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春 联
春 联 杂 谈
籍心亮
再有10天就是春节了,走在街巷,到处是购买年货的摊位,到处是购买年货的人们。那摊位上最引人注目,最让人感觉温暖的自然是春联。
春节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民风民俗。春联是人们表达哲思感悟、闲逸兴趣、怡悦情感、迎春贺春的习俗。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副春联带着精湛的艺术境界和情感内涵,让人品悟。2006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春联称“桃符”,与驱鬼辟邪有关。古人认为人间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防备过年时侵扰,人们把“桃符”挂在门上,鬼魅就不敢上门了。因此,春联起源于桃符,内涵丰富博大,蕴藏着厚重的情感内容和历史文化,展现春天的喜悦和希望,深受人们喜欢。
据古代相关资料记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代刘丘子,在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这里的立春为三阳,故称“三阳”,四序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始布”和“初开”都表示春天将至,开始充满生机和希望,到处都是一片喜庆祥和之景。这副春联的意思是:立春之后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开始复苏获得新生。短短的八个字,不仅简单凝炼,而且意义深厚,更加之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这副对联既描绘出了生命和时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易经哲学”的思想和内涵,更显示出熠熠生辉的文化光芒。现如今再捧读起这副古春联,就像荒芜的宇宙,豁然开悟,大地上有了躁动的风、河流、阳光。那么远,总觉得那么远。也许很近,春天来了,草坡绿了,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暖暖的铺满大地,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样的境界,至大至深,好似让人悟到宇宙或生命的一切。如轻叩着岁月的沉甸甸的一首诗,让人遥想、感念与回味。
到了五代,也就是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题词,可是又嫌他写得不工整,便亲自动手,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空”。这是流传最广的对联,从此桃符就演变成春联。
宋代时虽然叫春联,但有时还叫“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四句诗看去虽然十分简约,但细咀细嚼,年味十足。
春联盛行于明朝,据《簪三楼杂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京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年除夕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皇帝身体力行,文人墨客喜爱,群传群播,后来就成为风俗习惯。太祖高兴之余便赐给中山王徐达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高官陶安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又赐平民屠户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节贴春联,成为一种习俗。成为文人雅士研墨铺纸,尽兴一挥的书法艺术,带着神采走进寻常百姓家里。每到年节,人们聚在一起,用愉悦的情绪,流畅随意,把一个一个带着墨香的汉字,书写在一张张大红纸上。老百姓也不懂掩饰,用春联或琢磨和展示一年的成果,或梳理和摊开自己的愿想。它承载着老百姓丝丝缕缕的情绪和心境。春联让春节有了文化记忆,有了格调、意境和灵性。
如今,贴春联辞旧迎新,早已成为固定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的联语也更加简单明了,或朗朗上口。新春联内容在报纸上、手机里都有现成的,对联大部分是机器印刷品。如若你在除夕到街巷转一转,就像品茶一样,品味春联的味道。那是年节里最鲜亮的一道菜,那是人们一年的祝福和感悟,那是过大年的喜庆,那是一些淬炼、提纯的梦想。体现了我们爱家、爱国、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大地上又一个新的春天从那幅红色春联上,开始回归大地。
春联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而且只要一提到春联,想必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的景象,也都是新春的欢快和喜悦。
作者:代县财政局退休干部
2025.01.18
更多精彩请点击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