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有一个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成长却依然很慢?其实,成长从来不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情怀驱动,而是一场融合了嗅觉、判断、战略、战术、取舍、平衡、时机、运气等多种要素的“狩猎行动”。阅读金庸武侠不难发现,那些在武学上突飞猛进、三五天就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侠们,往往经历了一些奇遇或者关键事件,比如在机缘巧合下获得高人指点,刹那间完成心智觉醒,登上新的高峰......这也正是“江湖”的妙处,带着浪漫和神秘感,也充满变数和可能性。它海量的信息流和庞大的价值链,让个人的修行变得意趣盎然。渴望进步的老师,如何才能在“行走江湖”中完成认知升级,走向名师,大师和宗师的境界?成长,无外乎通过特定的“环境与人”来激发潜能,成为脱胎换骨的自己。陷入“职业倦怠”的大理段誉,有机会观摩少林寺的公开课并学会六脉神剑,但真正激发和运用出来则是在少室山上为救父亲的全力一搏。令狐冲能够快速迭代,是因为不断遭遇顶尖对手,潜力被激发,如在与前辈任我行的“同课异构”中,独孤九剑的精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特级教师武凤霞的成长也是一个典范。她研究薛瑞萍、干国祥、郭初阳等名师课例,并在窦桂梅等友人鼓励和帮助下学会在文本中切入一个崭新而高维的点,完成由“预设”到“生成”的跨越。课堂变得平实而有深度,线条简约而丰满,“生命语文”的主张破土而来。外因和内因混合推动把自己“逼上梁山”,就可能实现野蛮生长。所以马骉校长说“将老师丢到游泳池学游泳”;万玮校长说“老师要保持好奇,不甘平庸”;卢志文校长说,要在舒适区跟困难区之间找到“拉伸区”;北京海嘉学校王伟博士说,一个人越是自由主动,个性和创造力就发挥得越充分,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江湖不分远近,一个更具挑战的环境,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就是“江湖”。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有一个观点叫做“进阶研究+精深学习”,“精深学习”学的不是知识,而是选择一个兴趣点像钻井一样打下去,可以理解为“专修”或“单点突破”。郑教授读大学时,因为热爱力学,他就仿照爱因斯坦追求物理统一场论的做法,去追求统一“连续介质场的力学与物理”,为此自学难度极高的张量分析,被郭仲衡院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看懂了我那本《非线性弹性理论》的人”。少即是多,舍即是得。当郭靖说“我总是学不会”时,马钰道长认为只是学而不得其道,遂砍掉学分要求,只做针对性强化,一举扭转了郭大侠“七门必修课、样样不精通”的多年困局。胡斐也是坚定的“单科主义”者,在胡家刀谱有两页缺失的情况下,他潜心研究并成功修复了刀谱。一门技能挖三尺,一刀光寒十九州。特级教师杨斌因受李泽厚先生《走我自己的路》的启发,从“专、细、深”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气质、志趣的研究方向,30°锐角深挖“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创造......”,无怨无悔走上了“语文美育”之路。江湖弱水三千,对个人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只需深舀其中一瓢。郭靖之于马钰,令狐冲之于风清扬,张无忌之于张三丰,都好似璞玉之遇巨匠,后者三言两语的点拨,令前者醍醐灌顶,进入一个充满灵性、创造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自由王国”。也有老师说,“听过太多点拨,依然上不好课”。如何找到那个“pretty girl”,而不是“bad boy”?答案是,在广泛的交游中建构自己的“开放式导师网络”,择其对口者而从之,其不对口者躲远之。神雕大侠能够独创黯然销魂掌,正源于前期组建了一个以小龙女、欧阳锋、黄药师父女,王重阳、 洪七公、独孤求败、一灯大师、裘千仞、周伯通为核心的“导师天团”。常州星河实验小学的庄惠芬校长也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导师天团”。前期她有幸遇见朱永新,在他指导下启动“教材、学材、习材”三材的开发;中途又在朱小蔓指引下研究不同年段的孩子,发现了儿童数学学习的三个关键期;最后在杨九俊指导下完成了对数学特质的独到发现。经过导师指引,她凝炼出了“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浪迹江湖,只为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困在原地,很难遇见有趣的人。华东师大教授李政涛认为,未来的学习,在自主疑惑中发生,在多元对话中发生,在理智论辩中发生。他建议一线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提升理智论辩能力,通过有质疑、有概念、有逻辑、有依据的思考与表达,完成有差异、有碰撞的对话,从“本能学习”走向“超本能学习”甚至“反本能学习”。在金庸小说中,武林大会无疑是各大门派理智论辩的载体,譬如聚贤庄英雄大会、少林寺藏经阁大会、光明顶大会,“英雄帖”就是“邀请函”。学术水准最高的当属“华山论剑”,第一届仅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和中神通五位嘉宾参与。思维越辩越严密,真理越辩越明晰。在这一轮轮对话论辩中,大侠们既提升了现场动手能力,也完成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文化、学术交流,确定了武林新秩序和新风向。在基础教育界,各种学术论坛或教育峰会也承担着对话论辩的使命。诸多意见领袖和一线实践者纷至沓来,从宏观、中观、微观展开对话,植造一个参差多态、物种丰美“教育森林”。这样的会议要多多参与。少侠走遍千山,宗师云游四海,无非是为了撞见一场意外的对话,重新想象一个抖擞的江湖。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教育的发展,都在各式各样的跨界中发生。小说《碧血剑》中,师父穆人清鼓励袁承志陪木桑道人带来的哑巴玩,陪大猩猩玩,跟木桑道人学下围棋顺便请教轻功与暗器,毫不介意师门之别。即便得知袁承志无意中学了金蛇郎君的“邪派”武功,也但觉无妨。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全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真正的智慧。特级教师池昌斌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一书中提到,早年在乡村任教时,他就涉猎绘画、书法、阅读,读了近400本书籍,涉及哲学、历史、商业、法律等多个领域;带着师生玩摇滚,与同仁畅谈国际形势;进西藏,登雪山,徒步、自由行,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自感“精神很富足,思维很开阔,心中有世界”。成长,就是让眼前的世界永远充满另一种可能。要跨越教育与职业之界、学校与企业之界、学习与工作之界、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界,在边界跨越中学习,在可见与不可见的学习中自由穿梭,让学习力孕育发生。居殿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唯有在殿堂和江湖自由穿梭,才能“侠之大者,为国育人”。● 态度(Attitude):成为挥洒自如的一部分,并创生新的知识。学习的进阶,是从置身其中到鸟瞰全局,从体验已知到创造未知,进入第三重境界。张无忌一人身兼八大神功且运用自如,是因为建立了知识点的联结,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太极拳剑融为一体,胸中武学包罗万象好似一张清晰的知识图谱。郭靖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源于他对《九阴真经》和原有武学的融合,注入了战略战术和道德伦理,将“降龙十八掌”打得刚柔并济,超越了乔峰、洪七公等老前辈。名师薛法根执教《螳螂捕蝉》时,发现文章包含了字词学习、对话朗读、故事复述、道理阐释等,如同满地珍珠,舍不得丢弃。随后翻阅以前的教案,蓦然发现“组块设计”这个词,遂开始了“组块教学”实践。重构的课堂仿佛用水洗过,干净简洁。图注:形成创新型想法的创新者基因模型(引自《创新者的基因》)
刘静波校长有一个观点,高质量学习无外乎建构、巩固、运用,再加上启动和总结,形成一个“五星网状学习模型”。其精髓是:取其精华,以全新的、独特的、满足个人和环境需要的方式去组织和运用知识。正如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不像蚂蚁只收集材料,不像蜘蛛只吐丝织网,而像蜜蜂那样加工成蜜。”而这样的深度交融、自由挥洒,就需要学习者创造接口、敏于嫁接、输出表达,走向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师有品质的成长在蓬勃的森林,在广阔的江湖。要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中逍遥游,从“知行合一”走向“人剑合一”。11月27日,厦门,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新质学校 |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欢迎您来“闯荡江湖”。鸣谢:本文的框架创意和部分阐述来自郑泉水院士专著《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以及李政涛教授《智能时代的学习进化——重构人类“学与教”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