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风采 | 桂琳:战术智慧情节是《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国产战争片创作上的一大创新

文摘   2024-11-06 14:36   北京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为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北京文艺评论方阵,推动首都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联建立特约评论家及签约评论家制度。2024年聘任于平、邹红、宋宝珍3人为特约评论家,聘任徐健、黄宗权、金浩、祝鹏程、张莉、李松睿、饶翔、向勇、彭涛、袁丹璐、王欣、张晨、桂琳、彭文祥、许苗苗15人为签约评论家。


“北京文艺评论”特开设“评论家风采”专栏,将不定期发布特约评论家及签约评论家的优秀评论文章,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直击文艺现场,关注文艺现象,解读文艺作品,发出评论声音。



战术智慧情节是《志愿军:存亡之战》
在国产战争片创作上的一大创新


桂琳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重点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铁原阻击战。这是一场关乎志愿军能否稳住战线、保障后续部队撤退和重整的关键战役,也是最终将强大对手逼回谈判桌的转折战役,更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从兵力来说,2.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需要正面对抗“联合国军”4个师近5万人。从武器装备来看,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志愿军则不仅武器数量远少于对方,而且武器陈旧,还以仿制武器为主。可以说,这场兵力和武器远不如敌人的战役几乎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志愿军:存亡之战》海报


志愿军到底靠什么打赢了这场如此艰苦的战役?在这个巨大悬念之下,主创团队不仅用影像呈现了战士们的顽强意志和誓死决心,更是独具匠心地将战术智慧情节作为重要内容加入到剧情之中。该片导演陈凯歌自己也说,这场战斗不仅是拼勇敢拼精神,还需要很多精准有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也是他对铁人战场感兴趣的原因之一。由此,战术智慧情节在该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战术智慧情节增加了影片的智性吸引力。

每个影视类型都有自己的类型吸引力,也就是这个类型最吸引观众的所在。在战争片中,对战双方为了战胜对手,战略战术的巧妙选择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表现对抗双方战略战术的智性吸引力就成为战争片类型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存亡之战》所聚焦的铁原阻击战,在我军与敌军绝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选择有效的战略战术则更是至关重要。电影通过一系列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运用各种战术手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比如通过展现志愿军司令部的全局性战略规划,以及63军在铁原地区的具体执行,详细描绘了志愿军如何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进行有效部署和战术执行。特别是在铁原阻击战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地形优势,通过诱敌深入、分散作战、夜间突袭、地道助攻、使用稻草人迷惑敌人、翻松土壤阻碍坦克行进等优秀战术,构建防线并实施反击。影片更是花了很多的篇幅描写战争当中的武器技术细节,令观众大开眼界。这种以战术智慧为核心的情节设置,不仅使得影片更具观赏性,也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战术智慧情节助力加深了影片的情感力度。

战争片的类型吸引力除了智性吸引力外,情感表达同样十分重要。智性吸引力与情感表达就如同战争片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因为以战争为聚焦的情感表达不仅维度众多,而且极具力度。其中不仅关乎生死离别,家国情怀,还涉及勇气、牺牲、友情、爱情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等等。所以,真正优秀的战争片以战术智慧情节吸引观众,但最终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有力的情感表达。


《志愿军:存亡之战》海报


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战术智慧情节与情感表达之间十分巧妙的相互嵌合结构。影片的一些重要桥断中,往往以战术智慧情节为主线,但情感表达不仅承担着其中的关键连接点,而且每个桥段最终总是通过情感表达来形成最后高潮。战术智慧情节不仅让最后的情感高潮更加可信,并且推动了这种情感表达对观众的感染力。

以李想带领一营的阻击战为例,在战斗初期,李想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当第一道防线被敌军轻易攻破后,他迅速命令大部队撤至第二道防线。同时留下一小队人马在第一线利用地形和临时工事设障,以延缓敌军进攻速度。当防线逐渐崩溃,志愿军假意撤退,“联合国军”的坦克表面看起来步步逼近,却落入志愿军滚筒炸药的伏击之中,满屏的爆炸火光最终形成了震撼高潮。观众也由紧张焦虑到最终的兴奋释放,获得了极大的观影满足,并与片中的战士们形成了共情。

在面对装备优越的敌军时,李想还鼓励战士们发挥创造性,使用各种简易但有效的武器和战术,如抵近攻击便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的作用。这种抵近攻击不仅惊险万分,更是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在战斗的最后阶段,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李想布下所有炸药后,毅然拉响炸弹引信,与身边的敌军同归于尽,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抵近攻击。在这一刻,他的英雄气质也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让观众忍不住潸然泪下。


《志愿军:存亡之战》海报


武器专家吴本正形象的塑造和围绕着他的情节更是将战术智慧情节与情感表达结合的一大亮点。吴本正是以往国产战争片中很少见的科学家形象。影片通过吴本正相关情节,进一步强调了在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即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战术来战胜敌人。他不仅亲自深入前线,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战术智慧,并且与战士们交流,了解国产仿制武器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这一看似闲笔的情节设置,可以说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因为讨论这些武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映衬我军在面对装备劣势时,依然坚守阵地、勇于战斗的决心和勇气。战士们利用抵近攻击,战壕肉搏,以身为盾,将身体变为武器。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将敌人阻挡于鸭绿江外的惨烈历史,由此获得了令观众信服的表达。而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吴本正则由与战场格格不入,到奋不顾身投入战斗,驾驶缴获坦克与敌人对抗。吴本正与保护他的战士张孝恒的关系也经历了从相互不理解到成为生死与共战友的转变。这些变化过程同时也是影片对观众的情感召唤不断加强力度的过程。最终让观众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依赖,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艰难时刻发挥出无法估量的力量。

可以说,《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出色的战术智慧情节创作是这部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国产战争片创作能够带来很好的启示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END



来源:文艺报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

北京文艺评论
最广泛地团结引领首都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