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中,有一幅平面图——《元大都平面图》(教材第49页)。这幅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通过问题引导,展开教学。
问题1:元大都的城市结构有何特点?(预设:布局严整、方正宽敞等)
教师解析: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意为“大汗之居处”。整个城市规模宏大,面积约5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街道宽敞整齐,城市中,分为宫城、皇城、街道等,城市布局很像唐朝时期的长安城。这是典型的向汉族学习城市营建的案例,也是元朝统治的重要象征。而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问题2:在元大都中,你发现了哪些建筑?(预设:国子监、孔庙、太庙、社稷坛、枢密院、中书省等)
教师解析:在元大都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名字,比如说:中书省、孔庙。那么,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呢?
问题2.1:枢密院、中书省的设置,体现了元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预设:学习中原王朝的中央行政体制)
教师解析: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枢密院设置于宋代,主掌军事;中书省,设置于隋唐时期,主掌颁布诏令。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主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主掌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主掌全国的监察事务。从这里可见,元朝时期,借鉴了前朝的政治机构的设置,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也是对中原统治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问题2.2:太庙、孔庙、国子监、社稷坛这些的作用是什么?他们的修建表明了元朝统治者怎样的态度?(预设:祭祀祖宗、孔子等,重视汉文化)
教师解析: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国家的“大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修建太庙,是元朝统治者重视孝道的体现,这也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是用作祭拜孔子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修建孔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尊崇孔子、重视和推崇儒家文化和汉文化的态度。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国家最高学府,元朝时期,有蒙古国子学,充分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社稷坛是用以祭祀的地方,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延伸开来,意指疆域国土、衣食之源。由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天子,所谓受命于天,因此皆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此举意在体现元朝的正统性。
问题3:元大都城门的名字有没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或许不知道)
教师解析:元大都共有十一门。各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日月丽乎天”之意;东为文明门,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西为顺承门,取《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从这些门的命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
教师总结:从上面的解析可以看到,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重视与推崇,表现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对于取得汉族地主阶级对蒙古政权的认可和支持,推动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