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壹
晋西北的春节交响曲
张建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这首童谣在耳畔响起,晋西北的春节便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徐徐展开。从腊月的忙碌筹备,到正月的欢乐庆典,每一天都跳跃着独特的音符,共同奏响了一曲盛大而热烈的春节交响曲。
小年:灶火映红祈愿心
腊月二十三,在晋西北,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标志着春节的大幕正式拉开。民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一大早,主妇们便开始忙碌起来,精心准备祭灶的供品。糖瓜是必不可少的,那色泽晶莹、香甜软糯的糖瓜,承载着人们对灶王爷的殷切期望。老人们常说,要让灶王爷吃了这甜滋滋的糖瓜,嘴巴被粘住,在玉皇大帝面前就只能说自家的好话。
夜幕降临,灶房里烛火摇曳。一家人整齐地站在灶台前,长辈神情庄重,将糖果、馍馍等供品一一摆放在灶王爷的画像前,嘴里念念有词,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孩子们虽然不太理解其中深意,但也被这庄重的氛围感染,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切。在晋西北,祭灶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平安的守护。
腊月集市:热闹年货大采购
腊月里的集市,是晋西北年味最浓郁的地方之一。尤其是二十六、二十七这几天,恰逢传统的赶集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如同潮水般涌向集市,采购年货。
集市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卖春联的摊位前,红彤彤的春联如一片喜庆的红海。“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乡亲们一边挑选,一边品评着春联的内容和书法,脸上洋溢着对新年的期待。
食品摊前,更是香气四溢。晋西北特色的黄米油糕,炸得金黄酥脆,咬上一口,满口香甜;刚出锅的麻花,油食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还有那成串的红枣、黄澄澄的小米、香喷喷的胡麻油,都是晋西北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材。孩子们穿梭在人群中,手里拿着糖葫芦,眼睛还盯着卖鞭炮的摊位,那一板板浏阳鞭炮,如同即将点燃的欢乐信号。
卖新衣的摊位上,色彩鲜艳的衣服在风中飘动。大人们精心为家人挑选着新衣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能焕然一新。老人们抚摸着布料的质地,盘算着尺码是否合适;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试穿新衣,在镜子前转来转去,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除夕:红火团圆夜
除夕,是晋西北春节的核心篇章,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忙碌与喜悦之中。
清晨,男人们早早地起床,劈柴,扫院,开始准备张贴春联和福字。晋西北的贴春联很讲究、寓意吉祥,红色的纸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递春联、抹浆糊,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贴完春联,响炮吃饭。下午,大人们又忙着垒旺火。这是晋西北除夕的独特习俗,用大块的煤炭在院子中央垒成塔状,中间留空,便于通风燃烧。旺火垒得越高、越旺,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越红火。没有炭的人家就把柠条捆成捆,栽在院里。孩子们围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忙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到了傍晚,厨房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晋西北的年夜饭以丰盛和特色著称,炖羊肉、炖烧排骨、猪头肉,酥鸡肉,牛肉丸子等硬菜摆满了一桌。还有那象征着团圆的黄米面馍馍,金黄饱满,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举杯欢庆,互道祝福。长辈们讲述着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收获,孩子们则听得津津有味,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春晚开播以来,这已经成为晋西北人除夕之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彩的节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房间。与此同时,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梦如幻。
正月初一:出行祈福拜大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晋西北的人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早地起床,迎接新的一年。
接完神,吃过早饭后,村里男人们便赶着牲畜,带着祭品,前往村口的路口举行“出行”仪式。这是晋西北独特的祈愿方式,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路神,祈求新的一年出行平安、道路畅通。在路口,燃放鞭炮,麻炮。猪牛羊被这热闹的氛围惊扰,兴奋地叫着。主人们将祭品摆放在地上,虔诚地磕头祭拜,口中念念有词:“路神保佑,出入平安,四季顺遂。”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好奇地看着这一切,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但也被这庄重的氛围所感染。
“出行”归来,便是拜年的时刻。晋西北的拜年习俗十分讲究,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家长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地串门。一进家门,孩子们便整齐地跪在地上,向长辈磕头,嘴里说着:“爷爷奶奶,新年好!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长辈们则满脸笑容,将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五毛、一块、二块)递给孩子们,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村子里,街头热闹处,人们穿着新衣服,亮亮行头。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过年好!”“恭喜发财!”邻里之间的情谊在这一声声问候中愈发深厚。大家互相分享着新年的喜悦,交流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正月十五:元宵狂欢闹花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晋西北又被称为“灯节”,是春节期间的又一个高潮。这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五彩斑斓的花灯将街道装点得如同白昼。晋西北的花灯别具特色,有纸糊的生肖灯、精美的宫灯,还有用高粱秆扎成的各种动物形状的灯。每一盏花灯下,都挂着一个有趣的灯谜,吸引着人们驻足思考。孩子们提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灯笼,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
文体广场上,热闹非凡。舞龙舞狮表演正在精彩上演。舞龙的队伍动作矫健,巨龙在他们的舞动下,时而蜿蜒盘旋,时而昂首腾飞,仿佛要冲破云霄。舞狮的演员们则将狮子的活泼、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周围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被这精彩的表演所吸引,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表演也毫不逊色。踩高跷的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在高跷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观众们惊叹不已。扭秧歌的队伍则充满了活力,演员们手中的彩绸在空中飞舞,脚步轻盈,节奏明快。整个广场成了一片欢乐的舞台,人们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与此同时,郊外的上空烟花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将整个夜空装点得绚丽多彩。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天空,大声呼喊着:“看,那个烟花好漂亮!”大人们也被这美丽的景象所感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晋西北,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元宵的馅料丰富多样,有香甜的黑芝麻馅、细腻的豆沙馅、还有独特的枣泥馅,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晋西北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每一天都充满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凝聚。在这片黄土高原上,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新年,迎接新的希望。每一个习俗、每一个活动,都承载着晋西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春节的交响曲渐渐落幕,新的一年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人们带着满满的祝福和期待,踏上新的征程。
作者简介:
张建军,网名小草,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习作散见《清涟》《星河》《五台山》《神州》《青年文学家》《辽宁青年》《市场导报》《散文选刊》《黄淮文学》《中华诗魂》《驼铃》《北方诗刊》《颂歌唱响新时代》《新长征礼赞》《美丽城乡》《雪山冬韵》《峰台春晖》等书刊。
更多精彩请点击
张建军|《山村行(六首)》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