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晨:象与意、家与国、智与勇——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文摘
2024-11-13 10:00
北京
由陈凯歌导演,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等主演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今年国庆档推出,该片以超过8.5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本年度国庆档电影,观影人次超2100万。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重点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尤为惨烈但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原阻击战,2.5万名将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了“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进攻的势头,为最终的和平谈判奠定了重要基础。如果说《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重在交待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正当性和正确性,那么这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则表达了战争中个人对祖国、故乡和家人真挚而浓烈的情感。该片以李想一家为缩影,以小见大地呈现出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中国人对祖国和家人的深厚情感,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真切的创作态度塑造了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从这些形象背后,观众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意义。作为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巨制,该片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通过大场面的激烈战斗给观众带来强视听刺激,而是细腻着笔于这场战争的局部和个人,塑造出若干鲜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有以李想、李晓、李默尹一家人为代表的战士形象,还有以往较少在同类型题材中出现、但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如记录烈士信息的战损记录员杨三弟、从惨烈的战斗中幸存却患有战争失忆症的孙醒、为了最真实的数据而深入战斗前线的武器专家吴本正等。正是这些真实、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为情感的生发找到了实在的根基,使本片的情感表达更有力量和深度。该片以李想、李晓、李默尹一家人的故事贯穿全片,他们既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又是自己小家中的儿子、女儿、父亲,这三人的角色设计巧妙而复杂,如何塑造好这样的角色颇具难度和挑战。该片从多个侧面和细节对李家三人的形象进行了充分刻画,无论是作为志愿军战士还是兄长、儿女、父亲,在他们不同身份的转换过程中都流露出家人间深厚的情感与牵挂。战损记录员杨三弟的形象在过去的银幕作品中少有触及,他用相机记录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最真实的情况,这一角色将纸面上的战损数据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影像,让观众被深深震撼。武器专家吴本正深入战斗前线,让战士们反馈国产武器的缺点和改进方向,这也让观众理解到这场战争不仅是前线将士的战争,更是无数像吴本正一样的知识分子用智慧、学识与敌人展开的较量,引发观众对祖国不断强大的愿景期盼。
关于战争中“家”与“国”的关系,中外的战争片已经有过不少思考和表达,而该片对“家”与“国”关系思考的独特之处在于——创作者在描写家与国时并没有因为影片题材的宏大而简单采用“口号式”的悬浮化艺术表达,而是找到了人与土地、人与家乡之间的深厚联系,进而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与眷恋,由小见大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舍弃个人的“小家”、义无反顾地保卫祖国这个“大家”的豪情壮志。更为难得的是,该片一方面直面无比残酷和惨烈的战争现实,另一方面又不止步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揭示,而是以温暖积极的创作态度进行深度的思想挖掘,尤其对于“家”和“国”的想象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以温暖人心的力量给人鼓舞与希望。该片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温暖的诗意色彩贯穿于全片的叙事过程。如暴雨的夜晚,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李晓用广播机对敌喊话,眼含热泪地同志愿军战士唱起了《河边对口曲》,用音乐表达战士们对家乡的无比怀念。又如,在美军又一轮反扑进攻前,李想拿出一朵夹在笔记本中的干花并在战士间传递,每个人都闻到了“花香”和“好日子”的味道。影片通过这种浪漫而诗意的方式,表现出每一个中国人对“小家”与“国家”的美好想象,以及对盖房子、生小子、过好日子这样朴素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战争开始前,彭德怀将一块国内孩子寄给志愿军的糖果交给李默尹,而在影片结尾处,这块糖的糖纸包裹着干花顺水漂流,连接起志愿军战士和身后的祖国与人民,连接起无数的“小家”和共同的“国家”,以充满温暖和浪漫的诗意化艺术表达体现出中国人对家国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从不缺乏对志愿军战士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量的描绘,但是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讲述志愿军的勇气,则势必会让其形象显得片面单薄,这既不符合还原历史史实的真实性诉求,也无法满足电影艺术在形象塑造上的艺术追求。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巧妙地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忠勇之气,与他们善于思考、克服困难的聪明智慧结合在一起,通过多个鲜活的事例为观众生动呈现出志愿军战士智勇双全的品质特征。影片中多次交代志愿军同“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军事实力上的现实差距,当武器专家吴本正询问前线战士使用国产武器遇到的问题时,才得知战士们因为反坦克手雷投掷方向总有偏差,不得已采用走进杀伤半径“抵近投弹”的方式来炸毁敌方坦克,这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除了志愿军战士惊人的勇气,影片还从多个细节表现了志愿军在作战时的智慧。在铁原阻击战中,面对敌人来势汹汹的装甲坦克,志愿军战士通过挖战壕、开闸放水等方式阻止和冲毁敌人的机械化装备。攻击敌人机械化部队的装备资源短缺,志愿军战士就用手边的汽油桶自制“飞雷炮”来弥补我军重火力装备的不足。这些故事和细节都生动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在这场战争中的巨大勇气与无限智慧。“当阳桥头胆气生,吓退曹操百万兵。”影片中,彭德怀以张飞横矛当阳桥的历史典故来比喻可歌可泣的铁原阻击战。他还高度赞誉奉命实施阻击的68军将士,称他们“个个都是猛张飞”。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英勇无畏的铁血与温暖诗意的柔情,塑造了一个个永留观众心间的真英雄。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