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娱乐的功能,更是传递价值观念、反映社会变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重大主题电影创作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新景观。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到日新月异的当代发展,从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事迹到震撼心灵的国家大事,这些电影以多元的题材为基石,为观众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创作手法上,技术革新让画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或重大事件之中。而叙事方式也不断创新,多线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灵活交织,为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景观的背后,是无数宝贵的新经验。创作者们精心打磨剧本,深入挖掘主题内涵,将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北京市文联特举办“坊间对话第36期:重大主题电影创作的新景观与新经验”学术对谈活动,邀请文艺评论家、电影创作者、行业管理者等,通过分析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构建方式、视觉表现手法以及作品如何抵达观众心灵深处等方面的新经验,深入挖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影像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欢迎参加“坊间对话”第36期
■ 电影创作如何在把握主题的同时兼顾观众与市场的需求?
胡智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曾与人合著《电影观众学》,主编《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当代电影理论批评文选》,发表学术论文有《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现代电影观念与观众接受心理》、《电影的叙事与观众的接受》等近百篇文章,其中《新时期大众观影心理变迁》获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二级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当代动画》杂志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艺术学期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当代电影、电影创作及电影史研究。学术之余亦有少量创作实践。
赵宁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代表作《八万里》《勇士》《建军大业》《1921》《金刚川》《光荣与梦想》《开山人》等。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等。
活动地点: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
地址: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公共交通:地铁2号线和平门站下车,A1口出站,马路对面即是;公交可乘坐67路、特7路等公交车至和平门东站,步行至北京市文联院内。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