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简介
二、作者简介
三、内容简介
四、精彩摘录
五、心得体会
书名: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作者:罗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2022),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和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所谓“谀墓”之辞,男女有别,官民有别,上下有别,老少有别,道俗有别,华夷有别,针对志主无不各尽谀美之极致。这些看似虚美无实、空洞艳俗的谀词,其实饱含着时代内容,后人可借以观察那时的规范和理想,而在一个礼法纠缠的社会,规范和理想又意味着荣辱明暗的巨大黑洞。
——引自 1 家在悬瓠
胡鸿说:“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我还想加一句——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引自 5 北魏奚官
权力场域的参与者对制度或传统的选择性利用,才是制度成其为制度、传统成其为传统的主导力量。比如,冯氏从一个因罪人宫的奴隶,蝉蜕一般变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过程中,子贵母死之制就是她最重要的武器,先是被她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后来被她自己完美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
——引自 10 子贵母死
制度也好,传统也好,决定其出现与延续的力量显然不是后世史家对历史时代的认识,而是历史现实中操弄权力者对自身利益的判断。
——引自 10 子贵母死
在拓跋部向文明攀登的过程中,残酷的暴力是催化剂。暴力铸成了许多伤天害理的罪恶……子贵母死的研究给我一种认识:野蛮孕育文明,同时也给我一个疑问: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使用残酷的暴力手段,难道古今文明都需要野蛮残酷才能孕育?我思之再三,无从作出答案。”
——引自 10 子贵母死
算算大冯从立为皇后到“含椒而尽”,不过一年八个月,其中还有超过一半时间处在担惊受怕中。李善注《文选》引《文子》曰:“有荣华者,必有愁悴。”愁悴来得如此迅疾,也是难以想象。恰如班固所言:“朝为荣华,夕而憔悴,福不盈眦,祸溢于世。”
——引自 17 大冯梦破
哪怕是一一也许可以说特别是——对于慈庆这样的人来说,佛教信仰与比丘尼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欢迎的,是带来了光亮、空间和自由的。佛教固然有屈服并服务于权力,为权力提供规驯工具的一面,但新传人的佛教也为信众提供了崭新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即使在最粗浅的层面,佛教教义也可以帮助慈庆这样的信仰者反思生命的意义,给人生苦难提供某种解释,让她明白,她遭受和见证的这么多苦难并非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有着超越当前时间与空间的、深远且神秘的理由。这当然不止是一种精神安慰。更何况,信仰者社群生活也是对原生活世界、原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突破,突破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或曰解放)。
——引自 18 投迹四禅
在北方和西北,传统的军镇密集区和职业军人最多的地方,进入了太平盛世般无仗可打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征服立国,军队在体制内最为尊崇,尤其是军力所赖的北方边镇,在朝廷财政支出中享有优先地位。孝文帝迁都,以六镇为首的北方边镇地位开始下降。对高级将领来说,无仗可打意味着无功可立和升迁缓慢,造成边镇官职的吸引力下降。对中下级军官来说,无仗可打意味着得不到正常财政支出之外的后勤补充,那也就意味着经济利益的不小损失。来自朝廷的好处大幅下降后,军镇各级官贵势必加大对所领镇戍军民的盘剥,底层军民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战争提供的阶层流动性趋于冻结。
——引自 19 宣武皇帝
身份制与等级制社会对出身与流动限度是非常敏感的,出身寒贱者只宜在一个限阈内流动,如果因某种机缘突破了制度设定的流动极限,进入由特定身份等级社会所专属的那个阶层,他就成为通常不受欢迎的特例。对高等级政治职务的垄断,反映了国家对高等级社会经济政治利益的制度性保障,与此相配合,就有一整套意识形态设置,其基本舆论不仅是当时政治的晴雨表,也会反映在历史编纂中。突破身份的制度性极限,意味着必然面对否定性的社会舆论。
——引自 21 帝舅之尊
然而,皇帝制度又在法理上决定了一切政治权力都不过是皇权的延伸,也就是说,皇帝既是一切官爵合法性的来源也是一切官爵的终极分配者。皇帝制度内在属性之一,就是皇帝可以突破已有制度。由此决定了官职竞争中总有弯道超车者,也总有火箭式干部。当宣武帝这样一个内心安全感甚,对外界难以信任的皇帝在位,他总是更容易信任那些与他有个人性联系的人。那么很自然的,他会信用当他还处在弱势地位时与他亲近的人,也就是东宫时期和亲政之前的侍卫、御医宦官等等,再就是与他母亲有关联者,包括宫女和外戚。高肇兄弟“数日之间,富贵赫奕”,要放在这个背景下理解。
——引自 21 帝舅之尊
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引自 余音 :时间休止
1.被大时代滚滚洪流淹没的普通人
这本书的写作中,罗新老师从王钟儿/慈庆短短几百字的墓志出发,旁征博引,为读者勾勒出北魏(亦或说南北朝)时期的时代洪流。南北割据、战乱如织、暴君横行、政权更迭、民族交融……这些都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朝堂之上的帝王承继、权谋对决惊心动魄,朝堂之外的世人生活渺如尘烟。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和体验,就像尘埃入土、溪入大海,很少或者说几乎没人看见。
王钟儿/慈庆是不幸的,她生于北魏太武帝大延五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生长于南朝刘宋的中下层官僚家庭,嫁给同样社会等级的夫家,在过了两年平静安定的婚后生活后,毫无征兆地,因为南北战争,“如风中秋叶,如水上浮萍,和淮西成千上万无辜的军民人家一起,骤然间被卷入时代的惊涛骇浪。在经历一连串撕心裂肺后,失去自由的她流落异国,成为北魏国家的奚官奴婢”,“送入平城宫做宫女”,“那一年王钟儿三十岁,对她来说,人生发生了惊天巨变,正常的生命轨迹骤然休止,剩下的便是暗黑无边的余生。”(引言 :慈庆之死)
王钟儿/慈庆又是幸运的,她在进入北魏平城宫后,凭借其才能,还有机缘巧合的运气成分,在北魏皇宫竟生活了长达五十六年。在临终之时,北魏孝明帝还“手敕表哀,并指示后事细节”,给她“追赠女尼的最高官职比丘尼统”,“命史臣作铭志之”(就是由朝廷专职写作的官员为慈庆撰写墓志铭,这个人就是中书舍人常景)。为何她会得此殊荣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她照顾过孝明帝祖母的高照容,以及当过他的保母,抚养他长大,与孝明帝的感情很深。也正因为此,我们在后世得以见到她的墓志铭。正如罗新老师说:如果没有常景这篇墓志,慈庆八十六年的人生早如轻烟一般散入虚空,随她长灭的还有许多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事件与事实。幸亏有墓志,我们得以一窥那遥远的往昔。(引言 :慈庆之死)而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像王钟儿这样的宫女,由于没有留下记载,我们更无从得知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故事和人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她们自己记得她们来过,其余无人知晓。正如书中所言,“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缺陷就是一部分,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硬的不平等体制决定的。正是因此,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宫女史料,一定要格外珍惜。”(第5节:北魏奚官)
回到现实,面对时代的滚滚洪流,我们在这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我们又能留下什么呢?我们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何在呢……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用一生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许今天有答案,明天又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也或许究其一生,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也许,现在的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研究的材料,用他们的文笔,来写我们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一生,来丰盈我们自己的故事,它无关乎文笔好差,关乎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2.历史教学要学会创设情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被罗新老师的文笔所折服。罗老师从王钟儿/慈庆的墓志铭引入,让我一下子就进入了她的时代,在读完第一节以后,我脑海中冒出了许多问题:王钟儿到平城宫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会遇到什么人?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后来她的名字会变成慈庆?为什么她会得到孝明帝如此殊遇?这其中又会有怎样的故事?等等。这就是好的导入,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和追问,让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引人入胜。在阅读中,我仿佛就是置身在那个时代和北魏宫廷之中,文中发生的事情仿佛就在我身边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不仅得益于罗老师详实的考证和缜密的逻辑,还有罗老师流畅、优美的文笔,在历史叙述中又不乏精论之语,让人读起来始终不觉枯燥。现举一例——在第22节《高肇之死》中,讲到了一个故事:宣武帝于515年2月12日的丁巳夜里去世,先帝驾崩,新帝未立,此时,是关乎北魏命运的关键时刻,皇位过渡顺利,一切安好,皇位过渡不顺利,腥风血雨。罗老师如是写到:
在这段内容的阅读中,我仿佛就是置身于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帝位过渡的全部过程,随着文字的跟进,视角的转换,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儿了,真是惊心动魄,不得不佩服罗老师讲故事的能力。
所以,这就是历史叙事中要学会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面对陌生的历史教学内容,我们如何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便是要创设情境,会讲故事。课程标准也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先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创设历史情境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即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通过衣食住行、言谈话语等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由来,切入所要认识的历史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58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情境,有助于营造教学情境和思维情境,加上问题的引领,可以使学习不断推进,思维不断深入,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世界读书日,愿你我多读书,读好书,用生命体验丰盈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