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五台抗清义士张还初
文/刘汉英
五台县耿镇村地处清水河流域中游,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历史名人张还初,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最优秀人才。
明天启元年,张还初出生在耿镇一户衰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于崇祯年间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受到崇祯皇帝亲自召见。并御赐其:“年少初登第,还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的褒奖。这对张还初及其家族来说,确实是莫大的荣耀。为彰显荣誉,激励后人,在修建张家石大门时,将这四句圣言镌刻在大门上方及两侧,并刻碑以记之,至今清晰可见。
张还初深受皇恩,感激万分,立志尽忠报国,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不久,明朝被推翻,建立了大清。亡国之恨,让张还初怒火中烧。他对异族统治极为不满,立志反清复明。他号召率领清水河一带农民揭竿而起,操戈造反。起义之初,他将家里的十八担豆子献出,供义军食用;又拿出银两购置长矛兵器。很快形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官府惊呼:“如虫昌毛而起,据山集寨,旌旗蔽天。”他与本县高山率领的另一支起义队伍联合攻打五台县城。义军造云梯,挖地洞,出奇制胜,杀死了五台县令吴琼的亲信吴虎,吴有功,使敌人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五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轰动山西,震惊朝野。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军,急派宣化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总兵李延寿率兵前来征剿。
由于兵力悬殊,张还初为了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率部撤回耿镇的南坨寨,凭险据守,同清军抗衡。南坨寨山势陡峭,高耸入云,易守难攻。寨的顶部平坦,面积约七、八平方公里。义军在寨顶筑石洞屯兵,发明风碾风磨,开设文武学堂,修建防御工事,厉兵秣马,决心与清兵对抗到底。这时,起义军已经成为清廷的心头大患。一六五零年,为镇压义军,李延寿率兵长驱直入,将南坨寨团团围住。釆用筑长围,断水路的办法,迫使义军自行瓦解投降。张还初面对断水困难,急中生智,想出“天鹅取水”的办法。将棉絮用绳索捆绑,垂入清水河,醮满水后拉上山,再挤出水来使用。有不少人亲眼目睹了“白天鹅”上下盘旋,为义军取水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传为佳话。
然而,义军的取水办法还是被清军发现了。立即组织人把清水河改道,造成南坨寨山跟底河水断流。起义军失去取水来源,困苦异常,战斗力日益衰减。在清军昼夜猛攻,粮尽水绝的情况下,南坨寨失守,清军从四面八方涌上寨顶。张还初毫不畏惧,率众与清兵殊死搏斗,英勇杀敌,浴血奋战至最后,他聚集义军高呼“我等生不同日死同时,誓死不做官府俘虏!”带头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九岁。当地百姓编出了称赞张还初的歌谣:“张还初,是好汉,敢和朝廷顶着干。杀官府,分粮钱,南坨寨举旗造了反。坏了心的李延寿,坏事做全又做夠。杀了张还初,砍了众弟兄的头,血染了耿镇高洪口。老的把你骂,小的把你咒,骂你是怪不眨眼的剑子手。”
张还初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进士及第,义军首领,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忠贞不二的儒将,而并非占山为王的草冦。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惊天地 泣鬼神。他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以身殉志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耿镇人引以为傲。
作者简介:
刘汉英,五台耿镇村人,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退休干部。喜欢文学创作,常有作品被报刊杂志发表。
更多精彩请点击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