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烈
传/承/精/神
致敬先烈
谨以此文,献给英勇的红五军团及后来编进红五军的原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将士!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命运多舛且异常悲壮的队伍——宁都起义后改编的红五军团。令人遗憾的是,这支装备最好、建制完整、战力强悍的部队只存在了短短五年,就像灿烂的流星那样,在历史的天空画出一道璀璨的光芒!
这支部队可歌可泣的血染历程,值得认真地记叙下来,使后来者永志不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五军最后的征程,是由两支部队共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不将红三十三军包括在内非但不完整,而且将有愧于历史和原红三十三军的烈士们!
希望笔者的努力,能为英勇的红五军团,留下一段较为完整的历史。
1931年的1月中旬,匆匆返回的孙连仲,向部队宣布了南京政府下达的命令:立即南下江西围剿红军。这突兀起来的命令,立刻在二十六路军中掀起轩然大波!二十六路军的大部分高级将领,本来就对各项待遇又都远比不上中央军的嫡系心存不满,现在感到老蒋介石排除异己的念头从来就没打消过。
他们感到愤懑的是,为什么中央军嫡系部队不去?!况且按照国民政府下达的命令,第二十六路军所部的两个炮兵团和骑兵师(后也被允许陆续调往前线)留在原地,南下的部队只是总指挥部直属部分以及二十五、二十七两个步兵师,总共只有约三万来人。这就难免使得二十六路军上下,更加怨气十足。
这明摆着是不信任二十六路军,显然有借红军的手消除异己的嫌疑。除了上述那些矛盾外,孙连仲尚未醒悟的是,中共在二十六路军中残存的火种并未熄灭!
第二十六路军就在这种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于是年的2月中旬启程,向江西“剿共”前线进发。没曾料到队伍刚刚出发就出事了。
七十三旅的郭道培团发生哗变!——南下的第一列军车开到济宁与兖州之间,在一个名为孙氏店的小站暂时停留时,董振堂第七十三旅的第二团全部跑下车来,并将南下的铁路破坏了一段,使得整个军列无法继续南下!虽然后来经过劝说,这个团又回到车上来了,但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大概因为孙连仲自己心中同样也不痛快,便以部队的反抗、抵触情绪为由停滞不前。南京的蒋介石获悉后,立刻派原西北军的旧将领刘郁芬等前往查看处理,并明确告知二十六路军必须立即出发否则就要停发军饷!在这种情形下,孙连仲只好命令已滞留数日的第二十六路军继续南下。
为了避免再出差错,此次安排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所部走在前面——乘火车南下浦口。
从济宁到江西首府南昌,有两条可供大军行进的道路:一是南下至徐州经陇海线至郑州,再沿平汉线南下至武汉,然后过长江从九江进至南昌。另一是经津浦线进至浦口,然后乘船溯长江而上至九江,再由此进抵南昌。
打开地图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后一条路不但快捷,而且也比较经济——其时军令部给二十六路军下达的行进路线,正是这后一条路线。
南京政府之所以急着要二十六路军去江西,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第一次“围剿”的失败,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的脑袋被砍了!所以老蒋急于发动第二次“围剿”。
令孙连仲意想不到的是,2月19日其先头部队抵达浦口时,受到南京政府方面安排的热烈欢迎。同时,蒋介石将孙连仲及二十六路军高级官员接到南京,不仅安排他们下榻南京最好的中央饭店和安乐酒店,而且一连几天,几乎顿顿都是饕餮盛宴。
老蒋为了打消孙连仲心中的疑虑,派人白天陪同他游览名胜古迹、晚上看大戏,此外还数次举行家宴招待。为了进一步安抚孙连仲,蒋介石又下令他兼任江西省清乡督办,还向其承诺剿平“共匪”后可担任江西省主席。
令人呀然的是,老蒋这边对孙连仲说着好话,那边又施展分化二十六路军高级将领们的手段:据与孙连仲同车抵浦口的赵大璞的回忆,老蒋“升高树勋为上将军长兼二十七师师长”(注1)。此举立刻引起孙连仲的猜忌,于是便将赵大璞由总部参议改调为第二十七师副师长——显然是要制约高树勋。
蒋介石的这一手段果然奏效,高树勋有些飘飘然了——几天后,赵大璞与他先孙连仲离开南京,同船奔赴南昌,“途中高树勋向中央社记者大肆吹嘘地说:‘二十五师师长李鹤峰(松崑)、旅长季异之(振同)、董绍仲(振堂)都是听我的。……’当时我极不满意高这样把孙丢在一边,希图直接取得蒋的信任的言论。”(注2)
事过多年,赵大璞先生的记忆有所差错,其时二十五师师长还是孙连仲兼着,李松昆担任师长是之后的事。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推断,赵大璞这段有关高树勋忘乎所以的回忆,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全部开进江西后,按照国民党南昌行营的计划部署,进至乐安一带将部队展开。而赵大璞因为对高树勋在船上那番言论不满意,就托病需住院治疗,没有跟随部队前去乐安。
过了两天,闻知孙连仲率领总指挥部即将到达,赵大璞随同总指挥部先遣人员前往牛行车站迎接。孙连仲见赵大璞还在南昌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何未去第二十七师就任?赵大璞当时没说什么,事后托孙的幕僚袁健侯陈述其未随行的原因,并借机将高树勋的那番话委婉转述孙连仲。
第二天孙连仲找赵大璞谈话,一开口就说:“我同高是多年的患难兄弟,亲如手足。你回去后,转告他,善养资望。我想转入政界工作,将来总指挥的职务,非他莫属。他是多谋少断,遇事迟疑。”(注3)次日,赵大璞赶到乐安,将孙连仲那番话转告给高树勋,高却半开玩笑地说赵大璞是个“大傻子”。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南京政府就立即开始着手布置第二次“围剿”:早在1931年2月1日,蒋介石就派遣军政部长何应钦前往南昌,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鉴于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放弃过去“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策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决定调集十八个师又三个旅共约二十万兵力,计划从北、西、南三面向中央苏区进攻,企图利用东面武夷山这一天然屏障,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围歼于根据地内。
时至3月下旬,国民党军各路部队分别按计划,在雩都(今于都)、赣州、兴国、万安、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黎川、南丰、康都、建宁等地集结完毕。
南昌行营具体进攻部署分为四路:
北面分为两路——左路朱绍良第六路军,指挥第五师、第八师、第二十四师及新编第十三师,由南丰、八都向广昌、黄陂进攻;右路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指挥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七师和骑一师,由乐安、宜黄向东韶、小布进攻。
西路王金钰的第五路军,指挥第二十八师、第四十三师、第四十七师、第五十四师和敌七十七师,由吉安、泰和、吉水、永丰等地向东固、藤田方面进攻,全力扫荡东固、龙岗一带的红军根据地。
南路以蒋光鼐(蔡廷锴代总指挥)的第十九路军为主力,指挥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及第十二师马昆的第三十四旅,由兴国向龙冈头、宁都推进,抢占龙岗、城冈、江背之线,策应北路军会攻宁都。
此外,以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据于清江、新淦、峡江一线,负责维护赣江交通和当地“清剿”。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归第六路军指挥)前出至安远(属宁化县)、周志群的新编第十四旅前出至宁化;卢兴邦的独立第三十二旅进出连城和长汀,张贞的第四十九师出上杭和武平;香翰屏的第六十二师北上蕉岭,防堵红军向东南转移。另一第十二师三十四旅一部,占据赣县、于都一线。同时,还调集三个航空队,负责执行空中侦察和轰炸任务。
1935年4月3日,何应钦向各路进剿军下达总攻即令,围歼红军,会师广昌。
此次国民党南北共四路进剿大军这二十多万兵力,严格说来,大都算不上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老蒋的嫡系如陈诚的第十一师等部还在继续休整。这些部队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和战斗力等,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大不相同。
江西这一带大都是丘陵地带,而中央苏区及红军的活动地带,基本都是在大山之中。从之前的作战经历来看,只有朱绍良的第六路军和蒋光鼐的第十九路军等部,山地作战经验更丰富一点儿。至于第二十六路军,尽管对山地作战还是比较生疏,但从军事部署上看是被视作主力的——居于北部两路大军的中路。
对于南昌行营的这个部署,孙连仲等二十六路军将领还是颇有些自负的。因为根据国民党军南昌行营提供的情报,江西红军的主力只有第一、第三等两个军团,统共只有不到四万兵力,而且装备很差、弹药也不足。虽然还有约两万多地方部队和游击队、赤卫队等,但所持枪械及子弹很少,大部分是大刀长矛和少量土炮。
孙连仲等一干二十六路军将领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在前不久的中原大战中他们连装备优势的蒋军都能打败,更何况装备低劣的红军!再加上之前二十六路军从未同红军交过手,所以孙连仲等并未看重红军的战斗力。
面对国民党军即将发动的第二次“围剿”,刚刚成立不久的苏区中央局从3月18日起至4月30日,连续召开四次会议研究,专门研究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问题。
之所以召开如此多的会议,主要是以项英为代表的一方人认为敌我力量对比相差太远,主张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另谋出路——并以“斯大林同志说过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据地”为由,竟然要求红军撤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四川去!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毛泽东与朱德等的强烈反对,但由于项英等的主张得到中央“三人团”的支持,双方在会上争执不下。于是毛泽东提出召开扩大会议,请以任弼时为首的中央“三人团”,听听红军主要干部们的意见和看法。经过反复讨论,最终任弼时代表中央局表态,接受毛泽东等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并宣布由毛泽东全面指挥此次反“围剿”战争。
四月初开始执行进剿任务时,孙连仲将关树人的骑兵一师留在后方,将所部的两个步兵师沿乐安、宜黄一线展开。四月下旬,第二十六路军兵分两路,开始向南面的中央苏区推进。
其具体的进军路线是:
1、左翼第二十五师之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旅,由宜黄出发,经河口、黄陂、草台岗、新丰,进占洛口,然后兵锋直指南团。
2、右翼第二十七师之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旅,在师长高树勋指挥下,由乐安向南推进,经招携、小树岭,向东韶方向推进。
3、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率直属队随后向前推进,在宜黄和东陂之间修筑防御工事并设立前进指挥部,以维护两个师后部的安全及联络。
第二十六路军右(西)翼第二十七师从乐安前进至东韶的行进路线,虽然大约只有不到八十公里的路程,但却都是在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中的崎岖山路。而且与左(东)翼第二十五师之间,是一道接一道的山岭——大约有二十余公里的间隔。
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似乎对此并未太放在心上,以王恩布的八十一旅为先头,池峰城的七十九旅居中,施积枢(吕如珂)的八十旅担任后卫,师部随七十九旅行动。
江西省地形的特点是南高北低,东、西、南地域三面环山,整个地势向鄱阳湖一带倾斜。红军占据的这片根据地,又大致处于这片丘陵的中心地带。
第一次来到南方的第二十六路军两路人马,沿着一路向上的崎岖山路缓缓地行进,进入绵延起伏的大山中后,很快就感到如堕雾里之中。
第二十六路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北方较为平缓的地区,之前也很少在山地中作战,因此将这一带的山路视为畏途,一天走不多少路。
好在战前南昌行营制定的作战方针,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需要快速行进,所以每天行进大约十几公里便停下休息。
由于红军主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早已转移到广昌、宁都、石城、瑞金等地的大山里待机,所以高树勋部一路上除了游击队的零星骚扰,几乎就没碰到红军的有效抵抗。
接到各部发回的报告,二十六路军的主要将领顿感得意非凡,据赵大璞回忆,高树勋曾对属下的参谋人员口出狂言,谓之再这样向前推进几天,红军不就完了吗!?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5月18日,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刚抵达南团附近,就接到总指挥部孙连仲转来的南昌行营急电,谓郝梦龄的五十四师在藤田一带与红军陷入苦战,命令高树勋部立刻前往驰援!
高树勋打开地图一看,藤田位于南团的西北方,空中直线距离大约只有三十几公里,可最近的路线是由南团向西行至土楼里附近,再折向北经中村奔向藤田镇,全程约八十五公里。可这条路南侧贴近苏区,走这里难保不会遭到红军大部队的埋伏或袭击。
于是,高树勋命令部队掉头北返,经由大小金竹一带绕到中村,然后再向藤田方向攻击前进。由于山路崎岖十分难走,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头一天,只行进了不到二十公里。
鉴于天色已晚,四周敌情不熟,夜间又难于行军和寻找路径,高树勋决定在大金竹、小树岭附近休息一晚,次日早晨再由此翻山,取道中村再转向藤田驰援郝梦龄部。
本来红军领导层在战前分析敌情时,认为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第二十六路军及第六路军战斗力较强,而右翼第五路军王金钰部第四十三、第四十七和第五十四师系从北方新到,另外两个师(第二十八、第七十七师)在第一次“围剿”中被红军击败过。毛泽东本着慎重初战、先打弱敌的作战原则,将兵锋指向敌军第二十八、第七十七师成为不二之选。
此外,红军主力如向西打易受赣江的限制,而从富田打起,可一路向东横扫,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域依据根据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能得到当地苏维埃及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同时可以进而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以利于打破敌人的下一次“围剿”。
因此红军总部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然后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5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主力先是在中洞、九寸岭地区,围歼了敌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接着继续向东横扫,又于5月19日在白沙一带,歼灭敌第四十三师大部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残部,残余敌军纷纷逃向永丰一带。
打完右路突出之敌后,红军的大队人马于20日上午赶到藤田时,发现郝梦龄的五十四师早已逃之夭夭。恰在此时,红军又得到情报,中路第二十七师正从中村东面向藤田赶来。因此红军总部立刻决定,继续向东横扫,围歼高树勋这个倒霉的和尚!
为何说高树勋是倒霉和尚呢?其实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只是在藤田的南面沙溪一带,遭到红军游击队的零星袭击而已。但当他获悉该路军的第一纵队第四十七师遭到红军打击后,他立刻感到不妙,随即将位于沙溪的一六一旅撤回到藤田。可能是害怕被调去增援四十七师,故谎报军情请求支援。
郝梦龄估计,红军打完四十七师很可能就轮到他了,所以20日一早率领全师就撒丫子往回跑了!而前来支援的高树勋部,却被蒙在鼓里。
次日一大早,高树勋指挥第二十七师出发,准备借道中村,前往藤田驰援已逃之夭夭的郝梦龄第五十四师。为了争取时间,二十七师只能抄近道走小路,所以部队的进展缓慢。
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是从中村东南面的南团、东韶一带翻山越岭绕行过来的,由于山路崎岖狭窄十分难行,故行进的速度很难快起来。
21日下午,当第二十七师师部及本队行进到坳子岭一带时,高树勋突然得到前面传回来的消息,前卫第八十一旅先头部队在通过中村时,突然遭到红军大部队的袭击!由于战况十分激烈,该旅前卫团伤亡严重,团长王广田已经阵亡!
高树勋急忙命令该旅旅长王恩布收拢部队顶住,同时带领七十九和八十旅向中村方向疾进驰援。一路上虽然未遇到大的阻击和骚扰,但毕竟山高路远,当高树勋率领二十七师大队人马赶到中村附近时,已是日薄西山、天色开始黑下来。
其时,高树勋尚未醒悟,大概是以为红军只是阻击其救援。于是便命令所部就地宿营,准备第二天继续前往藤田,去援助郝梦龄的五十四师。没想到就是这一念之差,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所部,遭到红军主力部队的痛击!
注1、2、3:见《文史资料选辑-045》,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02页。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