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几个爱上学的理由 | 头条
教育
2024-11-15 07:04
重庆
看到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广告,说自己有矫正孩子厌学、逃学、叛逆的服务,还有一些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特殊教育机构,声称能够矫正孩子的厌学、逃学等问题。笔者不相信这些广告,事实上在社会内卷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长普遍对孩子都有高期盼、高要求,导致孩子长时间处在一种高压力的状态下,很难体验到掌握知识的快乐、与同伴交往的快乐。再有,今天学生的生活也过于单调,缺乏足够的时间玩耍。因此可以说,孩子厌学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些孩子个体的心理问题。我做过一个粗略的调查,无论“学优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大多都不太喜欢上学,在他们那里,学习都是一种重压,即使是好学生,他们也是在应付,只不过他们的能力较强,因此成绩较好。多数父母都存有一种观念:“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就应该是苦的,不要期待上学是一件愉快的事,甚至在有些家长那里,为了未来生活更顺畅,童年的快乐也是能够牺牲的。这些观念也正侵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会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但事实上,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至少有不少的快乐;校园也应该是一片乐土,并非总是苦海。上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在校园找到安全感、位置感、角色感和成长感,这些都与孩子不断发展、成长的身心相契合,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孩子在学校多数时候理应是快乐的。孩子至少能在校园中体验到这些快乐:首先,他们应该能体验到自己进步的快乐,感受到搞懂了知识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感受到掌握了某种技能后的力量感和自信。其次,他们能在校园中遇到平生最大数量的同龄人,有更大的几率用自己的真诚和友善换来知音,得到同伴的友情,在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借以憧憬自己的未来社会生活。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快乐,是成长的需要,这种交友、游戏、活动的快乐,我们这一代多数人都体验过……学校这两样重要的功能都应该是能让孩子快乐的理由。但为什么还会有孩子厌学,或惧怕来到学校?一定是我们没有让学校的这些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拒绝上学现象并非简单的叛逆行为,每个孩子的拒绝上学行为都是他们对困境发出的信号。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绪行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需求没被真正看到,没有给予合适的回应和支持。今天,教师虽然无法改变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无法消除家长心中的焦虑,但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尽量发挥校园中的积极因素,给孩子更多爱上学的理由。曾经做过一些调查,询问一些孩子爱上学的原因,首推玩伴吸引。孩子在一起玩耍与活动,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走向社会是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成长需求。在课间、午间等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最高兴了,他们进行一些学校允许或默许的游戏活动,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又上课了。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也会主导开发一些健康游戏供孩子选择,帮助孩子发现相互间的需要,掌握一些解决矛盾的方法,构建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还有一些老师直接参与孩子的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惊喜。当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正确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建立密切关系并收获快乐,或者在玩中学、学中玩,增加互动机会,都会显著增加校园生活对孩子的吸引力。学校开展丰富的社团、文化节、运动会、研学旅行、节日庆祝等实践活动,对孩子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些活动互动性更强,活动空间更大,自主性更充分,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校会以安全等理由剥夺孩子课间尽情玩耍的权利,孩子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减少了很多,一些课后活动也被学校和教师安排得“井井有条”,缺乏孩子间的自主交流,这些显然都是剥夺孩子上学乐趣的做法。如何协调好安全与学生玩耍的需要,如何在学校给予孩子更多相互交流的时光,是各个学校都需要考虑的紧迫问题。学习是孩子在学校的中心任务。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困难是部分学生不爱上学的重要原因,对学校、学习望而生畏,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生理反应;即使学习一般甚至较好的学生也会对过重的学业负担心存反感,他们当中真正喜欢学习的也是少数。这些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宜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最关键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成长感。成长感是学生发现自己在不断进步时的一种心理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一种成就感,一种充实而喜悦的心理状态。但要知道,成长感常常是在与自己过往的纵向对比中产生的,需要在一种宽松、自主的状态下才能形成,可我们的部分家长、教师今天总是在强调与他人的对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横向竞争,这会极大地破坏孩子的成长感。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总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强调客观成绩,也会极大地削弱学科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吸引力,本质上也不是一种自主学习,而是被动学习的一种,也很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学习进度、学习过程都是班级整体推进的,说实话,超大的班额,即使是相对优秀的教师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进程。同时,很多家长还会“放眼未来”“放眼全省”“放眼全国”,不断给孩子加码,不断从外部给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破坏孩子自主、自在、自然的学习状态,这都不利于孩子产生成长感,更谈不上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特点,比如我就见过,有的孩子开窍晚,然而一旦开窍了就能很快融会贯通,但如果家长没有耐心,从一开始就不能给孩子一个稍长的等待期,一上来就要求有优秀的成绩,孩子很可能会在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失去了宝贵的学习自信,成了学困生,一旦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孩子也就不可能再有学习的快乐了。为每个孩子搭建独属于自己的学习赛道,为他们排除外在干扰,能安静地自己与自己比,假以时日,或许孩子自己就能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同时,展示学科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沉浸在其中,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外在的激励机制“鞭策”其学习,他们就能发现学习的乐趣……除了这两方面外,学校和教师还能做一些事,给孩子更多爱上学的理由。比如,要更加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用热情的语言跟孩子讲话,更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从我们的工作需要出发发号施令。同时,可以把校园环境搞得宽松一些,不那么紧张、严肃,有更多的童趣……这么做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很容易就能快乐起来,而只要有那么几个快乐的理由,他们就会爱来上学,至少能大大改善当前孩子厌学、害怕上学的心理问题。其实,这件事的本质核心还是教师头脑中存有的一个观念:是把孩子仅仅当成我们的工作对象,还是能自觉地把他们当成一个个不断发展的人?如果是后者,我们就会常常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观察他们的承受能力,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他们最适合的成长路径。当然,我们还要不断呼吁,家长和社会要从内心支持“双减”的精神,能够给学校、教师更宽松的教育环境。“厌学”本质上反应孩子在学习或者学校场所中的低自尊,需要家庭和学校协作起来,共同提升孩子在学习中的自尊水平。但是,避免走入一个误区:以提高学习成绩来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这不仅不能提升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厌学加重。通俗来说,厌学的孩子不能通过补课和学业要求来解决问题,甚至需要短暂“放弃”学业,培养多维度的价值体系来增强孩子、家长和教师的自尊水平。(1)重塑家庭边界
(2)构建家庭和谐氛围
(3)学会合作和对抗压力
(4)实现个人成长
家长需要发展自己的自尊水平,避免将孩子的学业表现和家长的自尊水平绑定,也就是说不要以孩子的学业水平作为家长自我价值的体现。家庭需要从内部建立多元价值评价体系,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和值得欣赏的地方,一定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甚至要将学业放在价值评判体系的靠后位置。再者,孩子说不想上学,并不是他真的一点也不想上学,这里面有很多情绪的发泄,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如果能看到这一层,我们就多少能体会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需求。所以,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模式问题。往往当这些问题疏通了,在现实层面也会看到更多可能性。不妨适当给孩子纠结挣扎的空间,在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待一待,允许他去纠结、挣扎、努力、懈怠、沉浮。这也是孩子寻找自己、确认自己的一个过程。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经历这个过程,为他保驾护航。商务合作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新校长传媒
蒲公英教育智库官微,专注学校教育变革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