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李三娘》的前世今生】

文摘   2025-01-16 00:23   山西  




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北路梆子《李三娘》的前世今生】

作者:张六金

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天凤剧照


《李三娘》是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从清末的老艺人刘德荣(艺名云遮月)、李桂林(花女子)开始,算起来迄今四代演员都在演这个戏。最近,笔者对这个剧目的起源、流变及当下的演出情况进行了一些调研和考证,试从此剧目的起源、改编、传承等方面作一些梳理、阐释。


一、从南戏《白兔记》说起

市北路梆子二团演出的《李三娘》

南戏中的重要曲目《白兔记》是《李三娘》最初的雏形。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白、拜、杀。

这“四大南戏”中的《白兔记》即《李三娘》的源本。故事情节为: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此剧写他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抡棍而去。知远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汾州投军。

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受到数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外出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带兵回沙陀,与李三娘团聚。

《白兔记》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在这本戏文中,白兔,并不是贯穿全剧之物,但却以《白免记》作了剧名,大概因其做了故事引子之故。

《白兔记》共三十三出,作者为刘唐卿。据《录鬼簿续编》作者贾仲明介绍,刘唐卿,太原人氏,生卒年不详。他为刘唐卿写的挽辞云:“刘唐卿老太原公生在承平至德中。王右丞席上相陪奉,有歌儿舞女宗,咏博山细袅香风。莺花队,倚翠偎红。”根据这首词约略得知作者生活在元初盛世的至元到大德年间,也是一位落魄之士,混迹于勾栏瓦舍的书会才人。《白兔记》剧本问世后,据传首先有相应的民间小调在三晋大地上演,这真是“三晋人写三晋事,三晋人演三晋戏”,只可惜这些传说未见文献记载。

二、忻州北路梆子剧团改编《李三娘》及演出状况


青年新秀兰喆饰演的李三娘


新中国建国后,新组建的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于1961年对这个传统戏进行了整理,由集体改编、忻县地区文化局创作室的冯福恒执笔完成,将这本传统戏《李三娘》重新搬上舞台。当时剧中主要人物李三娘由贾桂林拌演。她在原剧目的基础上,与主创人员重新加工整理,紧紧围绕着主要人物李三娘组织矛盾,使得剧情更加紧凑集中,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这个剧目也成为忻州北路梆子剧团保留剧目之一,一直延演至今。

由冯福恒执笔改编的北路梆子《李三娘》剧本共十一场,依次为:谋害、瓜园、投军、磨房、送子、休书、逼嫁、发兵、井台、血书、团圆。

贾桂林是北路梆子著名的艺术家、且堪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她饰演的“李三娘”已超越了她的前辈们。她把剧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通过不同的唱腔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磨房”一场中,将一个被无情哥嫂折磨的、深夜在寒冷磨房中受苦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后来由贾桂林、刘文通等主演的《李三娘》还灌制了唱片,在社会上风靡一时。

上世纪90年代,由贾桂林长女吴天凤主演的《李三娘》再次引起了轰动。曾经的省文化厅原厅长、剧作家曲润海先生曾说过:“我看过几次吴天凤演的《王宝钏》《血手印》《李三娘》,对她的声腔特别欣赏,可以说是听得入迷。要知道她己经是七十高龄的人了,论声腔现在还无人企及,实在是北路梆子的无价瑰宝,也是国宝。”这是对吴天凤舞台艺术最好的、也是最权威的评价。

 吴天凤是贾桂林的长女,从小生长在梨园之家,自然是贾派艺术的正宗传人。但她并没有局限于仅仅继承。她遵照母训,追求创新,在表演和唱腔方面也有所发展。《李三娘》是吴天凤舞台演出上颇有影响的剧目,堪称脍炙人口,赢得了社会认可。她根据剧中人的人物身份、个性特征、思想感情,研究琢磨准确的表现人物,她饰演的“李三娘”可谓达到了形神兼备。

三、青年新秀兰喆传承的第四代“李三娘”

忻州市戏迷协会领导在演出现场向兰喆赠匾

兰喆是当下忻州市北路梆子二团的一位青衣新秀,她在青少年时期走进了忻州青年艺校,专门学习戏曲表演。从青年艺校毕业后,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北路梆子青衣演员。

勤奋好学的兰喆,对北路梆子传统剧目更是情有独钟。在北路梆子名家吴天凤、成凤英、贾粉桃等老师的指点下,学习了不少剧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为熟练的是《王宝钏》《金水桥》《李三娘》《血手印》等。

2024年国庆期间,忻州剧院轮番上演了七天大戏。市北路梆子一团、二团好戏连台,精彩呈现。10月3日的上午场,二团献演的剧目《李三娘》,其主角儿李三娘就由兰喆扮演。在“井台”一场中兰喆的大段唱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特别是伴随着七次呼喊“小将军”后的唱段,一次比一次感情投入,一次比一次激越,再加上扮演刘承佑的小生演员吕雅丽的默契配合,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共鸣,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换场时,忻州市戏迷协会的两位领导走上舞台,他们为兰喆献上刻着“表演传神韵,唱念诉真情”的一块匾额,表达了广大戏迷朋友的心声,兰喆发表了简洁的致谢感言,全场观众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结 语

当下,北路梆子剧目《李三娘》除忻州市北路梆子二团演出外,市北路梆子一团、民营的梅琳、雁欣、华韵等剧团都有这个剧目。其他剧团扮演李三娘的王水先、王俊琴、王艳、郭变清、郝美莲、宋丽等都有各自的演唱特点,也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一个传统剧目能在自诞生以来,数百年间顽强地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舞台之上,凝结了几代北路梆子人在唱、念、做、打方面的艺术精粹,形成具有“活化石”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窃以为,首先是这本戏具有丰富的剧情,能够完整地演绎一个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这种剧情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共鸣使得戏曲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其次‌是因为这个经典故事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反映出剧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但精神却永不过时‌。

也许,这就是北路梆子《李三娘》久演不衰的原因吧。

作者简介

张六金,忻州市忻府区人。曾从事农技、新闻采编等工作,近年致力地方文化研究。曾为忻府区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现担任忻州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遗山诗社副社长、忻州古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社会职务。有《性灵屋文稿》《性灵屋吟稿》《乡贤傅山》《忻州古城记忆》等著作行世。


更多精彩请点击


因果报应《清风亭》/张六金

北路梆子别样的《花打朝》

唱做兼顾  声情并茂---看北路梆子《失子惊疯》有感

戏曲传统剧目刍议

花枪对阵  绝技纷呈---晋剧《红桃山》观后

北路梆子《四郎探母》观后感

评论‖张六金|以诗歌与自然和生命对话——读乔进波诗集《有鸟掠过》

【忻州古城故事】明代忻州古城名人:宿冕父子

【古城故事】因宿冕命名的“主事巷”

略数家珍:秀容书院第四任山长董宇炜会试考卷

回忆与陈巨锁先生的一段文事交往

忻州老城七大名人故居

秀容书院 | 从秀容书院走出的慈善家:智澄

忻州古城历史上的庙会习俗

定格的口碑----写在《白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印行之际

两件古碑拓补正了明万历版 《忻州志》的缺失

【张六金忻州古城故事】赵贵根为许翰度脱靴换靴

【张六金忻州古城故事】官场廉吏 书院山长---崔嶫

张六金|古今明月楼:演绎不同的忻州故事

【张六金忻州古城故事】略数家珍:遗山《续夷坚志》扫叶山房印本

张六金丨《忻州古城故事》陈家小巷与陈功祠(之一)

张六金|忻州古城文化探究讲座在忻州师院举行


忻州大剧院上演剧目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关注“忻州故事”订阅号
获取演出更多资讯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忻州故事
讲好忻州故事,传递忻州声音,促进忻州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