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路梆子二团演出的《李三娘》
南戏中的重要曲目《白兔记》是《李三娘》最初的雏形。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白、拜、杀。
这“四大南戏”中的《白兔记》即《李三娘》的源本。故事情节为: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此剧写他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抡棍而去。知远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汾州投军。
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受到数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外出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带兵回沙陀,与李三娘团聚。
《白兔记》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在这本戏文中,白兔,并不是贯穿全剧之物,但却以《白免记》作了剧名,大概因其做了故事引子之故。
《白兔记》共三十三出,作者为刘唐卿。据《录鬼簿续编》作者贾仲明介绍,刘唐卿,太原人氏,生卒年不详。他为刘唐卿写的挽辞云:“刘唐卿老太原公生在承平至德中。王右丞席上相陪奉,有歌儿舞女宗,咏博山细袅香风。莺花队,倚翠偎红。”根据这首词约略得知作者生活在元初盛世的至元到大德年间,也是一位落魄之士,混迹于勾栏瓦舍的书会才人。《白兔记》剧本问世后,据传首先有相应的民间小调在三晋大地上演,这真是“三晋人写三晋事,三晋人演三晋戏”,只可惜这些传说未见文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