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如何做精准?认识你的学生是一切的开始 丨头条

教育   2024-11-24 07:04   重庆  

作者|朱则光(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副校长、十一盟校学习蓝图研究院院长

来源丨第一届教学与评价峰会主题演讲


“学情分析,从认识你的学生开始。"对于这句话,有老师可能会疑惑:我和学生朝夕相处,怎么可能不认识他们?

还真不一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学习结果千差万别,我们对学生做出的判断未必准确,给到的帮助也未必是真正所需。


如果不知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没有对学情的精准分析,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是真实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而言,也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学习起点不同,

解决方案也不同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提炼成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生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的起点;要先探明这一点,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何为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构建的学情分析模型,“学生自己能做的学生现阶段不能做的,显然不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要把“学生借助帮助能做的”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而提供学习支架。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我们要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课程解决方案


课程决定学生学习的结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北京十一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结构:理科课程按照难度进行分层,文科课程对内容进行分类;综合课程侧重实践;特需课程侧重满足个别学生的个别化需要。


比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初中语文每周5个课时。我们把5课时先拆出3个课时作为基础语文,再设置2个课时的自选课程,包括基础类、提高类,基础类和拓展类。这样,初中语文课程就变成了3+2的学习结构。



再如,初中数学分、Ⅱ、Ⅲ、ⅡD四个层级的课程。初一上学期第1学段,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进度和要求学习初中数学Ⅱ。从初一上学期第2学段开始,开设初中数学Ⅰ;初一下学期开设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Ⅰ:适合基础较弱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需要加强的学生,以老师提供知识框架和基础知识讲解为主。

初中数学Ⅱ:适合基础较好、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按照课程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典型例题的讲解等方式结合进行。

初中数学Ⅲ:在初中阶段知识框架体系下进行一定的拓宽加深,更侧重探究学习。

初中数学D:对初、高中数学进行一定的整合,主要适合自主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进行学前诊断。


教学解决方案


一是教室分区,根据需要把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如上图,教室的前后是教师办公区。距离老师最近的是个别辅导区,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陪伴和辅导。教室后面是自主学习区,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老师很少打扰。更多的学生是在教室中间的合作学习区,借助同伴的力量进行学习。

二是学生分类,进行按类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实施了差异性教学的课堂里,往往笼罩着相互关怀的气氛,笼罩着智力的灵感。每一个人都力求靠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你可以在儿童的眼睛里看到时而精神高度集中,时而迸发出喜悦的火花,时而沉思默想。


下图是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帕夫雷中学的数学课分组教学。



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并不是大脑一片空白,而是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和已有技能前理解和已有技能,既是学习的基础,又可能是学习的障碍。游泳教练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宁愿教不会游泳的人,也不愿意通过自学掌握一定基础的学生,因为纠正起来反而更加困难。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提出: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防止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三是任务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四是技术助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让老师应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起点更加游刃有余。


个体解决方案


一是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能便捷地得到直接经验以外的学生信息。


二是创造机会,开展对话访谈。访谈对象不仅包含学生本人,而是以学生为圆心,对其亲近关系者进行访谈,比如父母、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朋友等。


三是跟踪观察学生在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不同表现,并结合作业、试卷等实物材料进行分析。


四是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会诊。一位教师看待学生,往往会有局限。如果多名老师组成项目组来研究一个学生,或者以学生为圆心的任课老师和家长一起分析会诊,会得出更为贴切的结论。


我们曾经借助项目组研究过两个孩子:一个女孩非常乖巧,一个男孩特别聪明。两位同学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发现存在很大差别。的课堂笔记井然有序、赏心悦目,男孩的课堂笔记空空如也;的作业精益求精,男孩的作业有敷衍嫌疑。


然而,一学期下来,两位同学的语文成绩旗鼓相当,我们非常惊讶。后来,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追问和反思:他们相近成绩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同?他们各自带着怎样不同的特点进入学习?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什么不同?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通过前期的研究还没有掌握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两位同学的研究继续深入,于是我们对其他老师以及家长还有他自己进行了访谈。


最终,项目组会诊的结果是:女孩“精致”的背后,多有扎实落实的结果,但无深度思维的过程,要解决的是思维品质问题。男孩“粗糙”的背后,少有扎实落实的结果,但有深度思维的过程,要解决的是落实习惯问题。



学习风格不同,

教学策略也不同


针对人的学习偏好,学习科学家把学习者分为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触觉型学习者和动觉型学习者等,他们最擅长的学习通道分别是听、看、触摸和身体的活动等。虽然各自使用的通道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不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差异化学习》中提到,不同感觉偏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而教师倾向于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困难,在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却学得轻松。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可能仅仅是因为不适应教学方法,或者课堂里教师仅仅重视一种模式。这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有时候孩子们的“坏习惯”,很可能是不同学习风格的展示,是学生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还有一种是教学模式叫 VAK 教学模式。人类主要是靠眼(视觉Visual)、耳 (听觉Auditory)和双手(触觉 Kinesthetic)进行接触世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学习方式的需求。


有时,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能会让视觉学习者感觉特别舒服,而换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或许会让主要靠听觉和触觉的学生感觉良好。因此,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老师们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


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单,把学习内容置于规定情景,让学生扮演自己擅长的角色。


按照风格进行分组(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让教师的反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




激活学习动力,

需要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产生旺盛的学习动力,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美国学者马扎诺提供了一份行为模型,他指出:人在接触新任务的时候,自我系统将决定自己是否从事该任务;如果自我系统不启动,就不会从事新任务的学习,而是继续当前的行为。


什么叫自我系统?通常情况下,人的自我系统包含四个要素。当人在接触到一个新任务时,会先进行四项检查:


第一,重要性检查——这重要吗?


第二,自我效能检查——我能做到吗?


第三,情绪反应检查——我的感受如何?我感兴趣吗?


第四,动机检查——我要去做吗?


这四个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系统提出否定,人的自我系统就不会启动。即使被迫从事某项任务时,动力也会很弱。


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学习环境的时候,要尽量匹配学生的多元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只有匹配度够高,学生的自我系统才会启动,个性化成长才能够实现。




“学生知识”,

是未来教师的核心专业知识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在《“课堂转型转向何方"的三个新路标》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背后归因、个体差异识别等在内的“学生知识”。学生知识区别于学生经验,它是未来教师需要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

所以,究竟怎样才算是认识了你的学生?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

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但孔子却给出不同的回答。区别答复的依据是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因为孔子观察到子路勇武过人,做事情时不免草率,所以给出的答案是让他退让一些。冉有给孔子的印象是特别退缩,面对事情往往过于谨慎,萎缩不前,所以孔子建议他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可见,教育最大的公平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因人而异,各得其所。从今天起,将认识学生作为研究分析学情、发现真实学生的开始,相信老师们会越做越好。


12月12日-14日第二届教学与评价主题峰会“基于真实任务的教学评一体化”,将共研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机、构建知识框架、促进学习迁移、重塑学习意义。敬请关注,诚邀参会!


责编丨张凯

商务合作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 | 2594889720@qq.com


新校长传媒
蒲公英教育智库官微,专注学校教育变革领导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