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文化和创新相结合,成为国家和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和遗产保护等领域创新创造活力尤为显著,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绽放新光彩、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文艺创作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硕果累累中不断向高峰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的创新创造活力需要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舞台艺术和文学创作在创新中不断取得新成绩。以北京为例,文艺创作不仅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构成,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也是发挥首都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大戏看北京”文化金名片的引领下,首都文艺精品创作正在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连续三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数量和总分名列各省区市首位,连续四届四部剧目摘取文华大奖,具体包括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和舞剧《五星出东方》。近十年,共举办两届茅盾文学奖,北京均榜上有名,包括徐则臣的《北上》、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以及在京中央单位推荐作品,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主角》、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等。其中,多数作品体现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如舞剧《五星出东方》,很好地嫁接了博物馆文化与舞台艺术的亲密关系,在寓庄于谐中赋予文物以“艺”的想象和“诗”的内容。电影创作科技含量高、创意迭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相继涌现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中国机长》《长津湖》等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国产电影的丰富类型,而且斩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很多作品放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比如《流浪地球》,讲述了中国人在“末日来临之时”如何实现对全人类的拯救,它不仅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且在科幻层面展现了中国人的实力。国产电视剧也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历史剧、年代剧、科幻剧、悬疑剧、喜剧等艺术类型多面开花,近三年几乎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觉醒年代》《人世间》《繁花》《三体》《我的阿勒泰》等作品,令观众欲罢不能。有的为了争夺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在网络上纷纷盘点自己觉得好的电视剧的亮点。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聚变能量逐渐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为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文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文化产品得到充分流通,文化服务得到不断提升。以广东为例,省内规模优势凸显,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以北京为例,市内以新业态发展为导向,重点聚焦创意设计、广播影视、媒体融合、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和文创智库等领域,不断培育文化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在文化领域,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全国上下不断创新生产供给、深化文旅融合,充分激发全民族各领域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的火爆增长对促进就业、拉动内需、活跃市场均起到了巨大的正向引导作用。2023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同比增长93.3%;入境游客8203万人次,总花费530亿美元。文化贸易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强化。2012年至2023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由217.3亿美元增长至1663.63亿美元。其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同比增长15.3%,体现了创新创造活力的多领域绽放。遗产保护多领域全面推进,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崭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根基。近年来,我国遗产保护在世界遗产数量、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世界遗产保护的突破性进展十分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文物的活化利用和传播更是不断“破圈”“出圈”,谱写了“文物活起来”“文物火起来”“文物会说话”的崭新篇章。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我国已拥有59项世界遗产。在这59项世界遗产之中,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我国是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今年7月,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北京中轴线为我国延续至今的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法规。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能量聚合。以江西景德镇为例,当地以“陶瓷+”的方式,擦亮了“千年瓷都”的靓丽名片。古窑让非遗“活”起来,也让文物“火”起来,2024年上半年游客同比增长17.89%。旅游市场火爆的背后,是2000年冶陶史、1000年官窑史、600年御窑史和100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下闪耀绚丽的光彩。来源:中国文化报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