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小年
小 年
胡二
呵呵,腊八节刚过,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紧接着又将登场,
小年,源于秦汉时期,因与灶王爷有密切相关,也被人们称之为谢灶、祭灶节等。是咱们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地区过节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在咱们北方通常以腊月二十三为准。相传每逢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便是灶王爷去天宫见玉帝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的日子,去汇报这一年里人间的收成及民众的穷、富、善、恶、以及生活疾苦等。
过小年与过大年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小年这天的白天基本上与平时也没什么两样,从我记事起一直至现在,小年的仪式都是从晚上夜幕降临后开始的,我记的每到小年夜的时候,母亲就早早在灶台上摆好了供奉灶王爷的神像以及所用的物品,灶王爷的神像是白纸木版画,套印出红红绿绿的颜色。最中间的自然是灶神爷和灶神奶奶,抄着手端端正正一左一右安坐,高低一致、宽度一致。神像两边还附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小对联,神像的上面还有写着灶君府的字样,一眼看去还真有种神秘庄重的感觉,神像前的碟盘里母亲已早摆放好了一些用玉谷做成的醯(xi)麻糖、醯蛋蛋、糖类水果以及白面蒸下的面供品之类的供奉食物,两旁各点有一支小烛,神像前那燃着三炷香在屋里散发着淡淡的焚香味,一直等到香火燃尽后,母亲就用手小心翼翼地揭下灶王爷的神像连同将早放置一旁用黃纸折成的三张黄裱纸,然后双膝跪在灶台前那用玉米皮编织下的草拍子上,毕恭毕敬地将手中揭下的灶王爷神像与那三张黄裱纸一同放入灶膛口用火柴点燃,一边烧一边开始祷告:灶爷爷灶爷爷你上天,说给玉皇爷,麻麻豆豆多打些儿,娃娃们爱吃个圪噘噘。(圪噘噘,是用和好的白面揉搓成长条状后,取一高梁杆顶部那一尺多长的箭箭,再将长条状的面缠绕上去,伸进灶膛里用火烧烤,即烤成了金黄略带褐色的一种食物,口感好孩子们很喜欢)随着烟消纸尽,母亲就让我们到院里放几个预示着全家人对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起程与敬重的欢送能带回好运的麻炮,当将这一事项完成告一段落后返回屋里时,哈哈!屋里已不再是刚才那肃重的气氛了,像炸锅似的蹦跳声欢笑声早乱作一团,那就是我们兄妹几个就要开始分享垂涎等久那刚才在灶王爷神像前摆放在盘子里灶王爷吃”剩"的的醯麻糖水果之类的美食了,欢笑声吵嚷声、伴着母亲嘱咐吃上醯麻糖就开始糊嘴了,以后只能说吉祥的好话再不能吵架讲脏胡话之类的声音嘈杂在一起,整个屋里顿时就热闹起來,此时真正是应验了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爷爷的名儿、孙子的肚了。如今我每当想起,当时那个场面可是我今生真正开心无忧最幸福同时也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了。
当年那脆中带甜永远也馋不够的醯麻糖的脆香甜味儿,至今也都深深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我听大人们说,它产于咱们忻州城北约十多里有个叫杨村的地方,对此我幼小的心里对生产醯麻糖的杨村有一种既好奇又向往的感觉,甚至我曾天真的想过如果能生到那地方该有多好,因为那里好象有我吃不完的醯麻糖。
(本文中的”醯"(xi)应该是“饧“Xlng,因本地方言将该制品称作:Xi,即采用了同音字“醯"了)。
说起供奉灶王爷,我们村里还流传着一有趣的故事呢,那时村里有一年老、早年丧妻的单身汉,他姓啥我也不清楚,因他的个头不高人也长的干瘦,人们习惯称他为小银海,别看他人长的干瘦,腹中却有几分文才,那时人们的日子虽都很艰难,但人们对小年夜升天的灶王爷节日都还是十分看重的,当然他也包括在内,可无奈家中的白面奇缺、经济又拮据,只好自出新裁,在灶台前点根小烛后开始叩头祷告:灶爷爷灶爷爷你姓灶,我没老婆你知道,有心给你蒸些灶,汉手汉脚不能闹。希望以此言语同样也能博得灶王爷对他这无奈的现状的理能与同情. . . . . . 。
小年夜的习俗对现代人来说虽有点荒唐,但他也是咱们祖先的一种文化传承,同时也包含了咱们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愿咱们祈盼的“灶王爷神灵回宫”言好事后,能给咱们人间的千家万户都能带来吉祥好运,也愿咱们以后的生活也像寄托寓意的醯麻糖一样永远甜蜜幸福永久 。
作者:胡 二 (真名:胡代喜)1964年生,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解原村人,毕业于解原村高级中学。酷爱文学、诗歌创作,性格耿直、喜欢创作、阅读正能量的作品。
更多精彩请点击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