原自投汩罗江、伍子胥死后被装入皮囊投入大江、曹娥也是死于水中,马援虽然没有死于水,但他的将军号为“伏波”,这些端午节日传说的主人公都与水相关,有水神的神格。而在一年之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是夏至月,是一年阳气最足的月份,选水神祭祀,是古人以水镇火、以阴镇阳、以取中和的含义所在。
二
节日之所以称为“节” ,是因为它将永恒流动的时间,划分出若干节点。所谓节日,正是表明这些“节点”的特殊日子。
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排序的规律:如果以半年为单位,则明显是重前半年,轻后半年;如果以季节为单位,则重春秋而轻夏冬;如果以月为单位,节日排列则重奇数月,轻偶数月;如果以半月为单位,则节日排列重前半月,轻后半月。若作具体分析,在一年之中,这个规则还有两个变例:第一个变例是八月。自唐末至宋期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出现,使八月份这个偶数月的节日分量变得比较重,形成了全年严谨的节日旋律节奏中的一段变奏;第二个变例发生在十二月(腊月)。十二月按照规律说是阴数月,但它因为临近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其节日排列上和一般规律有截然相反的倾向。虽然是阴数月但节日分量重,并且是后半月重于前半月,这是一个双重变例。但因为时间上一年又一年是循环的,因此,十二月的节日部分就和下一年正月的节日部分组合到了一起。这一排列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使春节前后的节日分量在全年的节日排列中显示出突出的分量,形成了全年节日排列最集中的高潮部分。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排列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则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而至。这一切复以前半年与后半年的节日分量之间的轻重差别,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
这就是我们的先民为我们创造的中国时间,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卓然自在,美丽若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结晶,中国时间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不争的事实。仅仅只是变化了一个观察角度,我们就能够看到它拥有这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还有多少没得到充分开拓的空间,正等待后人去努力研究、挖掘。
中国节日、时间与文化是互为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的。那就是一定要理解古人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和我们一样在努力地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我们的祖先有着勤劳勇敢敢为先的精神,有着聪明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必须要倍加珍视的。因为正是有这些智慧与创造作为支撑,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才有了自己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因为拥有这些智慧与创造作为依托,面对未来,我们应更有一份文化的自信和从容。这也正是2009年我们有了“端午节”传统节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12月4日,“春节”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前收到的一份己亥年“春节贺礼”。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作者:代县财政局退休干部
2025.01.09
更多精彩请点击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