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拔尖奖励计划优秀案例】生命学院王汉杰:柔性可穿戴肠道支架构建及光遗传调控研究案例

文摘   2024-10-12 09:37   天津  

01

案例摘要

在时代快速变革,智能化与生物化交叉融合背景下,半导体合成生物学应运而生。作为一名生物学的老师,选拔工科背景的学生,开展跨学科育人项目,致力于培养兼具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的新型创新型人才。项目通过指导课题研究及组建跨学科团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产出科研成果,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此案例创新跨学科教育模式,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培养兼具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02

基本信息

项目负责人王汉杰

     天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究员,获首届天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学和光遗传生物学等的理工医交叉研究。具体研究包括生物合成医用材料、研发生物诊疗技术,开展生命健康保障应用。首次提出“光遗传工程菌”,为相关疾病诊疗提供新方法,受到学术界及产业界积极评价和广泛关注。目前于Cell子刊等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

项目参与人冯志杰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2级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03

建设情况

学生选拔与引导

从本硕工科学生中选拔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介绍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设置与学习指导

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包括合成生物学、材料学、电子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课题研究与实践

基于半导体合成生物学,“工程细胞与功能半导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确定利用光信号,促进“工程菌与半导体”的深度融合用于疾病诊疗的相关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04

特色亮点

跨学科融合培养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合成生物学、材料学、电子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个性化指导

根据学生的工科背景和兴趣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现精准育人。

实践导向

以实际课题为驱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育人成效

学生成长

学生不仅掌握了三个学科的核心知识,还具备了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科研成果

培养对象目前已有2篇论文以预印版形式发表,1篇专利已公开,4篇相关工作在进行。课题成果为半导体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6

经验启示

在智能化与生物化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方式。


本项目中工科背景的学生,他们的工程思维和技术能力为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融合带来新视角。同时组建由不同学科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各导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创新思维等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和挑战。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碰撞为科研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克服学科之间的语言障碍、思维方式差异等问题。此外,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人惊喜,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

07

下一步发展方向

下一步将安排培养对象继续进行学科交叉研究,高质量完成课题。参加国内外前沿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整理和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培育学生将来能够留在天大进行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做出贡献。

供稿 / 生命学院

编辑 / 刘志豪

审核 / 顾雨竹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官方平台。用于发布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以期为更好地服务天津大学研究生、教师、校友及海内外同仁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