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两次重要的分封

文化   2025-01-16 22:49   广东  

卫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9年),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先后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4处,经历44代国君;前后共存续了900多年,是秦以外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比周朝存续790年的时间还长。

          

 

  康叔平叛封卫

周武王兴周灭纣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都朝歌,以维持他的祖先祭祀不绝。为防止武庚叛乱,武王分封三弟、五弟、八弟,分别在朝歌周边设立了卫、鄘、邶三国,以管叔鲜为卫王(卫本有保卫之意),与另两国共同监视武庚,号称“三监”。

三年后,武王驾崩,幼年成王继位,因而武王四弟周公摄政。这引起管叔、蔡叔不满,遂撺掇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也叫“武庚之乱”。武王九弟康叔,初封于康国(今河南禹州),最先得到武庚发动叛乱的消息,他一面部署兵力,防止叛军南侵;一面派人快马加鞭赶往周都镐京报告。

周公、召公为保周朝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以成王的命令率军东征,康叔领本国兵马响应,共同讨伐朝歌叛军。获胜后,周公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迁殷顽。平息之后,周公更加注重封建亲戚、藩屏周室,以成王的命令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把武庚封地及遗民一分为二:一半分给忠于周朝的纣王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另一半以及原来的“三监”之地,全部封给平叛有功的康叔,在殷商故墟重新建立了卫国。    

当时卫国的疆域横跨冀、豫、兖三州,南至济水,北逾衡漳,东到兖州,西阻太行,相当于现今豫北、冀南和鲁西南地区,国土方圆四五百里,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西周诸侯中的大国,也是西周王朝东方的主要藩障。

▲卫康叔形象,甯氏源流AI生成

鉴于康叔治理卫国的卓越政绩和拱卫镇守的不朽功勋,周成王提拔康叔到镐京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和监察方面的事务。康叔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全力维护了周朝政权的稳定,因而获得了周成王的许多赏赐;卫国政务则交由儿子卫康伯代为处理。    

          

 

  武公勤王封公

卫武公卫和(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卫国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他继续施行先祖卫康叔的政令,使卫国百姓和睦安定。

西周末年,周幽王沉湎酒色,宠幸妃子褒姒,废嫡立庶,引起朝野怨愤,政局不稳。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了周幽王。卫和得知消息后,马上率领本国精兵强将,前往镐京勤王。他协助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平息了犬戎叛乱,并与众诸侯一道辅佐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为东周之始。

周平王因卫和勤王功勋卓著,于是将其侯爵加封为公爵,此为卫国国君首次得封公爵,也是卫国国力强盛的顶峰。

▲卫武公形象,甯氏源流AI生成

于是,在车上有勇士的规谏,在朝廷有官长的法典,在案几有诵训官的进谏,在寝室有近侍的箴言;处理政务有史官的引导,平时有乐师的诵诗,史官不停止书写,乐师不停止诵读,都是用来训导劝谏的。卫武公因此写了《懿》这首诗來自我警戒;还写了《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他续修康叔之政,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也传唱《淇奥》,來歌颂他的美德。

  卫国人文荟萃

卫国两次重要的分封,也是卫国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康叔受封立国,以周公为治国楷模;卫和得封公爵,以康叔为治国榜样。二者均为有道明君,广受百姓赞誉。也许正是在他们那种执政理念的传习和影响下,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人文荟萃的卫国。

“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是吴国的季札在游历卫国之后,得出的结论。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就有10年之久。长期的王道和教化,使得卫国具备了强大的君民凝聚力和生存坚韧性,因而能够经历三次灭国、四次建都,在诸侯争霸的大势下存续900多年。

思想自由,人文蔚起。长期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熏陶,使得卫国百家争鸣,英才辈出:内有甯氏卿族,辅佐国政;外有名将苟变,守卫边防;儒有子贡、子路,孔子门生;俠有聂政、荆轲,刺客留名;其余如法家商鞅、李悝,兵家吴起,农家甯戚,史上最成功的商家吕不韦,最早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等,这些风云人物虽效力于各国,但都出自卫国。    

甯氏源流
传承甯氏文化 弘扬甯氏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