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萌 、朱 燕 | 文艺新样态、新形式、新现象层出不穷,文艺评论如何向“新”而行

文摘   2024-11-14 11:50   北京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文艺新样态、新形式、新现象层出不穷
文艺评论如何向“新”而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 燕


以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为代表的艺术创新探索,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要求。图为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剧照。资料图片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过去十年,文艺创作充满活力,新的文艺样态、文艺形式、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文艺评论也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作用?记者近日就该话题展开采访。

评论者要适应新的创作和传播环境

  当前,大数据创意编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体感交互红外感应等数字技术已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不仅为文艺实践带来新变化,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剧场中的沉浸式体验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屏幕上的炫目效果蕴藏着哪些“黑科技”?技术对艺术将产生哪些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文艺评论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工具包”。

  “以电影《只此青绿》为例,它既不是一个单纯为镜头语言而设计的电影,也不是一个简单拍摄的舞台剧纪录片,而是一个以审美为引领的舞剧艺术电影,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面对层出不穷的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和技术创新的新作品,文艺评论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文艺理论、美学工具,并找到准确的视角和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些新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

  互联网和新媒体催生出新的文艺类型,也改变了文艺评论的形态与传播方式。

  当下,一部新作面世,要想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为之“买单”,网络评论是不得不过的一关。无论是文字短评、视频短评,还是弹幕发言,都成为年轻观众选择文艺作品的重要参考。“在互联网平台上,诸多面向大众的作品被重新解读评论,形式之新、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肖向荣说,数智时代的文艺评论与传播,呈现出分众、分圈、分层的特点,在不同的圈层和群体中,大量生动的、非传统形式的评论影响着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判断。

  “网络文艺评论跟传统文艺评论发声的方式不同,并不一定具备学理性,往往简单、直白地提供观点,抓人眼球、传播迅速,一些片面的、主观的评论有时也会给作品带来极大的‘杀伤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提出,在网络时代,专业的文艺评论者不能缺位,对偏颇的、错误的网络评论应及时回应和纠偏。

  然而,摆在文艺评论者面前的一个现实是,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行业专家的意见不一定具有传播力,专业的评论意见也无法与网络认可度画等号。因此,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

增强文艺评论的通俗性

  目前,文艺评论实践滞后于文艺创作实践。这种“滞后”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些评论文章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晦涩难懂,远远不如文艺作品那样生动。

  “一些音乐评论大量运用公式分析、和声分析、技法分析,虽然专业但普通受众看不懂,再权威也无法得到认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海宏说。

  这是因为,高校教师一直是文艺评论队伍的主力军,很多高校教师把文艺评论当作学术论文来写,导致文艺评论学术性有余而通俗性不足。另外,大多数高校教师远离文艺创作一线,主要从事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这也导致其文艺评论文章不够接地气。

  周海宏认为,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做好通俗化“转译”工作,才能让专业的声音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其观点和声音才能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传播,进而产生影响力。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认为,在舞蹈评论中,评论者要有“以文通舞”的能力,即将不依赖于语言文字的舞蹈之美还原到口头和纸上的能力,“舞蹈评论者的文字不仅要表达精确,还要具备形象性和情感性,能传达作品蕴含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审美想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优质的文艺评论直率真切、新鲜活泼、有话直说、有的放矢,评论文本有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

提升文艺评论的思想性

  近日,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揭晓后,网络上一度对获奖作品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文字的正误上,而非兰亭奖体现的审美新风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宗超认为,书法实践的顺序是从技法层到形式层、主题层、气韵层、风格层,而评论的路径正好相反,首先应该关注风格。能为创作实践提供方向、指引的优质书法评论,都应具备思想价值,思想并非浅层的知识点,而是创造性的观念体系。

  有思想不是简单地堆砌学术概念、引用学术理论。“一些文艺评论者喜欢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评论中国的文艺实践,但那些西方理论无法阐释很多中国文艺的具体问题。”尚辉表示,在国际化艺术语境中建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尤为必要,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升评论的思想价值。

  让文艺评论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不是件容易事。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眼中,优质文艺评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超越其评论的作品,成为后人专门的研究对象。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比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容易,“搞文艺评论不能脱离作品来谈感受,也不能简单复述作品内容,写好文艺评论需要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学养及阅历加持”。

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十年来,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并组织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评论人才培训班、研讨班,创办了《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举办了“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

  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文艺评论工作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采访中,很多受访者反映,优秀评论人才缺乏,是制约文艺评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毛时安说:“应加大对青年评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在未来成名成家。”胡薇提出,在培训、调研、观摩外,不妨进一步丰富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方式,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56.5%的单位或机构没有把文艺评论成果纳入职称评定评价体系。胡薇说,这影响了高校教师参与文艺评论工作的积极性,从长远看,不利于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

  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的角度看,有必要将文艺评论纳入高校一些学科的学术评价体系。

  “今年,中国评协启动‘会校合作计划’,与高校共同推动文艺评论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和评论人才培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介绍,今年4月以来,中国评协已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分别签署“评论合作备忘录”,将推动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为中国文艺评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END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


北京文艺评论
最广泛地团结引领首都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